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学校专有课程
局部解剖学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开课时间未定
学时安排: 待定
提前报名参加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开课信息 已有 181 人参加
立即参加
spContent=局部解剖学是按照人体的局部分区,研究各区域内器官和结构的形态、位置、毗邻和层次关系的学科。它是在学习了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尸体解剖和观察,巩固系统解剖学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局部解剖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局部解剖学是按照人体的局部分区,研究各区域内器官和结构的形态、位置、毗邻和层次关系的学科。它是在学习了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尸体解剖和观察,巩固系统解剖学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局部解剖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介于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是按照人体的局部分区,研究各区域内器官和结构的形态、位置、毗邻和层次关系的学科。是研究人体局部层次结构、毗邻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在学习了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尸体解剖和观察,巩固系统解剖学的知识,学生自己动手解剖,在解剖操作中强调层次概念,以器官为中心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的局部位置与毗邻关系,以及辨认和寻找这些结构的标志;这样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解剖学知识的掌握。只有在正确掌握正常人体结构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才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做出判断,进一步对疾病实施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要求学员达到(1)掌握人体各重要局部的层次及层次结构特点。(2)掌握人体各部典型断面的结构安排。(3)掌握重要脏器的形态、位置、毗邻、血液供应、神经支配和淋巴回流。(4)掌握重要区域的筋膜配布及筋膜间隙。(5)了解常见的变异及临床意义。(6)能熟练的解剖操作和识别所要求的形态结构。

本课程的培养定位: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提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秉承“祈通中西以弘慈善”的百年医学人文精神,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课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人体局部结构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后期其它基础课和临床课的学习,以及将来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授课目标

秉承“祈通中西以弘慈善”的百年医学人文精神,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课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人体局部结构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后期其它基础课和临床课的学习,以及将来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成绩 要求

综合成绩达到60分以上为合格。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实验操作效果、结构指认、绘图作业、课堂提问、阶段测试等。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40%,包括实验操作5-10%、绘图作业5-10%、阶段测试10%、实验考核1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

课程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局部解剖学

学分数:

4.5

总学时数:

72

课程内容:局部解剖学是按照人体的局部分区,研究各区域内器官和结构的形态、位置、毗邻和层次关系的学科。它是在学习了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尸体解剖和观察,巩固系统解剖学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局部解剖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教材:《医用局部解剖学》(第9版)  主编:王根本(人民卫生出版社)。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局部解剖学

学分: 4.5  总学时: 72   实验学时: 44 

适用专业:  临床医学、五官、儿科、口腔专业医学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按照人体的局部分区,研究各区域内器官和结构的形态、位置、毗邻和层次关系的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尸体解剖和观察,巩固系统解剖学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  头部

 

1.   了解头部重要体表标志:枕外隆凸、乳突、颧弓、眶上孔、眶下孔、颏孔、下颌角。

2.  掌握颅顶软组织层次及各层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3.  掌握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内外静脉交通途径。颅底内面蝶鞍区的形态结构,垂体毗邻及临床意义。

4.  掌握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5.  了解面部软组织间隙

 

(二)颈部

1.   了解颈部重要体表标志: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第七颈椎棘突、锁骨上大窝。

2.   掌握颈部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的位置与连通情况。会颈部分区及各区的主要结构。

3.   掌握甲状腺形态、位置、毗邻、血供及与神经支配的关系。掌握甲状旁腺的位置。了解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解剖要点。

4.   掌握气管颈段的毗邻关系及气管切开术的解剖要点。

5.   掌握颈根部的界线、重要结构的位置、毗邻、特点及临床意义。

6.   会颈部淋巴分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三)胸部

 

1.  了解胸部的境界和主要标志线。

2.  掌握女性乳房的构造、血供、淋巴回流以及与乳癌的关系。

3.  掌握胸壁的层次、胸部皮神经分布的节段性和重叠性及其意义。

4.  掌握肋间隙结构及神经、血管走行的排列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5.  掌握胸膜腔的构成、胸膜顶、胸膜窦以及胸膜的体表投影。

6.  掌握肺的形态、分叶分段、肺门与肺根的定义,肺门结构的排列、肺根的毗邻关系。

7.  掌握纵隔的概念、境界、位置和分部。掌握上纵隔结构层次及相互毗邻关系。

8.  掌握后纵隔各结构的起止、行程和重要毗邻及临床意义。

9.  掌握心包和心包腔概念,心包横窦、斜窦的位置、毗邻。

 

(四)腹部

 

1.   了解腹部的境界、分区、体表标志和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2.   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   掌握腹股沟区的特点及其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掌握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解剖学鉴别要点。

4.   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了解腹膜形成物的名称、位置、腹膜腔的分区、重要间隙及其临床意义。

5.   掌握胃的形态、位置、毗邻、神经分布及血供。了解胃次全切除术的解剖基础。

6.   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结构、分部和毗邻,十二指肠悬韧带的位置和临床意义。

7.   掌握肝的位置、体表投影及毗邻。掌握肝蒂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排列关系和临床意义。

8.   掌握Glisson系统和肝段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9.   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的分段及各段的主要毗邻。了解胆囊、胆囊管、胆囊动脉的异常情况,胆囊三角(Calot三角)在寻找胆囊动脉时的实用意义。

10.  会脾脏的位置、毗邻以及副脾的情况。

11.  掌握空、回肠动脉的分布特点以及对肠切除吻合术的意义。

12.  掌握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寻找阑尾的方法。

13.  掌握结肠的动脉供应。

14.  掌握门静脉的组成及其主要属支、门静脉系统的特点、门静脉与腔静脉间的吻合情况,以及在门静脉高压症时的意义。了解门静脉高压症手术的解剖基础。

15.  会腹膜后间隙的位置和界限、主要脏器以及对腹膜外手术的意义。

16.  会胰腺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毗邻,特别是与十二指肠和大血管的位置关系,以及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意义。

17.  掌握肾的位置、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18.  掌握输尿管的行程、狭窄部位以及与输尿管结石的关系。     

 

(五)盆、会阴部

 

1.   掌握骨盆及会阴的境界、分区与体表标志。

2.   掌握盆内脏器的配布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3.   了解盆壁和盆底肌的组成与安排,掌握盆膈的概念与组成;盆筋膜的配布、移行情况。掌握盆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4.   掌握膀胱、前列腺的位置、毗邻。

5.   掌握子宫的位置、毗邻、固定装置。掌握子宫动脉的行径与输尿管的关系。

6.   掌握卵巢、输卵管的位置和子宫阔韧带的关系。了解卵巢与输卵管的血供和淋巴回流。

7.   掌握直肠、肛管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以及神经、血管、淋巴的配布特点和引流规律。

8.   掌握肛直肠环的形成。掌握坐骨直肠窝的结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9.   掌握尿生殖膈的形成、会阴浅、深袋的组成与男性尿道破裂尿外渗的局部解剖关系。了解会阴浅、深袋内结构的层次安排和血管神经的来源、走行与分布。

 

(六)下肢

 

1.   掌握下肢的体表标志和主要动脉、神经的体表投影。

2.   掌握大、小隐静脉的起始、行程、属支、穿通支、瓣膜及其临床意义。

3.   掌握通过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血管和神经。了解髋关节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4.   了解阴部外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的行程及分布。掌握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5.   掌握肌腔隙、血管腔隙、股鞘和股三角的组成及内容。掌握股管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6.   掌握内收肌管的组成及内容和排列。

7.   会股内侧区闭孔动脉和闭孔神经的行程、分支及分布。会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行程、分支及支配。

8.   掌握月国 窝的内容及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

9.   会小腿后区胫后动脉、腓动脉及胫神经的行程及其临床意义。会小腿前区胫前动脉和腓深神经的行程。会小腿外侧区的肌群作用及腓浅神经的行程和支配。

10.  掌握踝管的形成及通过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11.  掌握足背动脉的行程、分支,了解足底的血管和神经。

 

(七)上肢

 

1.   掌握上肢的体表标志和动脉、神经的体表投影。

2.   掌握上肢浅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的起始、行程、回流和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3.   掌握腋腔的构成及内容、腋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4.   会肩关节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5.   会桡神经、肱深动脉的发起,行程和易损伤的部位。

6.   会肘前区的血管神经配布。

7.   会前臂前群肌的层次、正中神经的体表投影。

8.   会桡、尺骨及骨间膜的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9.   掌握腕部深筋膜形成的韧带及通过腕横韧带浅面及腕管的结构。

10.  掌握手掌的层次,手掌的深筋膜及筋膜鞘的特点。

11.  掌握掌浅、深弓的构成、位置和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深、浅支的分支、分布。

12.  掌握手掌的滑膜囊、间隙的构成与临床意义。

13.  掌握手指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特点,指腱鞘及伸、屈指肌腱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4.  了解手功能位置的解剖基础。

 

(八)脊柱区

 

1.   了解脊柱区的范围及分区,掌握其重要体表标志。

2.   了解脊柱区层次概念,了解其深筋膜解剖特点,会腰上、下三角的界线及临床意义。

3.   了解椎管的组成及特点、椎管壁的构成、毗邻及临床意义。

4.   了解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的解剖特点,硬脊膜外腔、蛛网膜下腔的范围与内容及临床意义。

5.   会椎内静脉丛的组成与交通。

 

三、其他教学环节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头部

1.示教面部浅层结构

2. 示教腮腺咬肌区

3. 示教颅顶软组织

4. 示教海绵窦

 

(二)颈部

1. 解剖皮肤和浅筋膜层

2. 解剖舌骨上区

3. 解剖舌骨下区和胸锁乳突肌区

4. 解剖胸锁乳突肌深层结构

5. 解剖颈外侧区

6. 解剖颈根部

 

(三)胸部

1. 解剖胸前壁

2. 剖查胸膜腔和肺

3. 解剖肋间隙后部

4. 解剖纵隔

 

(四)腹部

1. 解剖腹前外侧壁

2. 剖查腹腔内容,探查腹膜腔,结肠下区

3. 剖查腹腔内容,剖查结肠上区

4. 剖查腹腔内容,剖查腹膜后隙

 

(五)盆、会阴部

1.示教盆腔脏器

2.示教骨盆

3.示教会阴

 

(六)下肢

1. 解剖股前内侧区

2. 解剖小腿前外侧区

3. 解剖臀区

4. 解剖股后区

5.解剖月国 窝

6. 解剖小腿后区

 

(七)上肢

1. 解剖胸前区

2. 解剖腋窝

3. 解剖臂前区和肘窝

4. 解剖前臂前区

5.示教手掌

6. 解剖肩胛区和三角肌区

7. 解剖臂后区

8. 解剖前臂后区

 

(八)脊柱区

1.示教脊柱区

 

 

 

 

 

 

 

 

四、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

内     容

学  时

其中实验学时

备  注

1

腋区、股前内侧区

12

8

 

2

上肢掌侧、手、腹壁、小腿前外侧区

12

8

 

3

肩区、上肢背侧、臀区、股后区、小腿后区

12

8

 

4

颅面部、颈部

12

8

 

5

胸部

8

4

 

6

腹膜、结肠上区、结肠下区

8

4

 

7

腹膜后间隙、盆腔、会阴

8

4

 

合             计

72

44

 

 

 

五、其它

1、先修课程:无。

2、教学方法建议:理论讲授结合实验标本示教。

3、考核方式:书面考试(80%)、实验考试(10%)、平时作业(5%)、实验操作(5%)。

4、作业要求 作图作业。

5、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医用局部解剖学》(第9版)  主编:王根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1)顾晓松主编 《人体解剖学》,科学出版社,2014年

 

                                     南通大学医学院  人体解剖学系(所、部)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系统解剖学相关知识

参考资料

《医用局部解剖学》(第9版)  主编:王根本(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第3版),主编:顾晓松(科学出版社)

南通大学
13 位授课老师
张新化

张新化

教授

吕广明

吕广明

教授

董玉林

董玉林

副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