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病理学课程由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组成。
总论主要是研究和阐述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基本病理过程,是不同疾病共同的病变基础和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近年来与时俱进地增加了免疫性疾病、环境和营养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儿童疾病等疾病病理过程的一般规律。
各论阐述各个系统疾病的病理改变,主要研究和阐述各器官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与关节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
总论学习要求掌握病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特别是基本病理变化及病变的转归;在病理学各论的学习中,除了要求掌握有关基本概念之外,还应该掌握常见病的病理变化特点及病变的发展变化规律,掌握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
病理学课程由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组成。
总论主要是研究和阐述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基本病理过程,是不同疾病共同的病变基础和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近年来与时俱进地增加了免疫性疾病、环境和营养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儿童疾病等疾病病理过程的一般规律。
各论阐述各个系统疾病的病理改变,主要研究和阐述各器官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与关节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
总论学习要求掌握病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特别是基本病理变化及病变的转归;在病理学各论的学习中,除了要求掌握有关基本概念之外,还应该掌握常见病的病理变化特点及病变的发展变化规律,掌握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及转归的医学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态结构、代谢和机能变化,了解疾病临床表现的病理学基础。病理学教学中,主要是以病理学形态改变为中心,同时连接疾病的发病学基础及临床病理联系,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授课目标
掌握病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特别是基本病理变化及病变的转归;掌握常见病的病理变化特点及病变的发展变化规律,掌握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
成绩 要求
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能力考核及考核方法、方式的创新,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和能力。最终理论考试成绩组成至少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和线上互动考核成绩(单元测试、讨论等),线上互动考核成绩可酌情加入最终理论考试成绩,逐步转变为形成性评价体系。
课程大纲
病理学绪论
课时目标:1. 掌握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 了解病理学的发展、在医学中的地位及病理学新技术的应用。
1. 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病理学的历史。
2. 病理学的地位及研究范围。
3.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新技术。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课时目标:1. 掌握细胞和组织适应性变化的概念、常见类型和病理改变;细胞和组织可逆性损伤(变性)常见类型(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和形态变化;凋亡的概念、形态特征及发生机制;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2. 熟悉淀粉样变、黏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和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和病理变化;3. 了解细胞和组织损伤的超微结构表现与机制;各种病变对机体产生的影响;细胞老化的概念、形态特征及发生机制。
1.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的概念、形态特征和类型;增生的概念和类型;萎缩的概念、形态特征和类型;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的化生现象。
2. 细胞和组织损伤的概念;细胞损伤的超微结构的形态表现及其病理过程;细胞核、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和溶酶体等的基本病变。
3. 细胞和组织损伤的类型和表现形式:变性和物质沉积的概念和特征,水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和病理性钙化等概念、原因、发病机制和形态变化。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凋亡的概念、形态特征,与坏死的区别;坏死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坏死的类型及其发病机制和各型病理变化,坏死的结局。
4. 细胞损伤的原因和基本机制。
5. 了解细胞老化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损伤的修复
课时目标:掌握再生和修复的概念、再生方式;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影响再生的因素;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及其作用;熟悉创伤愈合的概念和类型及影响因素;了解干细胞在再生中的作用。
修复的概念,再生的概念和类型;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上皮组织、纤维组织、肌组织、血管和神经组织的再生过程。
肉芽组织的概念、结构、功能和结局;疤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课时目标:1. 掌握充血、淤血的基本概念及病变特点,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和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2. 熟悉血栓形成的条件、机制及其形成过程,栓子运行的途径,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3. 了解出血的概念、原因、类型、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1. 充血的概念和类型。动脉性充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及其意义。淤血的原因、病变特点和后果。肺、肝淤血的病变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形态学表现。
2. 出血的概念、原因、类型、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3. 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类型。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4. 栓塞和栓子的概念。栓子的种类及运行途径。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及其后果。
5. 梗死的概念、原因及形态特征。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及病理变化。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6. 水肿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
炎症
课时目标:1. 掌握炎症的概念、分类、原因,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变化,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急性炎症病理类型、病变特征与结局,非特异性慢性炎的病理变化,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类型及病变特点;2. 熟悉白细胞吞噬作用及其发生机制,炎症介质的类型;急性炎症过程中白细胞渗出的机制;3. 了解炎症过程中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1. 炎症的概念和原因。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及其发生机制。
2. 炎症介质的概念、来源及其在炎症反应中的主要作用。
3. 急性炎症渗出反应过程中液体及白细胞的渗出过程、机制和作用。
4. 急性炎症的病变特征、病变类型及其病理变化(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急性炎症的结局。
5. 慢性炎症的概念、病变特征和类型。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概念、类型及病变特征。
6.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肿瘤
课时目标:1. 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与非肿瘤性增殖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特点;肿瘤的分化及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及转移途径;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及交界性肿瘤的特点;癌前疾病(或病变)、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及原位癌的概念;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癌与肉瘤的区别;2. 熟悉常见肿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的原则;3. 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基本理论;肿瘤浸润和转移的机制;常见的致癌因素及其致癌的特点;癌基因及其产物;肿瘤抑制基因及其产物。
1. 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殖与非肿瘤性增殖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2. 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代谢特征。
3. 肿瘤生长的动力学,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的扩散,肿瘤异质性,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4.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5. 肿瘤的命名原则与分类,上皮性肿瘤(良性、恶性)的常见类型和形态持点,癌前疾病(或病变)和原位癌的概念及常见的癌前疾病(或病变),间叶组织肿瘤(良性、恶性)的常见类型和形态特点,癌和肉瘤的区别,混合瘤与癌肉瘤的概念,畸胎瘤的好发部位及形态特点。
6.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心血管系统疾病
课时目标:1.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特点及后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类型、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及结局;高血压的基本病理改变、各脏器的病变特点及后果;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及其发展过程;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心外膜炎的病理变化和结局;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慢性心瓣膜病的病理基础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2. 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及结局;3. 慢性心瓣膜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慨念、类型、病理变化。心绞痛类型、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合并症及后果。
3. 高血压病的类型和病理变化(动脉系统、心、脑、肾),病因和发病机制。
4. 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和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以及临床病理联系。
5. 心瓣膜病类型、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呼吸系统疾病
课时目标:1. 掌握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并发症及临床病理联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念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症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肺硅沉着病的病理变化和并发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2. 熟悉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病理变化;各型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硅沉着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肺癌和鼻咽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及扩散途径;3. 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及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 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念。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3. 肺尘埃沉着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分期及其病变特点和并发症。
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5. 鼻咽癌和肺癌的病因、大体和组织学类型、形态特征和扩散途径。
消化系统疾病
课时目标:1. 掌握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变化及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及临床病理类型;肝硬化的基本病变、不同病因引起肝硬化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细胞癌的病理变化;阑尾炎的类型、病变特点及并发症;2. 熟悉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病因;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病理特点及转移途径;3. 了解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非特异性肠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特点。
1. 慢性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类型及病理变化。
2.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并发症。
3.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各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4. 肝硬化的概念及分类、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胆汁性肝硬化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5. 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和肝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转移及临床病理联系。
泌尿系统疾病
课时目标:1. 掌握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和间质肾炎的基本概念、主要病理变化和分型,各型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2. 熟悉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3. 了解泌尿系统疾病常见肿瘤的基本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1.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类型和病理特点、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2. 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类型、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3. 肾脏和膀胱常见肿瘤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生殖系统和乳腺及疾病
课时目标:1. 掌握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病理特点和结局;掌握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和病变特点;2. 熟悉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病变特点。
1. 慢性子宫颈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变化;子宫颈癌类型、病理变化及扩散途径。
2. 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 乳腺癌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内分泌系统疾病
课时目标:1、掌握甲状腺肿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2. 熟悉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甲状腺肿瘤的常见类型及病理变化;
1. 甲状腺肿的类型、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联系;
2. 甲状腺肿瘤的常见类型及病理变化;
神经系统疾病
课时目标:1.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变、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并发症和临床病理联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2. 熟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流行病学特点;
1.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细胞及其基本病变和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并发症。
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及传播途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感染性疾病
课时目标:1. 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原发性与继发性肺结核、肺外器官结核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病变特点;伤寒、细菌性痢疾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2. 熟悉血源性结核病的类型及病变特点;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和转归。3. 了解感染性疾病传播及致病机制;结核、伤寒、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 结核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及其转化规律。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发展和结局。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类型及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肺外结核病的病变特点。
2. 伤寒的病因和传染途径,基本病变,肠伤寒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和结局。
3. 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参考资料
1、《病理学》双语版 第三版,陈莉 周士东,2016,科学出版社;
2、《病理学》第九版,步宏 李一雷,2018,人民卫生出版社;
3、 Robbin's basic pathology-10th edition
常见问题
提问:考试题型是怎样的?有无考试大纲?
回答:考试题型采用单选(A1和A2型题),考试大纲参考2019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临床执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