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学校专有课程
生理学Ⅰ(本校)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0年02月22日 ~ 2020年07月08日
学时安排: 4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89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健康长寿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健康的体魄是理想事业的基础,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良好状态是健康的保证。生理学课程课程引导同学们探机体之美,析生命之理,解析人体功能活动的真谛,为学习后续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健康长寿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健康的体魄是理想事业的基础,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良好状态是健康的保证。生理学课程课程引导同学们探机体之美,析生命之理,解析人体功能活动的真谛,为学习后续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生理功能的内部机制;不同细胞、组织、器官、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阐明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其各部分功能活动如何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从而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生理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学生只有在首先了解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各种疾病情况下的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变化,一个器官的病变如何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从而进一步理解治疗这些疾病所采用的各种医疗措施。因此,生理学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各门临床课程的学习。

   生理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生理学的知识很多都来自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因此学习生理学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将生理学知识与其他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生理学课程教学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总体目标,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人体正常功能活动及调控的基本知识和生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建立学科思维,着力培养学生应用生理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探索的科学精神,爱国敬业的高尚情操和职业素养。

     


授课目标

本课程针对本校医学八年至学生

成绩 要求

平时成绩由课程中心、慕课网以及手机互动(如果老师使用)组成,占50%

期末考试占50%,并且强制60分达标


课程大纲
第一章绪论
课时目标:掌握: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兴奋性和兴奋;负反馈控制系统及其生理意义;正反馈概念。 熟悉:刺激与反应的概念;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正反馈控制系统。了解:生理学的概念;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层次;非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自学)。
1. 什么是生理学,生理学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
2. 内环境、稳态与生物节律
3.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4. 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
5. 稳态的维持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课时目标:掌握: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的概念;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细胞膜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特征;阈电位概念;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熟悉:细胞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局部电位;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主要环节;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影响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以及它们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酪氨酸激酶受体信号转导系统;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方法;电紧张电位;细胞兴奋性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
1.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2.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及主要信号转导途径
3.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及产生机制
4. 细胞的兴奋及兴奋性
5. 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第三章血 液
课时目标:掌握:血浆渗透压的作用;生理止血的概念,基本过程和意义;血液凝固的概念和基本过程;凝血因子的概念;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点;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及其鉴定;输血原则。熟悉: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抗凝血酶、肝素的作用;Rh血型系统及其生理意义。了解: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特性及其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抗凝系统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作用。
1. 血液及血液的理化性质
2. 生理止血及其机制
3. 血液凝固
4. 生理性抗凝血因素
5. 纤维蛋白溶解及抗纤溶
6. 血型及输血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课时目标:掌握: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窦房结起搏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自动节律性的概念和产生机制;心脏内兴奋传导的特点。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泵功能的评价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血压的概念和动脉血压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和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心交感神经及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受体及其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的分布特点、递质、受体及其作用;压力感受性心血管反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熟悉: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心肌的自律性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脏内兴奋的传播途径。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的概念;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泵功能的贮备;微循环的三条通路及其作用;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化学感受性心血管反射;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及其调节。了解:心肌细胞兴奋性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影响心肌细胞传导性的因素;正常心电图各波及其生理意义。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脏的周期性活动与心音的产生;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动脉脉搏;静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动力学;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舒血管神经的分布及其作用;高位中枢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前列腺素、阿片肽,组胺等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功能的自身调节。
1.心脏的泵血功能
2.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3.血管生理
4.微循环及器官循环
5.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五章呼 吸
课时目标: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的概念;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时肺内压的变化,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肺通气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气道阻力;功能余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影响肺内气体交换的因素;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氧解离曲线的概念及其各段的生理意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化学感受器性反射(化学感受器的感受特点、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的影响、作用途径及意义)。熟悉:呼吸的三个环节;呼吸运动的形式,比顺应性,胸廓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过程;肺扩散容量;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了解:呼吸的意义,惯性阻力、粘滞阻力;无效腔、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肺总量的概念;呼吸膜的结构,组织换气;血红蛋白的结构与性质;二氧化碳离解曲线;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对二氧化碳运输的影响;呼吸中枢的概念;呼吸节律的形成和高位中枢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及其意义。
1.肺通气
2.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4.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课时目标:掌握:消化(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和吸收的概念;胃肠激素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消化液的生理作用;唾液的主要成份及作用;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及其特点;胃的主要运动形式;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胰液、胆汁的主要成份及其生理作用。 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消化道平滑肌运动的形式;唾液分泌调节的特点;促进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胃黏膜的自身保护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胰液分泌的调节;营养物质吸收的方式和部位;排便反射。了解: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道活动的神经支配及作用;消化间期的胃运动;呕吐;胆汁的性质、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液的性质、成份及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调节;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大肠液的分泌及大肠的运动。
1. 消化及吸收的感念
2. 消化道平滑肌的理化特性及电生理特性
3. 消化道主要运动形式
4. 主要消化腺的功能
5. 消化系统功能活动的调节
6. 胃的消化及运动
7. 胆汁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8. 小肠的吸收功能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课时目标:掌握:能量代谢、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体温及其调节:体温的概念,产热的主要器官和形式;散热过程(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熟悉:能量代谢测定的方法(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动;体温调节(体热平衡,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整合作用和调定点学说)。了解:机体代谢过程中能量的释放、贮存、转化和利用;直接测热法的原理;深部体温和表层体温;临床常用的测定体温的方法和部位;机体的产热过程。
1. 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2. 能量代谢的测定: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
3. 基础代谢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4. 体温及生理变动
5.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6. 体温调节与发热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课时目标:掌握:排泄的概念和途径;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滤过屏障及其通透性特点,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的特点;肾糖阈的概念;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尿生成的调节(渗透性利尿);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肾清除率的概念。 熟悉:球旁器;肾血流量及其调节(自身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特点);重吸收和分泌的概念;几种主要物质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及其直小血管在维持肾髓质高渗梯度中的作用;尿液浓缩与稀释的基本过程;球一管平衡;尿量和排尿反射。了解:肾的结构特点(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肾的神经支配和肾的血液供应特点);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功能;尿生成的神经(肾交感神经)调节;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作用;管-球反馈;清除率的计算方法和测定清除率的意义;尿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1. 肾脏生理概述
2.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4.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5. 尿生成的调节
6. 肾脏病案讨论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课时目标: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元的跨细胞信息传递: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原理);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抑制的概念、特点);突触前抑制及其产生机制;突触传递的特点;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眼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和双眼会聚);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的基本要点;视敏度、明适应和暗适应的概念;行波学说和耳蜗对声音频率的初步分析;耳蜗的微音器电位的概念;感觉的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投射特点和功能;牵涉痛的概念。脊休克的概念;骨骼肌牵张反射的概念、感受器、类型和意义;去大脑僵直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活动及其特点(递质、受体及其对整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意义)。熟悉: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色觉的三原色学说;视野,双眼视觉;瞳孔对光反射;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与中耳的功能;基底膜的振动和科蒂器的换能作用;痛觉,牵涉痛的产生机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和运动单位;脊休克的主要表现和产生机制;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作用;基底神经节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自主神经的分布特点;脑电图的基本波形;条件反射及其形成。了解:神经元的结构;神经纤维的分类和轴浆运输;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电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递质的特点、代谢和分类;中枢神经递质及受体;感觉的一般规律;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感受器的分类;眼的折光系统的功能(折光系统的组成及成像);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视网膜的结构;视锥系统和颜色视觉;耳蜗的结构和功能;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和听神经的动作电位;感觉信息的传导通路;丘脑的感觉功能;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节间反射;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脑的电活动(皮层诱发电位、脑电图)及其意义;觉醒与睡眠;学习和记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1.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及一般功能
2.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3.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控
6.觉醒与睡眠&脑电活动
7.脑的高级功能
第十章 内分泌和生殖
课时目标:掌握:激素、远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和自分泌的概念;激素作用的特点;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调节肽的概念;下丘脑-腺垂体-外周靶腺轴。雄激素的生理作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周期及其调控激素分泌的调节; 熟悉:下丘脑与垂体的机能联系;下丘脑-腺垂体-睾丸轴调节;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调节。了解:激素的分类。精子发生;卵泡发育成熟;受精与着床;妊娠维持;分娩;性生理和避孕。
1. 内分泌概述
1)激素的分类
2)激素作用特征
3)激素分泌的调控
2. 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
3.甲状腺的内分泌和钙磷代谢的内分泌调节
4.性腺的内分泌与生殖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人体解剖学

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资料

1.Guyton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 Hall JE. Elsevier2016

2.Physiology. 6thed,Costanzo LS. Elsevier2017

3.人体生理学,姚泰等主编,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生理学,朱大年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5.生理科学进展,第1版,王建军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源课程

该SPOC课程部分内容来自以上源课程,在源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

四川大学
4 位授课老师
岳利民

岳利民

教授

何亚萍

何亚萍

副教授

周华

周华

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