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与我们如影随形:它们个体微小,但能量巨大;它们诞生最早,却发现最晚;它们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它们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们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既是人类非常亲密的朋友,也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这就是微生物。
当清晨起床后,深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喝一杯可口的酸奶,品尝美味面包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的恩惠了;当我们生病遭受病痛折磨,当我们的物品发生霉变时,那便是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我们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那该如何正确使用微生物这把双刃剑,造福于人类呢? 在这里,将为您开启微生物学的学习之旅。让我们走近微生物,亲密接触微生物,一起领略奇妙无穷的微生物世界吧!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与我们如影随形:它们个体微小,但能量巨大;它们诞生最早,却发现最晚;它们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它们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们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既是人类非常亲密的朋友,也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这就是微生物。
当清晨起床后,深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喝一杯可口的酸奶,品尝美味面包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的恩惠了;当我们生病遭受病痛折磨,当我们的物品发生霉变时,那便是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我们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那该如何正确使用微生物这把双刃剑,造福于人类呢? 在这里,将为您开启微生物学的学习之旅。让我们走近微生物,亲密接触微生物,一起领略奇妙无穷的微生物世界吧!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药物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药物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利用,是生物制药、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学、制药工程、药学、中药学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是依托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打造的精品在线课程,深度融合周德庆、沈萍教授经典教材优势,注重微生物学基础理论与药物研发实践,构建“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创新实践”三维知识体系,系统讲授微生物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控制、遗传机制、基因工程技术、大数据研究及其在药物开发、生产与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课程以“微课视频+项目作业+智能评测”智慧教学模式为特色,形成“学-练-创”闭环,有效提升探究与创新能力。
课程由省级教学名师领衔,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团队联袂授课,注重学科前沿与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健康中国”使命担当。教学中注重将最新科研成果和行业药物研发成果引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学习的前沿性、宽广性和新颖性,突显制药特色以及微生物学知识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的有机融合。
作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曾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省级高校创新创业类精品微课比赛一等奖、省级高等学校课程联盟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4项)等10余项奖励,6个教学案例入选省级优秀案例库。依托智慧教学平台,课程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运用学习行为分析技术动态优化教学策略,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实现全过程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助力培养兼具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医药类创新人才。
授课目标
1.知识目标:聚焦学科前沿,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利用,阐释微生物药物开发基本规律,解决医药保健、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中的难点问题。
2.能力目标:坚持能力导向,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独立从事本学科研究的能力,以及微生物药物研发与转化能力。
3.素质目标:固守“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重,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医药人才。
课程大纲
绪论
1.1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2 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1.3 微生物学发展史
原核微生物
2.1 细菌
2.2 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2.3 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
2.4 细胞壁缺陷细菌
2.5 细菌的特殊构造-鞭毛玲
2.6 细菌的特殊结构-芽孢
2.7 细菌的群体形态
2.8 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及菌落特征
真核微生物
3.1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及菌落特征
3.2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3.3 霉菌形态结构及菌落特征
3.4 霉菌营养菌丝体的特化形式
3.5 蕈菌种类及子实体的形成
病毒
4.1 病毒的发现、定义及形态结构
4.2 病毒的繁殖方式
4.3 噬菌体的效价测定及应用
4.4 朊病毒的发现及科研启迪
微生物营养及培养基
5.1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碳源和氮源
5.2 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四个原则
5.3 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四个方法
5.4 培养基的种类(一)
5.5 培养基的种类(二)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1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方法
6.2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6.3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6.4 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6.5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高温
6.6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抗生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7.1 微生物发酵的类型及应用
7.2 光能营养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7.3 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合成
7.4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8.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8.2 自然选育和诱变育种
8.3 三种突变株的筛选方法
8.4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转化
8.5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接合
8.6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转导
8.7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
8.8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准性生殖
8.9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8.10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微生物药物产生菌的开发
9.1 微生物药物的定义及基本开发途径
9.2 微生物药物新资源-粘细菌
9.3 微生物药物新资源-稀有放线菌
9.4 微生物药物新资源-植物内生菌
抗菌药物的开发及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10.1 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
10.2 作用于细胞膜的抗生素
10.3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
疫苗的开发利用
11.1 疫苗的历史与发展
11.2 疫苗的成分、性质和种类
11.3 免疫佐剂的发展和应用
11.4 疫苗与免疫
抗体药物的开发利用
12.1 抗毒素和抗血清的制备与应用
12.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12.3 基因工程抗体
12.4 治疗性单抗
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及大数据研究
13.1 凝胶电泳技术
13.2 杂交技术
13.3 基因文库的构建
13.4 PCR技术
13.5 DNA测序技术
13.6 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
13.7 基因编辑技术
13.8 RNA干扰技术
13.9 微生物组学与大数据研究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1.教材: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4月..
2.参考书:
[1] 沈萍 陈向东主编.微生物学(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2] 辛明秀、黄秀梨.微生物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3] Joanne M. Willey. Prescott's Microbiology 10ed[M].McGraw Hill, 2017.
[4] Michael T. Madigan.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15ed[M]. Pearson,2018.
[5] Gerard J. Tortora. Microbiology An Introduction 13ed [M].Pearson,2019.
3.教学网址:
[1] 中国大学MOOC(慕课)_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