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欢迎选修《唐诗与长安文化》课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让我们相约在长安的春风里,领略唐代长安文化的神奇魅力。
欢迎选修《唐诗与长安文化》课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让我们相约在长安的春风里,领略唐代长安文化的神奇魅力。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也是中华民族最为灿烂的文化瑰宝。在现存五万多首唐诗中,“长安”一词出现过一千四百余次,如果再加上“帝城”、“帝京”、“帝乡”“帝王州”、“皇都”、“九城”、“凤城”“上国”、“上京”、“京华”、“咸阳”、“咸京”、“秦京”等代称,以及长安城内道观、寺庙、风景名胜等,与长安有关的诗歌数量会更为庞大。通过这些诗篇,我们可以领悟“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景象,体会“笑入胡姬酒肆中”最为惬意的唐人生活,欣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曲江美景,艳羡“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长安丽人,感喟“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的爱国热忱,回味“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昔日长安的繁华等等,不一而足。
本课程由唐代长安诗歌解读入手,分为爱情文化、政治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科举文化、女性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风景名胜、西域文化十个专题,让人们充分感受唐代长安的盛世文化、主流文化、帝都文化,领略唐代长安文化辉煌灿烂的艺术魅力,增进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能够直观地表现长安文化,课程专门到唐代长安诗歌有关的历史遗迹进行实地拍摄,加入了我校学生吟唱唐诗的素材,以及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电影、电视桥段,特意制作了部分动画,这些作为课程内容素材,使得本课程既有知识性和学术性,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和观赏性。
授课目标
通过唐诗中长安意象经典作品赏析,让人们深入了解长安文化优秀传统,感受其文化魅力,培养其爱国情感,丰富其历史知识,加强其文学修养,培养出一种传承并弘扬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感。
课程大纲
唐诗与长安爱情文化
课时目标:了解唐代婚姻制度、习俗,掌握唐代长安爱情诗歌分类、风格。
1.1文学永恒的主题
1.2比翼连理的帝妃之恋
1.3幽闭宫苑的宫女爱情
1.4幽怨无奈的文人爱情
1.5无题爱情解花语
唐诗与长安政治文化
课时目标:了解唐代长安几次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文人的处境和相关的诗歌创作。
2.1安史之乱与长安的陷落
2.2永贞革新与长安的眷恋
2.3牛李党争与长安的纷争
2.4甘露之变与长安的杀戮
唐诗与长安佛教文化
课时目标:了解唐代长安佛教发展态势,以及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3.1玄奘西行与佛经翻译
3.2达摩东来与禅宗兴起
3.3 长安城内六大寺
3.4王维迷恋佛教销烦忧
3.5白居易沉迷佛教乐闲适
唐诗与长安道教文化
课时目标:了解唐代长安道教发展状况,以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4.1崇道之风与长安道观的兴建
4.2茅山派与长安炼丹风气的兴盛
4.3道教与长安诗歌的想象
唐诗与长安科举文化
课时目标:了解唐代科举制度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5.1进士成为唐人科举之最爱
5.2行卷与温卷之风始盛
5.3省试诗与进士及第
5.4落第诗与唐人失意之悲怆
唐诗与长安女性文化
课时目标:了解唐代长安女性文化及诗歌创作。
6.1美丽的长安女子
6.2武则天的才华与无字丰碑
6.3上官婉儿与初唐宫廷诗歌激励机制
6.4杨氏姐妹出游之盛
6.5玉真公主与长安那些女道士
唐诗与长安酒文化
课时目标:了解唐代长安酒文化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7.1渊远流长酒文化
7.2人生得意须尽欢
7.3人生失意酒浇愁
7.4闲来无事浅斟唱
7.5长安城里八大仙
唐诗与长安民俗文化
课时目标:了解唐代长安民俗状况。
8.1 长安节日民俗(上)
8.2 长安节日民俗(下)
8.3 长安民俗赛事
8.4 舌尖上的长安美食
唐诗与长安风景名胜
课时目标:掌握长安城内几个重要景点的诗歌创作。
9.1大雁塔与终南山
9.2长安八景
9.3 华清宫与九成宫
唐诗与长安西域文化
课时目标:掌握唐代长安城内的西域文化。
10.1胡姬与长安城里那些西域人
10.2长安城里三大地标与西域文化
10.3 长安西域三大乐舞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1)对唐代历史有一定了解。
(2)对汉唐长安城有大致轮廓。
(3)知晓唐诗发展概况。
证书要求
(1)完成视频学习和单元测试
(2)参与课后讨论,进行回帖和发帖(需要回答课堂讨论区所留开放性问题才能得分)
(3)通过课程考试
(4)成绩认定标准:总成绩=单元测试题(40%)+结课考试题(40%)+课内讨论(20%)
(5)成绩合格的(60-84分)获得合格证书
(6)85分以上获得优秀证书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2]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3]西北大学中文系编《唐代诗人咏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4]荣新江《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