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期末考试会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临床输血与检验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0年06月04日 ~ 2020年09月25日
学时安排: 3-5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309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临床输血作为救治患者的不可替代的一种治疗手段,它不仅仅是医学检验专业、输血医学专业和采供血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临床医生必备的本领。本门课程由西南医科大学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授课老师具有一线教学经验和丰富临床经验,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临床输血作为救治患者的不可替代的一种治疗手段,它不仅仅是医学检验专业、输血医学专业和采供血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临床医生必备的本领。本门课程由西南医科大学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授课老师具有一线教学经验和丰富临床经验,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输血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由多个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围绕将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和治疗效果的一门学科。近年来,随着相关的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病毒学、低温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进展,输血医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临床输血是一种救治患者的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每一位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都会接触和使用。因此,本课程不仅仅是医学检验专业、输血专业相关人员的专业课,也对临床医生的输血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本课程从血型系统、血型检测、血液成分的制备与保存、临床输血以及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把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和临床应用三者紧密结合,由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并同时在高校附属医院和中心血站工作的具有深厚理论知识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师讲授,吸收了当前免疫血液学的新进展、血液辐照等输血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临床输血的新观念等,力求反映当前国际输血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新理论、新技术。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概念准确、简明实用,既可以为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输血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等多专业学生提供学习和指导,还可以作为各级医院输血科以及全国各级血站工作人员的培训教材。



授课目标

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从事临床输血及相关工作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血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由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病毒学、低温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本课程共分十二章,从输血发展简史开始,通过红细胞血型系统检测、血小板血型系统、临床输血治疗技术、血液及血液成分的制备和保存、临床输血、贮存式自体输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管理、输血管理等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和临床应用三者紧密结合,以快速和准确的做出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以及疑难交叉配血,对正确、合理使用血液及血液成份、提高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提高治疗效果,以及输血造成的可能损害、风险等进行了全面阐述,为检验系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指导。

成绩 要求

本课程考试成绩满分为100分,60分及格。考试计分分为期末考试、单元测验、平时讨论三个部分。期末考试占比50%,单元测验占比40%,讨论占比10%。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掌握输血医学的定义和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了解和熟悉输血医学的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
1.1 绪论
红细胞血型系统
课时目标:1. 掌握 红细胞抗原及抗体的特性,红细胞抗体分类,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 其影响因素,ABO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ABO定型,Rh阳性与阴性的判定,抗原抗体检测 及其临床意义。2. 熟悉 A亚型的特点,H血型与ABO血型的关系,Rh系统的5个重要抗原,弱D抗 原的临床意义,MN抗原、抗体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Mur抗原分布及其临床意义。3.了解 特殊ABO血型,H抗原缺失型,Lewis血型系统的特点,P血型系统的临床意 义,Kidd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Duffy血型系统的抗原特点及临床意义,Diego血型系统的 临床意义,I和i抗原的临床意义。
2.1 红细胞血型免疫学基础
2.2 ABO血型系统
2.3 Rh血型系统
2.4 H血型系统及Lewis血型系统
2.5 其它血型系统
红细胞血型检测
课时目标:1. 掌握红细胞血型抗原及抗体的检测,抗体筛查的目的和意义,交叉配血试验的原理和影响因素。2. 熟悉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抗人球蛋白试验的临床应用,吸收放散试验的原理及临床应用。3.了解凝集抑制试验的应用。
3.1 ABO和Rh血型鉴定
3.2 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
3.3 盐水介质试验技术
3.4 酶介质试验技术
3.5 聚凝胺介质试验技术
3.6 抗人球蛋白试验技术
3.7 抗人球蛋白试验技术
3.8 吸收放散试验
3.9 凝集抑制试验
3.6 微柱凝胶介质试验技术
3.7 吸收放散试验
3.8 凝集抑制试验
血小板血型系统
课时目标:1. 掌握血小板相关抗原和特异性抗原的概念,血小板血型的国际命名法则,血小板 特异性抗原系统的命名。2. 熟悉血小板血型的临床意义。
4.1 血小板血型抗原
4.2 血小板血型的临床意义
临床输血治疗技术
课时目标:1. 掌握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及置换术的基本概念,血浆置换术、置换液应用的基本 原则。2. 熟悉血浆置换术及治疗性单采术的临床应用。
5.1 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及置换术
5.2 血液成分单采术及细胞治疗
血液及血液成分的制备和保存
课时目标:1. 掌握全血的特点与保存,血液成分的种类以及不同血液成分的保存要求和临床输注的优缺点。2. 熟悉血液的釆集方法,各种血液成分的制备方法。
6.1 血液成分和成分输血概述
6.2 全血的采集与保存
6.3 悬浮红细胞和少白红细胞的制备与保存
6.4 洗涤红细胞、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和辐照红细胞的制备与保存
6.5 血小板的制备和保存
6.6 血浆和冷沉淀的制备和保存
临床输血
课时目标:1.掌握各种红细胞制剂输注的适应证,血小板输注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新鲜冰冻血 浆输注的适应证,冷沉淀输注的适应证。2.熟悉红细胞输注的剂量及用法,血小板输注的剂量及用法,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的 剂量及用法,冷沉淀输注的剂量及用法。3. 了解特殊疾病的输血治疗
7.1 概述与全血输注
7.2 红细胞输注
7.3 血小板输注
7.4 血浆输注、冷沉淀输注
7.5 大量输血、新生儿及婴幼儿输血、老年患者输血
贮存式自体输血
课时目标:1. 掌握贮存式自体输血的概念、适应证和禁忌证。2. 熟悉贮存式自体输血的采血方案、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8.1 贮存式自体输血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课时目标:1.掌握 新生儿溶血病的定义、分类及病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定义、分类及病因。2.熟悉新生儿溶血病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血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3.了解 新生儿溶血病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9.1 新生儿溶血病
9.2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9.3 药物诱导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
课时目标:1. 掌握 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和输血传播疾病的种类。2. 熟悉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和输血传播疾病的临床表现。3.了解免疫性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输血反应、急性反应和迟发性反应的鉴别。
10.1 输血不良反应
10.1.1 输血不良反应概述及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10.1.2 溶血性输血反应
10.1.3 过敏反应和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10.1.4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10.1.5 大量输血的并发症
10.1.6 细菌性输血反应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10.2 输血传播疾病
10.2.1 艾滋病
10.2.2 病毒性肝炎
10.2.3 梅毒、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管理
课时目标:1. 掌握 输血相容性试验主要包含的项目,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红细胞意外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室内质量控制规则和方法,如何进行输血相容性试验过程管理, 血液的选择和紧急用血原则,如何实施差错识别和管理,内部质量审核定义和实施要点,如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质量改进。2. 熟悉临床输血实验室建立应当具备的条件和要求,如何实施临床输血实验室过程质量管理,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红细胞意外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的选 择,如何开展我国的输血相容性试验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临床输血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的特点,输血相容性试验室间质量评价的特点,内部质量审核报告内涵。3. 了解临床输血实验室除了开展血液相容性试验外还可以开展的项目,国内外实验室一般遵循的质量管理模式,开展临床输血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和输血相容性试验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监控与持续改进的目的和意义,服务对象满意和持续改进的目的和意义。
11.1 临床输血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及输血相容性试验过程控制
11.2 临床输血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及室间质量评价
11.3 监控与持续改进
输血管理
课时目标:1. 掌握血液管理,围术期血液保护,血液预警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内涵,临床输血的流 程管理与要求,质量管理文件要求。2. 熟悉采供血管理及临床用血管理的关键环节,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重点条款 要求。3. 了解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
12.1 我国采供血事业发展历史
12.2 依法管理采供血工作
12.3 血站管理(一)
12.4 血站管理(二)
12.4 临床输血管理
12.5 血液管理和血液预警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本门课程需要免疫学,生理学,病原学等相关知识储备。

参考资料

建议使用教材

1、胡丽华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第版,2015.03

主要参考书

1、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

2、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

3、李勇、马严学。实用血液免疫学血型理论和实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源课程

该SPOC课程部分内容来自以上源课程,在源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

西南医科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张洪为

张洪为

副主任技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