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学习内容以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为重点,这些作品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分析,提高同学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二是通过对文学作品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的品味,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审美趣味,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精选中国历代经典文学作品为讲授对象,分析这些经典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力求做到文学和文化的有机融合。
spoc课程无证书。
绪论 “大学语文”课程概论
一 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
二 “语文”概念内涵分析
三 如何学习“大学语文”课
第一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经》爱情诗导读
一 《诗经》概说: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
二 《诗经》的“六义”
三 《诗经》爱情诗的情感内涵
第二讲 是“至圣先师”,还是“丧家之狗”
——以《论语》为中心
一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Axial Age)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创造的启示
二 孔子的原初形象
三 孔子的主要思想
四 《论语》的语言艺术
第三讲 汪洋自恣 仪态万方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及其文风
一 庄子生平事迹
二 庄子的主要思想
三 《庄子》的文风
第四讲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屈原与“楚辞”
一 “楚辞”的含义及其渊源
二 “楚人多才”:屈原的社会角色
三 “奇文郁起”:屈原的文学创作
四 “灵均余影”:屈原之后的楚辞创作
第五讲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与《史记》
一 史官文化与先秦历史要籍简介
二 司马迁的生平遭遇
三 《史记》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第六讲 六朝烟水 魏晋风流
——以《世说新语》为中心
一 六朝烟水:金陵怀古
二 魏晋风度:人的自觉
三 魏晋风流的典型:陶潜
第七讲 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
——繁荣的唐代文学(上)
一 引言:盛唐气象的内涵
二 唐代文学的繁荣
三 盛唐气象形成之原因——以李白诗歌创作为例
(一)经济发展
(二)南北一统
(三)思想自由
第八讲 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
——繁荣的唐代文学(下)
三 盛唐气象形成之原因——以李白诗歌创作为例
(四)科举取士
(五)艺术发展
(六)历史积淀
四 盛唐气象的现代启示
第九讲 崇理尚雅 柳暗花明
——宋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一 引言:宋代文化的特殊地位
二 尚理:宋诗的主要特征
三 崇雅:宋词的艺术魅力
第十讲 古典与现代的裂变
——王国维的心路历程及其文学思想
一 王国维的生平经历
二 早期文论所表现的文学观
三 《红楼梦评论》所表现的文艺思想
四 《人间词话》的“境界”说
说明:本教学计划供参考。如有变化,以每周课程公告为准。
中国历史、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知识
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王步高《大学语文》全编本第四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周先慎,何九盈等《中国语文》,重庆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张天来《大学语文读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修订版
张天来《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张天来《应用写作》,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说明:
详细参考资料见每讲课件有关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极为繁富,每一具体课程一般只能讲授其中一部分内容。所以要求选课同学除了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课程外,最好能够做到:
1.通读一种“大学语文”或“中国文学作品选”教材。
2.精读两本中国文学或文化经典著作。
3.联系教学内容和自己阅读的文学作品,深入思考一至两个有意义的文学与人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