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系统医学实验作为一门医学整合实验课,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该课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跨越传统医学教育中学科和单纯课堂教学的禁锢,将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生殖、神经、内分泌、循环、呼吸、消化系、泌尿等系统的实验进行有机整合,以实现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形成一门融会贯通、自成体系、独立开课、单独考核的实验教学课程。课程采用多元课程评价体系,通过随堂测验、案例讨论、小组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科间实验内容的相互渗透、交叉和整合,帮助学生形成医学整体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早临床、多临床”的思维模式,符合整合教育的发展趋势。
本课程适用于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同时也满足广大教师和临床医务人员提升的需求。
系统医学实验作为一门医学整合实验课,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该课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跨越传统医学教育中学科和单纯课堂教学的禁锢,将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生殖、神经、内分泌、循环、呼吸、消化系、泌尿等系统的实验进行有机整合,以实现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形成一门融会贯通、自成体系、独立开课、单独考核的实验教学课程。课程采用多元课程评价体系,通过随堂测验、案例讨论、小组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科间实验内容的相互渗透、交叉和整合,帮助学生形成医学整体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早临床、多临床”的思维模式,符合整合教育的发展趋势。
本课程适用于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同时也满足广大教师和临床医务人员提升的需求。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系统医学实验作为一门医学整合课程的配套实验课程,将人体机能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课程中所涉及的实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内容设计方面,以“形态—机能—正常—异常—治疗”的理念,形成较为系统的整合性实验,实现了宏观与微观、正常与异常的有机结合,同时突出情感、行为和转变这三个层次; 结合实际问题,创造虚拟情景,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验证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医学实验常用的基本实验技术,验证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了解医学实验研究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本课程的实验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符合整合教育的发展趋势,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授课目标
课程目标1:本实验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启发学生在机能学及形态学实验研究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敬佑生命、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职业道德。
课程目标2:通过不同学科实验内容的前后贯通、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通过本课程实验操作训练,掌握常见系统的实验操作技术、实验技能、生物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以及实验室安全操作流程;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实验操作能力,并与所学相关理论知识相联系,加深对所学系统课程的理解。
课程目标3:本实验教学的整合,还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大型的、长时程的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综合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课程大纲
诺奖往事启迪
课时目标:再现科学探索的过程;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基础性实验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家兔的捉拿和称重;麻醉、固定;2.掌握家兔的气管插管、动脉插管术、神经分离术。3.掌握小鼠的抓取和固定、注射给药方法、采血和处死方法。4.培养学生珍爱动物、认真负责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5.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技术。 6.观察并分析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形式之间的关系。7. 掌握酶分离纯化的一般步骤及相关原理及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意义。8. 熟悉相关生化实验基本操作,蛋白提取方法。9. 掌握组织中糖原测定方法;观察并分析饥饿和饱食对肝糖原含量的影响。10. 培养学生耐心严谨的态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1.1 家兔的基本操作
1.2 小鼠的基本操作
1.3 电刺激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1.4 碱性磷酸酶提取纯化及动力学参数测定
1.5 饥饿与饱食对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血液系统实验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ABO血型的标准(玻片法)鉴定方法。2.掌握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方法(魏氏法)。3.掌握并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4.培养学生整体与局部的思维理念,能够结合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问题。
1.1 血型的检测
1.2 血沉的检测及其影响因素
1.3 血凝的检测及其影响因素
病理学总论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变性、坏死的类型、形态学变化特点,认识其可能产生的后果。2.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在组织修复中的意义。3.熟悉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反应的常见类型和形态特点。4.掌握肺淤血及肝淤血的病变特点。5.掌握梗死的类型及其形态特点。6.掌握炎症的三种基本病理变化及各种类型炎症的病变特点;掌握各种炎症细胞的镜下特点,了解各种炎症细胞的功能。7.熟悉血栓的类型及形态特点。8.掌握肿瘤的异型性、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掌握几种常见肿瘤的形态及临床特点熟悉肿瘤的分类及命名原则,癌和肉瘤的区别。
1.1 适应、损伤及修复
1.2 炎症
1.3 肿瘤
药理学总论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掌握不同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2.了解处方的意义、格式和内容;熟悉处方的书写规则、常用英文及其缩写。3. 掌握正确判断处方内容对错的方法。
1.1 剂量剂型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2 处方
1.3 水杨酸半衰期的测定
神经系统实验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掌握测定视力的方法;掌握测定视野的方法。2. 掌握测定盲点和计算盲点的位置和范围的方法。3. 掌握听力检查方法,比较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特点和功效。4.学习反射时测定的方法;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并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5.掌握各种神经、体液及药物因素(乙酰胆碱、毒扁豆碱、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对家兔心血管运动(血压、心率等)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部位,并分析其机制。6. 掌握小鼠扭体反应的实验方法。7.掌握盐酸氯丙嗪对于体温的影响,熟悉影响体温调节的因素。8. 掌握有机磷酸酯类药物、阿托品、解磷定的药理作用
1.1 视力、视野 和 盲点测定,声音传导途径,内耳迷路功能的测定
1.2 反射时的分析和反射弧的测定
1.3 家兔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及解救
1.4 传出神经药物对血压的影响
1.5 药物镇痛作用
1.6 盐酸氯丙嗪对小鼠降温作用
内分泌系统实验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设计性实验的基本程序:选题、设计、实验、收集实验资料、整理分析实验资料和撰写论文。2.掌握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制备方法和治疗;3.学习血糖仪对血糖的检测。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与创新精神。
呼吸系统实验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各种神经、体液对家兔呼吸运动的影响和机制。2.掌握家兔急性呼吸衰竭模型的制备方法。3.掌握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基本区别。4.掌握尼可刹米过量时引起的惊厥的原因以及解救的机制。5.掌握吗啡引起呼吸抑制的机制以及尼可刹米的解救机制。
1.1 家兔呼吸运动的调节
1.2 家兔急性呼吸衰竭模型制备及观察
1.3 尼可刹米对抗吗啡呼吸中毒的抑制作用
1.4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切片和大体标本观察
循环系统实验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学习暴露蟾蜍心脏的方法,并熟悉心脏结构;掌握载体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2.观察心脏的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并分析其机制。3.掌握家兔DIC模型的制备观察DIC时体内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的改变。4.掌握并分析利多卡因的抗心率失常作用。5.观察高血钾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了解和掌握高血钾心电图改变的特征;设计对高血钾症的抢救方案。6.掌握家兔心电图的检测方法;掌握西地兰对心律失常的药理机制。7.掌握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基本区别。
1.1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1.2 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3 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制备及检测
1.4 豚鼠高钾血症模型制备及治疗
1.5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切片和大体标本观察
泌尿系统实验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膀胱或输尿管插管的操作方法;观察不同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2.掌握型肾小球肾炎的类型及病变特点。掌握肾盂肾炎的病变,认识其可能产生的后果。3.掌握宫颈癌、乳腺癌、葡萄胎、绒癌的形态特点、组织发生及生物学特性。
1.1 不同因素对尿液生成的影响
1.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切片和大体标本观察
消化系统实验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学习制备肝损伤模型,观察分析肝损伤后对机体的影响。3.培养系统与整体的临床思维;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人文关怀、珍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传染病学实验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掌握常见传染病:流脑、乙脑、结核病、伤寒等疾病的切片和大体标本观察
遗传学调查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基本的遗传病调查方法和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2.掌握遗传病的分类、遗传特点、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
开拓创新性实验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了解医学实验研究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1.容易受伤的心
2.百变精灵
3.抗癌“双刃剑”——化疗药物对人体的损害
4.揭秘永生之谜——机体细胞的寿命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人体结构学、人体机能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相关课程。
证书要求
成绩包括实验操作、每章测试的成绩、参与互动讨论和实验报告等,总评60分以上为合格。
参考资料
《机能学实验教程》,金雯,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2版
《消化系统》,董卫国,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泌尿系统》,徐长福,魏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呼吸系统》,郑煜,陈霞,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
《内分泌系统》,吕社民、刘学政,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
《心血管系统》,臧伟进、吴立玲,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
《病理学》,步宏,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7月第9版
《组织学与胚胎学》,王晓东、陈永珍、祝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8年2月第3版
《生理学》,王庭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8月第9版
《药理学》,杨宝峰、陈建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7月第9版
《病理生理学》,王建枝、钱睿哲,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周春燕、药立波,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