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激发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气节,引导学生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
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激发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气节,引导学生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课程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主线,设置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哲学、宗教、美学、文学、建筑以及中国文化传承相关议题,从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结构清晰,自成体系。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人文基础知识,养成文化视角,建立人文理念,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授课目标
希望学生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激发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气节,引导学生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
成绩 要求
1. 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2. 过程考核由线上课程资料自学、作业(含作业互评)、阶段测验、线下课堂表现四个部分组成
(1)线上课程资料自学、线下课堂表现通过听课认真程度、课堂互动积极性来评定
(2)作业通过对每次作业成绩进行平均来评定
(3)阶段测验即每个专题的测试
3. 期末考试由理论考核构成
理论考核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4. 成绩构成
综合成绩 | 内容 | 占比 |
平时成绩(50%) | 线上课程资料自学 | 20% |
阶段测验 | 40% |
作业(含作业互评) | 20% |
线下课堂表现 | 20% |
期末考查(50%) | 考试 | 100% |
课程大纲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1.1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一)
1.2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二)
1.3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三)
儒家文化
课时目标:通过介绍中国儒家文化产生的背景、内容、发展、地位的下降,使学生了解儒家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2.1 先秦儒家(上)
2.2先秦儒家(下)
2.3两汉儒学
2.4宋明儒学
道家文化
课时目标:道家文化产生的背景、内容、发展(从老庄到黄老之说、魏晋玄学)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3.1 道家思想1
3.2 道家思想2
3.3 道家思想3
3.4 道家思想4
道教文化
课时目标:明白宗教是什么。了解道教形成和发展的简要历史,掌握道教主要流派知识,了解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1道教概说
4.2道教神祇
4.3从道教神仙看历史人物的神格化
佛教文化
课时目标:介绍佛教的历史、思想和特点,使学生对中国宗教文化精神,甚至一般的宗教信仰,有基本的了解或理解,帮助学生明了宗教中正、邪的分野,理解和掌握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其他要素的作用和影响。
5.1 佛家历史与教派
5.2 佛教的基本观念
5.3 佛教汉传的发展
中国哲学
6.1中国哲学特色
6.2 儒家哲学
6.3 道家哲学
6.4 中国美学思想
中国文学
7.1 四大文学体裁概说
7.2 中国古代诗词
7.3 中国古代戏剧
7.4 古代小说经典
建筑文化
课时目标:理解古建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知晓传统建筑的四种主要类型,理解其文化内涵。
8.1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1宫殿与城市格局
8.2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2园林建筑
8.3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3宗教建筑
8.4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4传统民居
8.5传统建筑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1
8.6传统建筑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2
礼仪文化
9.1 礼仪概说
9.2 政治礼仪
9.3 古代生活礼仪
9.4 古代婚嫁礼仪
中国文化的的基本精神
课时目标:通过介绍中国文化的的基本精神、主体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10.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
10.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
10.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1.《中国文化概说》,陈书禄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10月第2版;
2.《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第2 版;
3.《中国传统文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年4月第3版;
4.《中国文化史简编》,王锦贵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3月第1版。
常见问题
1.本课程是一门研究探讨型课程,很多内容尚可作进一步研究,所以并不
是定论性内容;
2.对课后的客观题一般有明确答案,讨论题并无标准答案,只要持之有
据,言之有理即可,鼓励提出独特创见;
3.开展学术讨论要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