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教育学是教师教育的基础课程,作为“迷恋他人成长的一门学问”(范梅南),教育学必然与人的生命、与人的生长、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应当具有强烈的人文观照和浓厚的人文情怀。而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学习者而言,教育学课程应当最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如何使教育学理论的学习更加贴近师生的教育生活,以凸显教育学的生命意义和活力,如何使教育学的课堂更加关注并解放人性,促进教师和学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如何为教育学的学科改革寻找到一条合理可行的现实道路,从而提升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如何彰显教育学的人文属性,使其真正成为关怀人、培养人、研究人、发展人的人文学科,便成为当今教育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教育学是教师教育的基础课程,作为“迷恋他人成长的一门学问”(范梅南),教育学必然与人的生命、与人的生长、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应当具有强烈的人文观照和浓厚的人文情怀。而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学习者而言,教育学课程应当最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如何使教育学理论的学习更加贴近师生的教育生活,以凸显教育学的生命意义和活力,如何使教育学的课堂更加关注并解放人性,促进教师和学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如何为教育学的学科改革寻找到一条合理可行的现实道路,从而提升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如何彰显教育学的人文属性,使其真正成为关怀人、培养人、研究人、发展人的人文学科,便成为当今教育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走进我们的课程,作为未来教师的你,将准确把握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公招考试的范围和内容,为你达到教师准入标准做充分准备;同时,有着十多年教师教育经验的课程教学团队,将为你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德育、班级管理、教育研究方法等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你将获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教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随之增强;你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理解学生成长的特点与差异,学会创设富有支持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学会设计和组织适宜的班级活动,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你将增强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授课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当前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有深入的了解,初步掌握从事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以及组织、指导教育活动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对教育问题的分析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学生教育工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形成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获得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
课程大纲
教育学及其发展
1.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2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3 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
1.4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及其本质
2.1 教育的概念
2.2 教育的属性和功能
2.3 教育的起源
2.4 教育的发展历程(上)
2.5 教育的发展历程(下)
教育与社会发展
3.1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3.2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3.3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4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教育与人的发展
4.1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4.2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
4.3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教育目的
5.1 教育目的概述
5.2 教育目的的理论
5.3 我国的教育方针
5.4 全面发展教育
教育制度
6.1 教育制度概述
6.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类型
6.3 我国学制的沿革(上)
6.4 我国学制的沿革(下)
6.5 义务教育制度
课程
8.1 课程概述
8.2 课程目标与内容
8.3 课程设计与开发
8.4 课程实施与评价
8.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学
9.1 教学概述
9.2 教学过程
9.3 教学原则与方法
9.4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实施环节
9.5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9.6 教学评价
9.7 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
德育
10.1 德育概述
10.2 中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10.3 德育的概念、目标与内容
10.4 德育过程
10.5 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班级管理
11.1 班集体与班级管理
11.2 课堂管理
11.3 班主任工作
11.4 课外活动
教育研究方法
12.1 教育研究概述
12.2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
1.选用教材
项贤明.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辅助教学资源
[1]丁锦宏.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 王枬.教育学—行动与体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黄孙庆.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6]刘恩允.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7]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
[8]中国大学慕课(MOOC)《教育学》(河海大学)、《教育学》(南通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