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欢迎大家加入《传播学概论》课程。传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本课程主要介绍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课程在探讨传播的概念、特征、形式、内容和历史的基础上,关注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对社会的影响。
欢迎大家加入《传播学概论》课程。传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本课程主要介绍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课程在探讨传播的概念、特征、形式、内容和历史的基础上,关注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对社会的影响。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传播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其理论来源包括了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三论以及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等,包括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学本土化研究、新闻传播实践的传播学研究、政治传播研究、媒介使用与效果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国际传播研究、新闻教育传播研究、传播与危机公关研究、新媒体传播研究、文化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等多角度、多领域。传播学逐渐成为新闻学、广告、公共关系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以其固有的批判性、互动性与开放性,成为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巨大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重要学科。
本课程对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案例进行专题讲授和讨论,引导学生在学习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理解传播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角色,把握复杂的大众传播活动背后的理论规律,并以之指导传播实践。
成绩 要求
1.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
2. 按时完成单元测验。
3. 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和阅读延伸文献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和分析,撰写书面作业。积极参与作业互评,未参与互评的学习者只能获取作业分数的50%。
4. 按时完成线上期末考试。
5. 积极参加课程讨论,要在“课堂交流区”中参加老师发起的讨论。
6. 成绩评定方法:单元测试30%,单元作业20%,期末考试40%,课程讨论10%。
总成绩60分至84分为合格,85分至100分为优秀,可申请相应证书。
课程大纲
传播学 · 传播
1.1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1.2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2.1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2.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2.3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2.1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2.2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2.3象征性社会互动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6.1群体传播
6.2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6.3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7.1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7.2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7.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8.1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8.2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9.1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9.2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10.1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10.2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0.3分众理论及其研究
10.4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传播效果研究
11.1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11.2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1.3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12.1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2.2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12.3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12.4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12.5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变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12.6“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