《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典,两千五百多年来深刻地形塑着中华民族修身治世的范式,学习它,有助于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助于开阔思维,开拓幸福成功的人生。
(1)最后总课程成绩在60分至85分为合格,85分以上为优秀。
(2)总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总50%。 平时成绩由单元测试、单元作业、课程讨论组成。其中单元测试占25%,单元作业占20%,课程讨论占5%。
(3)单元测试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单元作业需完成互评,互评至少3个才能达到满分。未参与互评的学生将给与所得分数的50%,未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与所得分数的80%。
(4)课程讨论需在“课堂讨论交流区”发言才能得分,参与老师发起的讨论,发贴或回复,达到5个以上才能得到满分。
第六讲 去知:超越理性
第六讲测试题
第五节 执者失之:理论化是对变动生成的本质的遮蔽
第四节 自是者不彰:小我的执着是烦恼的根源
第一节 知美则恶:分别法造成了世界的纷争(上)
第二节 知美则恶:分别法造成了世界的纷争(下)
第三节 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之道
第三讲 《道德经》的核心概念:道
第二节 道在何处:《道德经》的体道观
第一节 有物混成 :《道德经》的宇宙本原观
第三节 秩序、法则:“道”的内涵辨析 (一)
第四节 道路、方法:“道”的内涵辨析 (二)
第五讲 离形:超越感官
第五节 不见可欲: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欲望观
第五讲测试题
第四节 大患有身:在“贵身”与“去身”之间
第一节 五色令人目盲:感官构成了我们与真相的屏障(上)
第三节 乐与饵过客止:感官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第二节 五色令人目盲:感官构成了我们与真相的屏障(下)
第二讲 《道德经》思想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 《道德经》与远古崇拜
第四节 《道德经》与夏文化的精神特质
第一节 《道德经》与《易经》的关系
第三节 《道德经》与史官、师道传统
第二讲测试题
第一讲 《道德经》的作者、文本及其价值
第五节《道德经》是修身治世的宝典
第四节 老子与孔子的师生关系
第二节 《道德经》的成书、版本与章序问题
第六节 《道德经》之于当代社会的价值
第一讲测试题
第一节《道德经》名称的流变
第三节 《道德经》的作者考析
第七节 为什么需要学习《道德经》
第九讲 《道德经》的成功智慧
第五节 善行无辙迹:老子对行动的要求
第二节 功成遂事:老子的成功学
第四节 为者败之:老子对失败的反思
第一节 慎终如始:老子的初心
第三节 吾独异于人:老子的修为
第九讲测试题
思考题
第四讲 《道德经》重要概念“一”“玄”“德”
第三节 德者道之功:《道德经》的尊道贵德观念
第一节 有无之间:《道德经》中“一”的内涵
第二节 “玄”为何物:“道”的呈现方式
第八讲 《道德经》的人生感悟
第三节 清虚以自守:《道德经》的清静无为观
第二节 知者不言:《道德经》中思辨与体验
第一节 卑弱以自持:《道德经》的柔弱观
第十一讲 《道德经》的伦理智慧
第二节 无弃人,无弃物:老子的善恶观
第五节 “宠辱不惊”:老子的生命伦理思想
第四节 道法自然:老子的自然伦理思想
第十一讲测试题
第三节 “三宝”:老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第一节 无私成私:老子的公私观
思考题
第七讲 同于大道:道境的况味
第四节 大音希声:将语言带到语言的边际
第五节 归根曰静:道境乃观复之地
第二节 有为利无为用 一心开二门(下)
第七讲测试题
第三节 知白守黑:在相摩相荡中体会道的魅力
第一节 有为利无为用 一心开二门(上)
第十讲 《道德经》的自我管理智慧
第十讲测试题
第二节 报怨以德:老子的情绪管理
第五节 曲则全:老子的挫折意识
第一节 修道养寿:老子的长寿密诀
第三节 知足之足:老子的知足思想
第四节 复归婴儿:老子的精神修养
思考题
第十二讲 《道德经》的社会治理智慧
第五节 以天下观天下:老子的天下情怀
第十二讲测试题
第二节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的慎战思想
第三节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的玄德治国
第四节 无为而治:老子的治国方略
第一节 天网恢恢:老子的制度建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