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第6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03月10日 ~ 2024年06月22日
学时安排: 2-4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979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141)
spContent=《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讲授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进行概括与阐释,以期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脉络、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维度及价值取向。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本课程共八章,分别为:寻孔颜之乐、推仁者之心、明义利之辨、弘爱国之志、扬孝亲之统、铸礼仪之魂、守诚信之诺、寻法制之源,每章讲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方面,各章相辅相成,最终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高度肯定。他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又提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要求,本课程很好地呼应了这一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讲授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进行概括与阐释,以期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脉络、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维度及价值取向。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本课程共八章,分别为:寻孔颜之乐、推仁者之心、明义利之辨、弘爱国之志、扬孝亲之统、铸礼仪之魂、守诚信之诺、寻法制之源,每章讲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方面,各章相辅相成,最终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高度肯定。他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又提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要求,本课程很好地呼应了这一要求。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适用于所有专业。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五千年而未曾断绝,至今仍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和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当今社会,许多人迷失于物欲的追求,丧失了正确的道德观念。而大学在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大学开宗明义,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核心素养,都致力于个人健全人格的培养,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亟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古代圣贤那里汲取营养。

本课程共分八章每一章讲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方面,各章相辅相成,最终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每章又分导读、义理、文选三部分,以经典文本为据,以古今案例为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深入浅出,切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到今的精神内核,捍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筑就每一个中国人挺立的精神人格。


授课目标

1.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孝、仁、义等八主题的相关知识,把握其精神内涵

2.通过本课程学习,希望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人格,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课程大纲
寻孔颜之乐
课时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孔颜之乐的内涵,理解寻孔颜之乐的当代意义,帮助学生形成达观的生活态度与积极追求高远理想的信念,从而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一、 导读(理解,推荐)
二、 义理(理解,推荐)
(一)寻孔颜之乐的出处
1.孔子之乐出处
2.颜回之乐出处
(二)寻孔颜之乐的内涵
1.周敦颐论颜回之乐
2.程颐论孔颜之乐
3.朱熹论孔颜之乐
4.其他学者论孔颜之乐
(三)寻孔颜之乐的当代价值
三、文选(了解,推荐)
推仁者之心
课时目标: 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仁的含义和演变,了解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帮助培养学生培养仁爱的品质,从而有助于其健全人格的养成。
1.教学内容
一、 导读(理解,推荐)
二、 义理(理解,推荐)
(一)仁的内涵
1.孔孟:仁者爱人
2.从董仲舒到韩愈:博爱之谓仁
3.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仁者与物同体
(二)仁的价值
1.个人:恻隐之心是仁之发端
2.家庭:孝悌和睦是仁之根本
3.社会:博爱众生是仁之表现
(三)仁的践行
1.伦理层面:克己复礼,忠恕之道
2.政治层面:扩充善端,实行仁政
3.心性层面:反对虚伪,“致良知”
三、文选(了解,推荐)
2.教学范式
传统授课
3.参考资料
拓展阅读:余治平《“仁”字之起源与初义》;彭富春《孔子的仁爱之道》;吴根友《“仁爱”思想及其在当代的意义》;郑丽娟《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重构及价值》。
明义利之辨
课时目标: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重要命题,历代学者对于义与利的内涵,以及如何处理义利关系,作了卓有成效的探讨,这些见解对于我们解决当下的诸多现实问题(如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各种伪劣工程等)尚有重要借鉴意义。本章力图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义利之辨问题的梳理,以及典型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1.教学内容
一、 导读(理解,推荐)
二、 义理(理解,推荐)
(一)重义轻利
1.孔子义利观
2.孟子义利观
3.荀子义利观
4.董仲舒义利观
(二)以利为先
1.韩非子义利观
2.《管子》义利观
(三)义利并举
1.墨子义利观
2.《左传》义利观
3.事功学者义利观
三、文选(了解,推荐)
2.教学范式
传统授课;师生互动;
3.参考资料
拓展阅读:孔祥宁《义利之辨: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及现代意义》;高瑞泉《鱼和熊掌何以得兼?—“义利之辨”与近代价值观变革》;吕世荣《义利之辨的哲学思考》;王恩来《从古今义利之辨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
铸礼义之魂
课时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古礼”的精神内涵、价值及对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让他们“知礼”“明礼”“习礼”,进而做到“达礼”。更好地展现自我修养,做真正的文明人。
1.教学内容
一、 导读(理解,推荐)
二、 义理(理解,推荐)
(一)礼之内涵
1.礼别异
2.礼主敬
3.礼从仁
(二)礼之价值
1.人无礼不立
2.国无礼则乱
(三)礼之践行
1.礼须诚敬
2.礼应合宜
三、文选(了解,推荐)
2.教学范式
传统授课;师生互动;
3.参考资料
拓展阅读:宋振中《孔子的礼制思想探析—以<论语>为中心》;毛峰《中国古典礼制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性阐释》;汤勤福、葛金芳《中华传统礼制内在价值及其现代转换》;崔海亮《论传统礼制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意义》。
弘爱国之志
课时目标: 通过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古代爱国思想的涵发展演变有一基本个了解,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1.教学内容
一、 导读(理解,推荐)
二、 义理(理解,推荐)
(一)忠之内涵
1.利国利民
2.利公无私
3.忠诚忠信
(二)忠之价值
1.爱国敬业
2.修身正本
3.诚信友善
(三)忠之践行
1.培育家国情怀
2.弘扬浩然正气
三、文选(了解,推荐)
2.教学范式
传统授课;师生互动;
3.参考资料
拓展阅读:王成《中国古代忠文化研究》;黄建跃《传统忠诚文化及其现代借鉴》;洪波《论诚信的地位变迁—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转型》;苏桂芳《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范畴“忠”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硕士论文);张艳国《忠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扬孝亲之统
课时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儒家提出的孝道观有初步了解,重点是通过对孔子、孟子孝道观的阐释,使学生汲取精华,弃其糟粕,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做到真孝,而非愚孝,以期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所帮助。
1.教学内容
一、 导读(理解,推荐)
二、 义理(理解,推荐)
(一)孝之内涵
1.孔子: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3.曾子:夫孝者,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二)孝之价值
1.孝可以齐家
2.孝可以治国
(三)孝之践行
1.事亲养老
2.敬神祭祖
3.移孝作忠
三、文选(了解,推荐)
2.教学范式
传统授课;师生互动;
3.参考资料
拓展阅读:邱国勇《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王瑾《孝道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传承研究》(硕士论文);郭治楠《传统孝道及其现代价值研究》(硕士论文);徐文、李贞《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在当代的困境和意义》。
溯法治之源
课时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古代的法家思想有初步的了解。法家思想家根据政治思想的演变、社会局势的变化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法治”思想,在其中,对人性起源及“人而能群”等因素,都进行了极为深刻的分析,这在现代思政教育中,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1.教学内容
一、 导读(理解,推荐)
二、 义理(理解,推荐)
(一)法与法家
1.法、术、势
2.李悝、吴起、商鞅
3.韩非子
(二)法的基本内容
1.性恶论
2.一决于法
3.尊君与治术
(三)法治与社会治理
1.李斯的辅政
2.董仲舒与“春秋决狱”
3.王安石与北宋变法
4.张居正的改革
5.近代法学的转型
三、文选(了解,推荐)
2.教学范式
传统授课;师生互动;
3.参考资料
拓展阅读:冯雷、王雷《中国古代法治的当代价值》;丁国强《法治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转型》;吴斌《中国法制思想的历史观察与思考》;马仁山《论中国“法治”思想的历史沿革》。
守诚信之诺
课时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命题有初步了解;通过阐释“诚信”这一贯穿古今的重要道德价值观念,使学生认识“诚信”的现实意义,以期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有所裨益。
1.教学内容
一、 导读(理解,推荐)
二、 义理(理解,推荐)
(一)信之内涵
1.信者不欺
2.信者守义
(二)信之价值
1.信可以荣身
2.信可以保国
(三)信之践行
1.信者必诚于心
2.信者其言可复
三、文选(了解,推荐)
2.教学范式
传统授课;师生互动;
3.参考资料
拓展阅读:孟洁《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的历史透视及当代思考》;于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研究》(硕士论文);洪波《论诚信的地位变迁—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转型》;方铭《诚信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考源》。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

参考书目

1.陈思杰、毛勇编:《中华颂·经典义理教程》,北京:中华书局,2012.

2.梁启超:《梁启超谈修身》,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9.

3.张笑恒:《北大修身课》,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徐芳编:《修身智慧》,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商丘师范学院
1 位授课老师
李卫军

李卫军

教授

推荐课程

会计学原理

王德宏

89567人参加

金融学(二)

李健

200369人参加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Python)CAP

车万翔

135363人参加

Python云端系统开发入门

嵩天

109031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