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主题
刑事诉讼是指专门机关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问题的活动,而刑事诉讼法则是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的总称。在西方法治国家,刑事诉讼被视为“宪法的测震仪”或被称为“宪法性刑事诉讼”,盖因刑事诉讼所涉及核心权利皆为宪法所保障之基本人权。而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实现人权保障为法治国所普遍遵循。因此,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法与社会中的每一个权利主体息息相关。
(二)课程面向
本课程既面向高校法学专业本专科生,同时也面向社会大众。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刻地领悟正当程序的精神,理解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间的动态平衡,并对刑事诉讼产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而对于社会民众而言,也可以通过学习本课程,理解刑事诉讼不仅关乎如何惩罚犯罪,更与自己的基本权利息息相关,从而增强程序意识与法治理念。
(三)课程特色
1.将传统的课堂讲授转换为在线视频从而增强了课程的开放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与学的互动性、传统授课与线上教学的互补性、教学过程的翻转性,以真正确保刑事诉讼法教学满足创新驱动和一流人才培养的要求。
2.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和创新精神。
3.线上授课和线下教学相互补充,线上授课以基本原理为核心,辅之以多种学习资源,线下教学则针对重点、难点和争点。不管是线上授课,还是线下教学,都不止于对刑诉知识的简单讲解,而是以刑事诉讼立法(如2018年底刑诉法的修改)和刑事司法实践中的新问题(如监检衔接)为主线,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前沿性和实践性。
4.在本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强调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前、课后相结合,讲课、答疑相结合,自学、助学相结合,录播、直播相结合。在本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强调慕课、翻转课堂与讨论式教学、诊所教育、情景模拟等的有机融合。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与学新型关系,通过学生的深度参与,通过师生、生生的高频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实现了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和个性化。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各种诉讼程序,具备运用刑诉理论分析刑事案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程序法治意识。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本课程适合于法学本科生、专科生及对刑诉知识感兴趣者。最好在已经或同时学习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习。
(一)教材类
1. 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学(马工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三版。
2. 孙长永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
(二)著作类
1、 王爱立、雷建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8年版。
2、王爱立:《新刑事诉讼法修改前后条文对照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8年版。
3、李少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21年版。
4、童建明,万春:《〈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理解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20年版。
5、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五版)(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6、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
7、张军、姜伟、田文昌:《新控辩审三人谈(增补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8、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9、易延友:《刑事诉讼法:规则、原理与应用(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
10、孙长永:《中国刑事诉讼法制四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2021年版。
11、陈卫东:《中国刑事诉讼权能的变革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12、 叶青:《案例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
13、孙谦:《刑事诉讼法案例解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19年版。
(三)论文类
1、陈光中,兰哲.监察制度改革的重大成就与完善期待[J].行政法学研究,2018(04):3-12.
2、樊崇义.2018年《刑事诉讼法》最新修改解读[J].中国法律评论,2018(06):1-12.
3、樊崇义.值班律师制度的本土叙事:回顾、定位与完善[J].法学杂志,2018,39(09):1-12.
4、卞建林.刑事诉讼法再修改面面观[J].法治研究,2019(01):3-9.
5、顾永忠.2018年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对律师辩护的影响[J].中国法律评论,2019(01):188-197.
6、龙宗智.监察与司法协调衔接的法规范分析[J].政治与法律,2018(01):2-18.
7、朱孝清.刑事诉讼法与监察法衔接中的若干争议问题[J].中国刑事法杂志,2021(01):3-16.
8、张硕:监察案件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体系:法理解构与实践路径[J].政法论坛,2020, 38(06):115-126.
9、孙长永.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J].法学研究,2018,40(01):167-187.
10、孙长永.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中的五个矛盾及其化解[J].政治与法律,2021(01):2-20.
11、王敏远.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探讨[J].法学杂志,2018,39(08):43-49.
12、杨宇冠.刑事缺席审判被告人权利保障问题研究[J].当代法学,2018,34(06):129-140.
13、汪海燕.认罪认罚从宽案件证明标准研究[J].比较法研究,2018(05):71-81.
14、吴宏耀.我国值班律师制度的法律定位及其制度构建[J].法学杂志,2018,39(09):25-32.
15、郭华,高涵.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风险及程序控制——基于美国辩诉交易制度实施风险的展开[J].法学论坛,2021,36(01):153-160.
16、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合规激励模式[J].中国法学,2020(06) .
17、李建明,许克军.“以审判为中心”与“认罪认罚从宽”的冲突与协调[J].江苏社会科学,2021(01):119-128.
18、闫召华.辩护冲突中的意见独立原则:以认罪认罚案件为中心[J].法学家,2020(05):133-147+194-195.
19、卞建林,李艳玲.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中的若干问题[J].法治研究:1-19.
20、郑曦.刑事诉讼个人信息保护论纲[J].当代法学,2021,35(02):115-124.
21、郭华.我国疑罪从无的理论省察及规则重述[J].政法论坛,2021,39(01):161-173.
22、张栋.我国拘留和批捕的定位与完善[J].政法论坛.2020,38(06):127-137.
(1)在学习中有疑问怎么办?
可以通过综合讨论区或者专题讨论区提出问题,向其他同学或授课教师请教。
(2)学习该课程就是看教学视频吗?
本课程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包括课件\论文\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学习素材,而且,鼓励在线学习中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互动。
(3)提的问题会及时回复吗?
本课程教学团队有9位非常有责任心的授课教师,并且配有5名研究生助教,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力求做到每问必答,每问速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