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藏象学既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对该学科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不仅有助于藏象学科理论的深化和自身完善,而且对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好《中医藏象理论和临床》对于学生树立中医思维,坚定中医信念至关重要。你想学好中医吗?你想了解中医理论是如何运用于临床的吗?请跟我们一起走进《中医藏象理论与临床》。
藏象学既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对该学科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不仅有助于藏象学科理论的深化和自身完善,而且对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好《中医藏象理论和临床》对于学生树立中医思维,坚定中医信念至关重要。你想学好中医吗?你想了解中医理论是如何运用于临床的吗?请跟我们一起走进《中医藏象理论与临床》。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要传承创新必须加强中医人才培养,才能保证薪火相传,技艺不失,文化不灭。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就要求要创新中医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思维培养。
总结中医人才院校教育经验看来,必须尊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鼓励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共识性原则。而且,这一观念要尽早树立,尽早实践。新生接触的最早、最基础的课程是《中医基础理论》,是学好整个中医学的基石。藏象理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属于临床应用的典型结构知识,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难点,所以讲好、学好藏象理论和临床对于学生树立中医思维,坚定中医信念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知识的结构差异、历史文化影响、临床要求等原因影响,中医学的教、学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尤其是单纯的理论讲授或者课堂讲授,难以给学生以“带入感”,学生把握起来也比价抽象,中医思维更无从说起,所以如何将深奥的藏象知识用有别于言传身教的“师带徒手段”进行传授,如何将具有古代文化内涵的藏象医理和现代临床应用相结合……值得探索和思考。
在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席卷了各个领域,受众广泛。而特别是我们的青年学生们,他们正迎着这一潮流成长,有较强的信息(信息技术)顺应能力,发掘能力,接受能力,并且在主观情感上愿意更多参与到对快捷、便利、有效的学习资源的利用中。加之,我校历来重视中医学教学,即使临床医学专业也有相当的中医学课程,这为我校学生全面发展和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所以,基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平台,将中医基础理论部分中的藏象理论与临床实践整合,让更多的学生能学习中医,学好中医,便是本课程的建设背景和初衷。
《中医藏象理论与临床》是一门基础与临床的整合课程,目前没有统一的教材,将以郑洪新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学“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以及王琦主编《中医藏象研究与临床》为蓝本,结合教学团队多年的教学与临床经验,并借助专业建设团队,开发出在线开放课程。课程设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藏象的生理;二是与相应脏腑密切联系的临床实践病例、案例、讨论等,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实现基础与临床的整合。
授课目标
中医藏象理论与临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中医理论和临床联系的重要纽带,通过教师讲授、案例分析和视频学习,使学生们能够:
(1) 能够正确理解并从理论上阐释出各脏腑的作用和系统联系;
(2) 能够初步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回答出基本的脏腑功能异常表现。
(3) 能够对临床病历进行初步分析,并且符合脏腑辨证的思路要求。
(4) 树立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观念,能够在课后主动进行临床工作。
(5) 能表达出对中医药较强的情感认同,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较强的归属感。
成绩 要求
本课程评价采用百分制计分,分为以下3个部分:
1.单元测验占 40%(客观题);
2.平时课程讨论的表现为 10%;
3.课程结束考试50%(教师命题,统一在线考试)。
综合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85分及以上为优秀。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目的要求】1、能从藏象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之间的关系理解中医藏象学是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2、理解藏象的基本概念3、能理解脏腑的生理特点与生理功能,并能指导临床应用4、能理解五脏精气阴阳五行理论是解释脏腑生理病理的解释性模型
【教学内容】
第一节、藏象学说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一、藏象与病因病机
二、藏象与四诊、辨证
三、藏象与方药
第二节 藏象的概念
第三节 脏腑的分类、各自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第四节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及应用
【计划学时】3学时。
五脏的生理与临床
课时目标:【目的要求】1、理解五脏各脏的生理特性2、理解五脏各脏的生理功能2、能运用脏腑生理功能指导临床应用3、能说出五脏的系统联系,能理解形体、官窍、情志、五液,五季与五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导临床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的生理与临床
一、心的生理特性:主通主明、心为阳脏而恶热、心气宜降
二、心的生理功能与临床
(一)心主血脉
(二)心主藏神
三、心的系统联系: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第二节 肺的生理与临床
一、肺的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肃降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临床
(一)肺主气司呼吸
(二)肺主通调水道
(三)肺朝百脉主治节
三、肺的系统联系:肺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第三节 脾的生理与临床
一、脾的生理特性:主升举;喜燥恶湿
二、脾的生理功能与临床
(一)脾主运化
(二)脾主统血
三、脾的系统联系: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第四节 肝的生理与临床
一、肝的生理特性:肝为刚脏;主升发
二、肝的生理功能与临床
(一)肝主疏泄
(二)肝主藏血
三、肝的系统联系: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第五节 肾的生理与临床
一、肾的生理特性:主蛰藏、肾水宜升
二、肾的生理功能与临床
(一)肾藏精
(二)肾主水
(三)肾主纳气
三、肾的系统联系: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计划学时】20学时
六腑的生理与临床
课时目标:【目的要求】 1、能说出六腑的生理功能 2、能理解六腑各腑的生理功能 3、能运用六腑生理功能指导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胆的生理与临床
一、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二、胆主决断
第二节 胃的生理与临床
一、胃主受纳水谷
二、胃主腐熟水谷
第三节 小肠的生理与临床
一、小肠主受盛化物
二、小肠主泌别清浊
三、小肠主液
第四节 大肠的生理与临床
一、大肠主传导糟粕
二、大肠主津
第五节 膀胱的生理与临床
一、膀胱主贮藏尿液
二、膀胱主排泄尿液
第六节 三焦的生理与临床
一、六腑之三焦:运行津液;通行元气
二、部位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
三、辨证三焦(温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计划学时】4学时
奇恒之腑的生理与临床
课时目标:【目的要求】1、能说出脑、髓、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能理解奇恒之腑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3、能运用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指导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脑的生理与临床
脑为髓海,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第二节 髓的生理与临床
第三节 女子孢的生理与临床
女子胞:发生月经,孕育胎儿,及其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
【计划学时】2学时
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临床
课时目标:【目的要求】1、能说出脏腑之间的基本关系2、能理解脏腑之间联系的机理3、能运用脏腑之间的关系指导临床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藏与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二、心与脾
三、心与肝
四、心与肾
五、肺与脾
六、肺与肝
七、肺与肾
八、肝与脾
九、脾与肾
十、肝与肾
第二节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小肠
二、肺与大肠
三、脾与胃
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
第四节 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附:《黄帝内经》中相关原文和内涵。
【计划学时】3学时。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上学习本门课程,可以加深对中医藏象学理论的理解,高年级学生甚至临床医生在学习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后,学习本门课程,可以更好的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参考资料
1.《中医基础理论》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郑洪新主编
2. 《王琦医书十八种:中医藏象研究与临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王琦主编
3. 《中医藏象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王琦主编
4. 《中医藏象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张艳芳主编
5.《中医藏象与临床》 中医古籍出版社 杨扶国 齐南主编
6.《藏象理论与中医文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孙相如 何清湖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