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期末考试会员
作物育种学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1年03月08日 ~ 2021年07月31日
学时安排: 1-2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322 人参加
立即自学
往期不提供结课证书,想参加下学期课程, 点击这里预约>>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96)
spContent=该课程针对性地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线上提供教学视频、课件、习题、作业、测验、主题讨论、扩展阅读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分成16章、60个学习单元,单个视频5-15分钟,视频总时长480分钟,把知识内容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展现给学生,学生可以便捷地在网络平台学习。教师可对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在线上与学生互动讨论、答疑解惑。通过采取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由知识的“传递—接受”转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该课程内容系统完整,教学设计合理,课程资源丰富,网络平台资源完备且持续更新,可满足在线学习和混合式教学需要,可供校内外植物生产类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作物育种、种子、农技推广等方面工作的社会人士学习。
该课程针对性地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线上提供教学视频、课件、习题、作业、测验、主题讨论、扩展阅读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分成16章、60个学习单元,单个视频5-15分钟,视频总时长480分钟,把知识内容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展现给学生,学生可以便捷地在网络平台学习。教师可对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在线上与学生互动讨论、答疑解惑。通过采取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由知识的“传递—接受”转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该课程内容系统完整,教学设计合理,课程资源丰富,网络平台资源完备且持续更新,可满足在线学习和混合式教学需要,可供校内外植物生产类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作物育种、种子、农技推广等方面工作的社会人士学习。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作物育种学是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等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专业发展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也是生物技术、植物保护等专业的专业发展选修课。

作物育种学是关于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人们在长期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基本任务是在研究和掌握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发掘、研究和利用有关作物种质资源,并根据各地区的育种目标和原有品种基础,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改良作物品种的遗传素质及群体的遗传构成,选育优良品种。作物品种在各种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条件中发挥首要的功能。

该在线课程内容涵盖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吸收作物育种前沿研究成果,育种目标将高产、优质、抗逆有机结合;育种理论将传统育种理论与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理论相结合;育种选择方法将传统表现型选择与基因型选择、形态特征选择与生理特性选择相结合;育种途径从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诱变育种到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再到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分子标记等现代生物技术育种。

该课程内容系统完整,教学设计合理,课程资源丰富,网络平台资源完备且持续更新,可满足在线学习和混合式教学需要,可供校内外植物生产类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作物育种、种子、农技推广等方面工作的社会人士学习。

  该课程由西南大学作物育种学教学团队制作,团队成员长期从事作物育种学科研和教学工作,学术和教学水平高,依托作物学重庆市作物学重点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南方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中心、农业部生物技术与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该课程曾荣获重庆市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授课目标

本课程立足“基于综合、立于专业、归于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培养“心系三农,顶天立地”的高素质复合型与拔尖创新型人才。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核心,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落实立德树人、融合思政教育,实现课程育人新功能,打造新农科“金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作物育种方法和途径,能够应用作物学及其相关知识对本专业领域的对本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研究。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审辨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了解作物育种的重要意义、简史、成就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掌握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主要内容;掌握作物品种的概念、特性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掌握利用作物育种学在线资源进行课程学习的方法;具有从作物育种学角度主动思考关注社会热点、前沿问题的能力;掌握如何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检索查询作物育种学文献资料。
1.1 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与任务
1.2 作物品种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育种目标
课时目标:了解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及其发展趋势;掌握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掌握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掌握制订作物育种目标的依据和方法。具有从作物育种学角度主动思考关注与育种目标有关的社会热点、前沿问题的能力(如海水稻、巨型稻等);能够通过网络资源查找作物育种学学习资源、文献资料。
2.1 主要育种目标性状分析
2.2 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作物的繁殖方式和品种类型
课时目标:了解作物的繁殖授粉方式与作物遗传改良之间的关系;掌握作物繁殖和授粉方式的类型及其遗传特点、育种特点;掌握作物品种的类型及其遗传特点、育种特点。了解如何判断作物的繁殖和授粉方式;如何根据作物的繁殖和授粉方式特点来合理综合运用不同的育种方法。
3.1 作物的繁殖方式类别
3.2 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遗传特点
3.3 作物的品种类型
3.4 不同作物品种类型的育种特点
种质资源
课时目标:了解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掌握种质资源的类别;了解作物起源中心及其对种质资源工作的指导意义;掌握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作物起源中心的主要特点、主要作物的起源中心;掌握作物种质资源工作的主要内容。了解检索作物种质资源数据信息的方法;具有从作物种质资源角度主动思考关注社会热点、前沿问题的能力。
4.1 种质资源的作用
4.2 种质资源的类别
4.3 栽培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4.4 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选择与鉴定
课时目标:了解选择与鉴定对作物育种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掌握选择的作用与原理;掌握选择的基本方法;掌握性状鉴定的方法。了解如何根据育种实际灵活采用或综合采用育种选择方法、性状鉴定方法。
5.1 选择的作用于原理
5.2 选择的基本方法
5.3 性状的鉴定
引种
课时目标:了解引种的意义、历史地位及植物驯化;掌握作物引种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方法步骤;在分别掌握引种的基础上,了解如何把引种与育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
6.1 引种的意义
6.2 引种的基本原理
6.3 引种的基本规律与方法
选择育种
课时目标:了解选择育种的意义、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掌握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选择育种程序。了解如何把引种与选择育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
7.1 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
7.2 选择育种的程序
杂交育种
课时目标:了解杂交育种的意义、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掌握杂交育种的遗传原理、杂交亲本选配原则、杂交技术与杂交方式、杂种后代的处理、杂交育种流程、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了解如何把杂交育种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于不同繁殖与授粉方式作物;了解主要作物在进行杂交育种时的特点与方法。
8.1 杂交育种的原理
8.2 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
8.3 杂交技术与杂交方式
8.4 杂种后代的处理
8.5 杂交育种的流程与加速杂交育种进程的办法
回交育种
课时目标:了解回交育种的重要性、局限性;掌握回交育种的遗传学基础、回交育种方法、回交育种用途。在掌握回交育种方法的基础上,了解如何把回交育种方法与其它育种方法有机结合。
9.1 回交育种的原理
9.2 回交育种方法
9.3 回交育种的应用
作物诱变育种
课时目标:了解诱变育种的意义、历史地位、优缺点、发展趋势;掌握物理(辐射)诱变育种原理与方法;掌握化学诱变育种原理与方法;掌握空间诱变育种原理与方法。了解如何把物理诱变育种与化学诱变育种有机结合提高育种效率;了解如何把诱变育种与其它育种方法有机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10.1 作物诱变育种概述
10.2 辐射诱变育种
10.3 化学诱变育种
10.4 空间诱变育种
作物远缘杂交育种
课时目标:了解远缘杂交育种的意义、历史地位、优缺点、发展趋势;掌握远缘杂交育种的特点、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克服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方法、远缘杂种后代的选择方法;了解如何把远缘杂交育种与其它育种方法有机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11.1 远缘杂交育种概述
11.2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
11.3 远缘杂种夭亡不育
倍性育种
课时目标:了解倍性育种的意义、历史地位、优缺点、发展趋势;掌握多倍体的特点、多倍体的诱导方法、多倍体的育种应用;掌握单倍体的特点、单倍体的诱导方法、单倍体的育种应用。了解如何把倍性育种与其它育种方法有机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12.1 多倍体育种
12.2 单倍体育种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
课时目标:了解杂种优势利用的意义、历史地位、发展趋势;掌握杂种优势表现的特性、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作物杂交种的选育程序、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与途径、雄性不育性及其杂种优势利用。了解如何把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于不同繁殖与授粉方式作物;了解主要作物在进行杂种优势利用育种时的特点与方法。
13.1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
13.2 作物杂种优势的表现特征与度量
13.3 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机理
13.4 作物杂交种的选育
13.5 配合力的测定
13.6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
13.7 雄性不育性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
群体改良
课时目标:了解群体改良的意义、发展趋势;掌握群体改良的原理、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方法、雄性不育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了解如何把群体改良的基本方法灵活运用于不同繁殖与授粉方式作物。
14.1 群体改良的意义
14.2 群体改良的原理
14.3 基础群体的建立
14.4 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
14.5 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作用
细胞工程育种
课时目标:了解细胞工程育种的意义、发展历史、研究进展;掌握细胞和组织培养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了解如何把细胞工程育种与其它育种方法有机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15.1 作物细胞和组织培养
15.2 细胞和组织培养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5.3 作物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
转基因育种
课时目标:了解植物转基因育种的意义、发展历史、应用状况、存在问题;掌握转基因作物中外源基因的整合机制及遗传特点、作物转基因育种的程序、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了解如何评价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了解如何把转基因技术与其它育种方法有机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16.1 作物转基因育种的发展及其应用
16.2 外源基因的整合机制及遗传特点
16.3 转基因作物的培育
16.4 转基因作物品种的选育
16.5 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课时目标:了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意义、发展历史、研究进展、应用状况;掌握分子标记的类型和原理、重要农艺性状基因连锁标记的筛选技术、作物MAS育种的特点和方法。了解如何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与其它育种方法有机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17.1 分子标记的类型和原理
17.2 重要农艺性状基因QTL定位
17.3 作物MAS育种的特点和方法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课程名称:(中文):作物育种学   (英文):Principles of Crop Breeding

先修课程:普通遗传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等

附属实验说明:作物育种学相关实验见独立实验课程《作物学实验》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课程资源:

1.西南大学作物育种学在线课程:

https://mooc1.chaoxing.com/course/template60/200426399.html

2.南京农业大学作物育种学在线课程: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JAU-1001753042

3.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学在线课程:

选用教材

《作物育种学》,孙其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版

主要参考书目

1《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第3版

2.《作物育种原理》,杨光圣、员海燕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3. Principles of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Editor-in-chief: George Acquaah, 2ed Blackwell, 2012

4.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Editor-in-chief: Yunbi Xu, CABI, 2012


西南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Jiankui ZHANG

Jiankui ZHANG

Associate Professor

推荐课程

会计学基础

罗炜

33095人参加

创业基础

李家华

38025人参加

领导力与团队管理

王国锋

35002人参加

高等数学

颜文勇

145595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