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分析与力学计算是结构工程设计中的关键内容,《结构力学》课程自古以来一直是结构工程的理论基础。作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海洋工程等土建类、水利类等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结构概念,掌握杆系结构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了解各类杆系结构的受力性能,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程以及进行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打好力学基础。本门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以及海洋工程等实际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力学技能,包括力学分析技能和力学计算技能。
《结构力学(1)》主要讲授《结构力学》课程的基础部分内容,该课程4学分、64学时,该课程被评为山东省一流课程(线上)。
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平面杆系结构的几何构造分析
第三章 静定梁与静定刚架结构
第四章 静定三铰拱、静定桁架与静定组合结构
第五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第六章 力法
第七章 位移法
第八章 渐近法
(1)知识目标:本着学习内容服务工程结构力学计算的教学目标,讲授结构计算简图的选择、平面杆系结构的几何构造分析以及静定结构与超静定结构在不同广义荷载下内力与位移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力学概念分析工程实际问题、利用力学原理计算静定结构与超静定结构的能力,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程以及进行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打好力学基础。
(3)素质目标: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首先培养学生工程结构概念,然后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力学素能,包括力学分析技能与力学计算技能。
第一章 绪论(第1周)
1.1课程简介
1.2 认识身边的结构
1.3 结构的概念
1.4 结点与支座的分类
1.5 杆系结构与荷载分类
1.6 计算简图的选择(一)
1.7 计算简图的选择(二)
第一章 单元测验
第二章 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构造分析(第1周)
2.1.1平面杆件体系的分类
2.1.2自由度与约束
2.1.3多余约束与瞬铰
第二章 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构造分析(第2周)
2.2.1规律(1)
2.2.2规律(2)、规律(4)
2.2.3规律(3)
2.3几何不变且无多余体系的设计方法
2.4.1例题分析(1)
2.4.2例题分析(2)
2.4.3例题分析(3)
2.5平面杆件体系的计算自由度
第二章 单元测验
第三章 静定梁与静定刚架(第3周)
3.4简支梁几种简单荷载工况下的内力图
3.5荷载与内力之间的微分关系
3.6荷载与内力之间的增量关系
3.7荷载与内力之间的积分关系
3.8叠加法作简支梁二次抛物线弯矩图
3.9叠加法作任意直杆段二次抛物线弯矩图
3.10二次抛物线弯矩图对应的杆端剪力的计算方法
3.11叠加法作简支梁折线弯矩图
3.12叠加法作任意直杆段折线弯矩图
3.13叠加法作简支斜梁二次抛物线弯矩图
3.14叠加法作任意斜直杆段二次抛物线弯矩图
3.15斜杆二次抛物线弯矩图对应的杆端剪力的计算方法
3.1简单梁的内力分量
3.2内力分量的计算方法
3.3内力分量的计算方法-例题分析
第三章 静定梁与静定刚架(第4周)
3.16分段叠加法作弯矩图
3.17分段叠加法作弯矩图-例题分析
3.18静定多跨梁的几何构造特点
3.19静定多跨梁的力学计算
3.20静定多跨梁的力学计算—例题分析
3.21静定多跨梁的力学特性—例题分析
第三章 静定梁与静定刚架(第5周)
3.22静定刚架结构的分类
3.23静定刚架结构支座反力的计算
3.24静定刚架结构的内力图
3.25.1静定刚架结构的内力图--例题分析(1)
3.25.2静定刚架结构的内力图--例题分析(2)
第三章 单元测验
第四章 静定三铰拱、静定桁架与静定组合结构(第5周)
4.1三铰拱的力学特性
4.2三铰拱的合理拱轴线
第四章 静定三铰拱、静定桁架与静定组合结构(第6周)
4.3桁架计算中零杆的判别规则
4.4桁架计算中截面法的应用
4.5组合结构的计算
第四章 单元测验
第五章 静定结构位移计算(第7周)
5.1图乘法原理
5.2图乘法的应用
5.3图乘法的应用-例题分析
第五章 静定结构位移计算(第8周)
5.4.1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1)-温度改变
5.4.2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2)-制造误差与支座移动
第五章 单元测验
第六章 力法(第8周)
6.1超静定结构的特点
6.2超静定次数的概念
6.3.1力法的基本原理(1)
6.3.2力法的基本原理(2)
第六章 力法(第9周)
6.4力法的基本体系
6.5力法的基本概念
6.6力法计算超静定梁
6.7力法计算超静定刚架
6.8力法计算超静定排架
第六章 力法(第10周)
6.9力法计算超静定桁架
6.10.1力法计算超静定组合结构(1)
6.10.2力法计算超静定组合结构(2)
6.11认识对称结构
6.12.1对称基本体系
6.12.2半边结构
6.13.1对称结构简化计算-例题分析(1)
6.13.2对称结构简化计算-例题分析(2)
6.13.3对称结构简化计算-例题分析(3)
第六章 力法(第11周)
6.14.1支座移动下的计算(1)
6.14.2支座移动下的计算(2)
6.15温度改变下的计算
6.16超静定结构位移计算
6.17超静定结构位移计算—例题分析
6.18超静定结构的特性综述
第六章 单元测验
第七章 位移法(第12周)
7.1位移法的分析思路
7.2.1位移法的基本概念(1)
7.2.2位移法的基本概念(2)
7.3.1等截面杆件的刚度方程(两端固定)
7.3.2等截面杆件的刚度方程(一固一铰)
7.3.3等截面杆件的刚度方程(一固一滑)
第七章 位移法(第12周)
7.4.1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1)
7.4.2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2)
7.5位移法的基本原理
7.6直接平衡法的解题步骤
第七章 位移法(第13周)
7.7位移法的基本体系
7.8位移法的基本原理
7.9基本结构法的解题步骤
7.10.1位移法的典型方程(1)
7.10.2位移法的典型方程(2)
7.11.1例题分析-无侧移刚架的力学计算
7.11.2例题分析-有侧移刚架的力学计算(1)
7.11.3例题分析-有侧移刚架的力学计算(2)
第七章 位移法(第14周)
7.12对称性的利用
7.13支座位移作用下的位移法计算
第七章 单元测验
第八章 渐近法(第14周)
8.1渐近法的特点与应用条件
8.2.1转动刚度
8.2.2分配系数与传递系数
8.3力矩分配法基本概念的直接应用
第八章 渐近法(第15周)
8.4单结点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8.5.1单结点力矩分配法-例题分析(1)
8.5.2单结点力矩分配法-例题分析(2)
8.6多结点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8.7.1多结点力矩分配法-例题分析(1)
8.7.2多结点力矩分配法-例题分析(2)
8.8力矩分配法总结
8.9力矩分配法的拓展应用(一)
8.10.1力矩分配法的拓展应用(二)
8.10.2例题分析
8.11力矩分配法的拓展应用(三)
第八章 渐近法(第16周)
8.12无剪力分配法概述
8.13无剪力分配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8.14无剪力分配法基本概念的直接应用
8.15.1单结点无剪力分配法例题分析(1)
8.15.2单结点无剪力分配法例题分析(2)
8.16多结点无剪力分配法例题分析
8.17力矩分配法与位移法的联合应用
第八章 单元测验
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1] ]《结构力学》(上册),王来、王彦明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版,2010年.
[2]《结构力学》(上册),李廉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6版,2017年.
[3]《结构力学》(上册),朱慈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16年.
[4]《结构力学I》(基本教程),龙驭球、包世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2018年.
Q : 该MOOC课程学习成绩由哪几部分组成?
A : 该MOOC课程学习成绩满分100分,具体组成为:
(1)章节的单元测试占总成绩的40%,共8次章节单元测试;
(2)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60%,综合考核所有章节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与知识点配套的随堂测试不计入成绩,只用于学员自我检测。
Q :如何完成该MOOC课程学习?
A :本课程可以在中国大学MOOC网页版进行学习,也可以下载“中国大学MOOC”APP到手机上,随时随地学习,实现移动学习。
Q : 本课程教学进度如何安排?
A : 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授课时间 | 授课序号 | 知识点序号 | 知识点内容 |
第1周 | 第1讲 | 1 | 1.1课程简介 |
2 | 1.2 认识身边的结构 | ||
3 | 1.3 结构的概念 | ||
4 | 1.4 结点与支座的分类 | ||
5 | 1.5 杆系结构与荷载分类 | ||
6 | 1.6 计算简图的选择(一) | ||
7 | 1.7 计算简图的选择(二) | ||
| 第1章 单元测试 | ||
第1周 | 第2讲 | 8 | 2.1几何构造分析的基本概念 |
第2周 | 第3讲 | 9 | 2.1几何不变且无多余约束体系的组成规律 |
10 | 2.3几何不变且无多余体系的设计方法 | ||
第2周 | 第4讲 | 11 | 2.4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构造分析 |
12 | 2.5平面杆件体系的计算自由度 | ||
| 第2章 单元测试 | ||
第3周 | 第5讲 | 13 | 3.1简单梁的内力分量 |
14 | 3.2内力分量的计算方法 | ||
15 | 3.3内力分量的计算方法-例题分析 | ||
16 | 3.4简支梁几种简单荷载工况下的内力图 | ||
17 | 3.5荷载与内力之间的微分关系 | ||
18 | 3.6荷载与内力之间的增量关系 | ||
19 | 3.7荷载与内力之间的积分关系 | ||
第3周 | 第6讲 | 20 | 3.8叠加法作简支梁二次抛物线弯矩图 |
21 | 3.9叠加法作任意直杆段二次抛物线弯矩图 | ||
22 | 3.10二次抛物线弯矩图对应的杆端剪力的计算方法 | ||
23 | 3.11叠加法作简支梁折线弯矩图 | ||
24 | 3.12叠加法作任意直杆段折线弯矩图 | ||
25 | 3.13叠加法作简支斜梁二次抛物线弯矩图 | ||
26 | 3.14叠加法作任意斜直杆段二次抛物线弯矩图 | ||
27 | 3.15斜杆二次抛物线弯矩图对应的杆端剪力的计算方法 | ||
第4周 | 第7讲 | 28 | 3.16分段叠加法作弯矩图 |
29 | 3.17分段叠加法作弯矩图-例题分析 | ||
30 | 3.18静定多跨梁的几何构造特点 | ||
第4周 | 第8讲 | 31 | 3.19静定多跨梁的力学计算 |
32 | 3.20静定多跨梁的力学计算—例题分析 | ||
33 | 3.21静定多跨梁的力学特性—例题分析 | ||
第5周 | 第9讲 | 34 | 3.22静定刚架结构的分类 |
35 | 3.23静定刚架结构支座反力的计算 | ||
36 | 3.24静定刚架结构的内力图 | ||
37 | 3.25.静定刚架结构的内力图--例题分析 | ||
| 第3章 单元测试 | ||
第5周 | 第10讲 | 38 | 4.1三铰拱的力学特性 |
39 | 4.2三铰拱的合理拱轴线 | ||
第6周 | 第11讲 | 40 | 4.3桁架计算中零杆的判别规则 |
41 | 4.4桁架计算中截面法的应用 | ||
第6周 | 第12讲 | 42 | 4.5组合结构的计算 |
| 第4章 单元测试 | ||
第7周 | 第13讲 | 43 | 5.1图乘法原理 |
44 | 5.2图乘法的应用 | ||
第7周 | 第14讲 |
| 5.3图乘法的应用-例题分析 |
第8周 | 第15讲 | 45 | 5.4.静定结构广义荷载下的位移计算 |
| 第5章 单元测试 | ||
第8周 | 第16讲 | 46 | 6.1超静定结构的特点 |
47 | 6.2超静定次数的概念 | ||
48 | 6.3力法的基本原理 | ||
第9周 | 第17讲 | 49 | 6.4力法的基本体系 |
50 | 6.5力法的基本概念 | ||
51 | 6.6力法计算超静定梁 | ||
第9周 | 第18讲 | 52 | 6.7力法计算超静定刚架 |
53 | 6.8力法计算超静定排架 | ||
第10周 | 第19讲 | 54 | 6.9力法计算超静定桁架 |
55 | 6.10力法计算超静定组合结构 | ||
第10周 | 第20讲 | 56 | 6.11认识对称结构 |
57 | 6.12对称结构的简化计算 | ||
58 | 6.13对称结构简化计算-例题分析 | ||
第11周 | 第21讲 | 59 | 6.14支座移动下的计算 |
60 | 6.15温度改变下的计算 | ||
第11周 | 第22讲 | 61 | 6.16超静定结构位移计算 |
|
| 62 | 6.17超静定结构位移计算—例题分析 |
63 | 6.18超静定结构的特性综述 | ||
| 第6章 单元测试 | ||
第12周 | 第23讲 | 64 | 7.1位移法的分析思路 |
65 | 7.2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 ||
66 | 7.3等截面直杆的刚度方程 | ||
第12周 | 第24讲 | 67 | 7.4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 |
68 | 7.5位移法的基本原理(直接平衡法) | ||
69 | 7.6直接平衡法的解题步骤及例题分析 | ||
第13周 | 第25讲 | 70 | 7.7位移法的基本体系 |
71 | 7.8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法) | ||
72 | 7.9基本结构法的解题步骤及例题分析 | ||
第13周 | 第26讲 | 73 | 7.10位移法的典型方程 |
74 | 7.11基本结构法例题分析 | ||
第14周 | 第27讲 | 75 | 7.12对称性的利用 |
76 | 7.13支座位移作用下的位移法计算 | ||
| 第7章 单元测试 | ||
第14周 | 第28讲 | 77 | 8.1渐近法的特点与应用条件 |
78 | 8.2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 ||
79 | 8.3力矩分配法基本概念的直接应用 | ||
第15周 | 第29讲 | 80 | 8.4单结点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
81 | 8.5单结点力矩分配法-例题分析 | ||
82 | 8.6多结点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 ||
83 | 8.7多结点力矩分配法-例题分析 | ||
第15周 | 第30讲 | 84 | 8.8力矩分配法总结 |
85 | 8.9力矩分配法的拓展应用(一) | ||
86 | 8.10力矩分配法的拓展应用(二) | ||
87 | 8.11力矩分配法的拓展应用(三) | ||
第16周 | 第31讲 | 88 | 8.12无剪力分配法概述 |
89 | 8.13无剪力分配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
90 | 8.14无剪力分配法基本概念的直接应用 | ||
91 | 8.15.单结点无剪力分配法例题分析 | ||
第16周 | 第32讲 | 92 | 8.16多结点无剪力分配法例题分析 |
93 | 8.17力矩分配法与位移法的联合应用 | ||
| 第8章 单元测试 | ||
第17周 | 期末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