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认证学习
为你提供认证成绩和证书,以及AI高效学习服务
查看详情
大学

国家精品

认证学习

智慧课程

理学工学农学

计算机

经济管理

外语

音乐与艺术

心理学

文史哲法

医学与保健

教育教学

大学生竞赛

软件实训

AI

升学/择业

考研

期末突击

大学规划

专升本

四六级

保研及论文

求职就业

专四专八

大学应试英语

期末资料

终身学习

名师专栏

兴趣技能

hi,小mooc
27考研数学120分
SPOC学校专有课程
生物化学
第8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09月03日 ~ 2025年07月17日
学时安排: 10-14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64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课程定位】 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化学变化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简单地说,生物化学就是研究生命的化学。本课程是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海洋技术等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学院各专业其他主干课程的重要基础,也是学院重点建设的主干课程之一。

【课程内容】 本课程包括三大知识模块,(一)静态生物化学模块,包括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酶、核酸、维生素、糖类、脂类等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生物学功能,激素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等内容。(二)动态生物化学模块,包括糖酵解作用、柠檬酸循环、生物氧化、戊糖磷酸途径、糖原的分解和生物合成、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脂类的生物合成、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氨基酸及其重要衍生物的生物合成、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等内容。(三)信息生物化学模块,包括DNA的复制和修复、RNA的生物合成和加工、蛋白质合成及转运等生物过程及其调控等内容。

【课程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功能等方面的知识,熟悉生活及生产实践中生物物质的鉴定与研究方法;掌握生物体内生物物质的代谢与调控规律,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及其调控规律;熟悉生物化学的最新成就、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生物技术及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全面掌握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及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特色】 《生物化学》的教学主要通过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在讲授中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穿插一定的动画、彩图等,进行生动的、形象的讲解,使学生在课堂上增加感性认识。同时教学中体现专业特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性。教学过程中,采取同行听课、督导组听课、学院领导听课、学生评课等多种途径监控教学质量。

授课目标

1.培养生物化学学科素养。能说出生物化学发展历史、生物化学研究内容及常用研究技术的原理;能说出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不同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生物学功能、物理化学性质及它们在生命体中的变化规律;能概述生物分子的基本代谢过程及调控机制。能够构建系统性强、构架清晰的生物化学知识体系;掌握生物化学相关研究技能的操作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能力;能够正确运用相应知识、技术原理和方法检测糖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含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从事中学生物学教学及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奠定扎实的生物化学理论基础。(支撑毕业要求3.1

2. 具备生物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能够正确运用相应知识、技术原理解释相关生物学问题,能运用生物化学相关知识及技能解释日常生活、医疗保健、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的相关问题。了解生物化学相关知识及技能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支撑毕业要求3.3

3. 通过生物化学发展史上的典型案例及科学家的故事,体会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以及大胆探索、突破陈规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发展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介绍中国科学家在学科发展中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科自信心,使学生有勇气将优秀的科学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学科素养;知道生物学科知识的育人价值,能将生物化学相关知识及技能通过适当的方法和途径传授给他人,在科学普及中发挥正能量。 (支撑毕业要求6.1

成绩 要求

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课程成绩满分100分,及格分数线为60分。具体评分细则如下表所示。

成绩构成

所占比例

评分依据

课程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

课堂表现

10%

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出勤、课堂发言以及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等进行评分。

平时线上作业

10%

依据学生完成BB平台上客观题(选择题和判断题)的情况。

平时线下作业

10%

老师根据班级学习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至少8次)并评分。

期末考试

70%

按照期末考试卷给出的评分标准评分。卷面成绩100分,按比例折算入总成绩。


课程大纲
绪论(2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能概述:1)生物化学概念、研究内容;2)生物化学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及各历程中代表性研究成果及对学科发展的意义;能比较:1)生物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能说出:1)生物化学的应用。2. 能力目标 1)能阐述研究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科发展史及相关科学家的故事,体会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以及大胆探索、突破陈规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发展对学科发展的推进作用;2)通过了解中国科学家在学科发展中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学科自信心,有勇气将优秀的科学精神内化为自身学科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化学概念、研究内容、生物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难点:生物化学发展历史和趋势、生物化学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1.生物化学概念
2.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
3.生物化学的发展历史
4.生物化学的应用
5.生物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6.生物化学学习方法与要求
7.生物化学各章课时安排
【重点】
生物化学概念、研究内容。
【难点】
生物化学发展历史和趋势、生物化学的应用。
第一章 氨基酸 (3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20种基本氨基酸的结构特征、分类及其单字母和三字母缩写;2)蛋白质氨基酸和非蛋白质氨基酸的概念;3)氨基酸的酸碱性质、等电点的定义及计算;4)在某一pH条件下氨基酸的带电情况;5)氨基酸主要的化学反应、光学性质;6)分离纯化氨基酸的原理和方法;7)氨基酸的功能。2.能力目标1)用思维导图,将本章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培养学生梳理、总结、归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运用氨基酸相关知识,能够明辨生活中有关氨基酸产品、蛋白质产品、美容产品效果的真伪。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初步形成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20种基本氨基酸的结构特征、分类及其单字母和三字母缩写;氨基酸的酸碱性质、等电点的定义及计算;在某一pH条件下氨基酸的带电情况;氨基酸主要的化学反应、光学性质;氨基酸的功能。
难点:氨基酸的结构;氨基酸的酸碱性质、氨基酸主要的化学反应、光学性质;氨基酸的分离与纯化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氨基酸
一、蛋白质氨基酸
二、非蛋白质氨基酸
第二节 氨基酸的性质和功能
一、氨基酸的性质
二、氨基酸的功能
第三节 氨基酸的分离与纯化
一、电泳
二、层析
第二章  蛋白质的结构(4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肽的理化性质;2)几种天然存在的活性肽;3)蛋白质的结构层次;4)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的特点;5)稳定蛋白质三维结构的作用力;6)研究蛋白质构象的方法;7)二面角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4.能力目标1)通过介绍科学家Pauling研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α-螺旋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建立体外模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2)通过Anfinsen的蛋白质变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5.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利用中国科学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我国生化学家吴宪在生物化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我国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及其团队揭示了一系列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等案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肽的理化性质;几种天然存在的活性肽;蛋白质的结构层次;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的概念及特点;稳定蛋白质三维结构的作用力。
难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蛋白质的折叠、二面角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蛋白质折叠的基本规律、蛋白质折叠的历程。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肽
一、肽的分类和命名
二、寡肽的理化性质
三、几种天然存在的活性肽
第二节 蛋白质的结构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三、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四、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第三节 蛋白质的折叠历程与结构预测
一、蛋白质折叠的基本规律
二、蛋白质折叠的历程
三、与蛋白质错误折叠相关的疾病
四、蛋白质结构预测
第四节 蛋白质组及蛋白质组学
第三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4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蛋白质的功能;2)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3)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结构特征;4)肌红蛋白结合氧和血红蛋白运输氧的分子机制;5)血红蛋白运输氧的别构调控;6)血红蛋白运输氧的波耳效应、协同效应;7)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的分子机制。2.能力目标通过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的CRISPR疗法临床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邹承鲁院士有关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以及我国科学家关于基因治疗的研究工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功能;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结构特征;肌红蛋白结合氧和血红蛋白运输氧的分子机制;血红蛋白运输氧的别构调控;血红蛋白运输氧的波耳效应、协同效应;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的分子机制。
难点:肌红蛋白结合氧和血红蛋白运输氧的分子机制;血红蛋白运输氧的别构调控;血红蛋白运输氧的波耳效应、协同效应。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蛋白质的功能
第二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几种重要的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纤维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二、球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三、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分类及研究方法(3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蛋白质的酸碱性、胶体性质以及蛋白质的沉淀;2)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程序;3)蛋白质分离纯化的常用方法;4)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常用方法;5)常用蛋白质含量测定与纯度鉴定方法;6)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的基本策略、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2.能力目标1)通过课前制造“悬念”,课后布置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科学问题的分析能力;2)具备测定的蛋白质的浓度、蛋白质的分子量、等电点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科学大家Sanger的故事,培养学生勤奋进取,淡泊名利,为理念而奋斗终身的优秀品质;2)利用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可以举例三聚氰胺事件,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法规意识,建立行业良知理念。
【重点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酸碱性、胶体性质以及蛋白质的沉淀;蛋白质分离纯化的常用方法;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常用方法;常用蛋白质含量测定与纯度鉴定方法;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的基本策略、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N端、C端鉴定方法。
难点: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蛋白质分离纯化的原理和方法;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第二节 蛋白质分类
第三节 蛋白质的研究方法
一、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
二、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三、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四、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
第五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2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核酸的化学组成、核苷酸的结构和生理功能;2)核酸的一级结构特点(RNA与DNA区别);3)DNA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意义;4)RNA的种类及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2. 能力目标1)应用有关核酸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知识分析临床问题的能力;2)分析讨论“珍奥核酸”保健品,引导师范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积极开展科普宣传。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利用中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tRNA案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情怀;2)通过讲述Watson和Crick两位科学家合作发现的故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核酸的化学组成与一级结构特点(RNA与DNA区别);B型DNA双螺旋结构的特征;三大RNA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
难点:DNA双螺旋结构的特征;DNA的超螺旋结构及其拓扑学性质;三大RNA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核酸的发现和研究简史
第二节 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第三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第四节 DNA的结构和功能
第五节 RNA的结构与功能
第六章  核酸的理化性质和研究方法(2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核酸的水解的特性;2)核酸的酸碱性质;3)核酸紫外吸收的特性;4)核酸变性、复性及杂交的概念;5)DNA变性的本质;6)解链温度Tm的定义与意义。能举例说明DNA变性和复性的应用。2. 能力目标 1)在讲解PCR原理时,讨论分析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用问题串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总结新冠病毒的流行肆虐给人类的健康带来的危害,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可以说中国是最安全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核酸的紫外吸收以及核酸的变性、复性。
难点:核酸的酸碱性质、核酸的紫外吸收、核酸的变性、复性及杂交。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核酸的水解
二、核酸的酸碱性质
三、核酸的紫外吸收
四、核酸的变性、复性及杂交
第二节 核酸研究的技术和方法
第七章  酶学概论(2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及其组成;2)酶的命名和分类;3)酶催化作用特点;4)解释酶催化作用专一性的几个模型。2. 能力目标 1)能运用酶学知识明辩市场上有关“酵素”产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能运用酶学知识解释为什么有些药物只有一种构型有效,另一种无效甚至有害。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酶学研究历史让学生领略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历程,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2)通过酶学研究历史可以展现前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求实严谨、诚实谦虚、不畏艰险、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及其组成;酶的命名和分类;酶催化作用特点。难点:解释酶催化作用专一性的几个模型。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酶的化学本质
第二节 酶的催化性质
第三节 酶的分类和命名
一、酶的分类
二、酶的命名
第八章  酶动力学(4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米氏方程及其应用;2)Km值的意义及其求法;3)酶不可逆抑制的类型及应用;4)酶抑制作用的有关概念;5)三种可逆抑制的动力学特征;6)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2. 能力目标 1)能举例分析酶抑制剂在生产、生活、临床上的运用;2)通过磺胺药、青霉素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磺胺药、青霉素的研究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2)随着抗生素的普遍使用,也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并出现了超级细菌,其抗药性极强,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通过提问讨论关于消炎药的一系列问题,促进学生建立起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杜绝“抗生素滥用”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米氏方程的解读和延伸、米氏方程的线性转换、米氏酶抑制剂作用的动力学、别构酶的性质。
难点:米氏方程的推导、米氏方程的解读和延伸、米氏酶抑制剂作用的动力学、别构酶的动力学。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一、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外因
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内因
第二节 米氏动力学
一、米氏方程成立的条件
二、米氏方程的推导
三、米氏方程的解读和延伸
四、米氏方程的双重性
五、米氏方程的线性转换
第三节 米氏酶抑制作用的动力学
一、可逆性抑制作用
二、不可逆性抑制作用
第四节 多底物反应动力学
一、多底物反应中的一些专门术语
二、多底物反应的动力学机制
第五节 别构酶的动力学
一、别构酶的性质
二、别构机制
三、S形曲线和 Hill 方程
四、Hill 作图
五、协同性的优点
第九章  酶的催化机制(4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几种研究酶催化机制的主要方法;2)过渡态稳定学说及支持该学说的证据;3) 过渡态稳定的机制。举例说明酶的催化作用机制。2. 能力目标 能归纳总结:1)几种蛋白酶的催化基团和催化作用机制;2)溶菌酶的催化基团和催化作用机制。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酶催化反应时由底物分子诱导酶构象发生变化,底物分子也会发生形变,形成酶-底物复合物,从而发生化学反应。在同学的相处中,也应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在和睦的关系中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平等沟通、相互交流,求同存异。真诚相待、互相谅解、互相宽容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分子层面的相互协同推衍出人际交往中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重点难点】
重点:过渡态稳定学说及支持该学说的证据、过渡态稳定的机制。
难点:过渡态稳定的机制。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酶催化机制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 过渡态稳定学说
一、过渡态稳定学说的提出
二、支持过渡态稳定学说的证据
第三节 过渡态稳定的化学机制
一、邻近定向效应
二、广义的酸碱催化
三、静电催化
四、金属催化
五、共价催化
六、底物形变
第四节 几种常见酶的结构与功能
一、蛋白酶
二、溶菌酶
第十章  酶活性调节(3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 酶活性调节的方式及相关概念;2)酶原与酶原激活、同工酶的概念;3)几种酶活性调节的相关实例。能举例说明酶原及酶原激活过程;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2. 能力目标 能归纳酶原激活过程的实质;能举例分析酶活性调节对维持生理稳态的重义意义。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酶活性的“变”,揭示变通意识的精髓,学习酶活性的灵活应变,总是主动适应,在求变中突破,在突破中生存。以此启发学生遇到困难要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不可能不经历失败,也不可能总是失败,终会在失败中进步,在进步中创新。
【重点难点】
重点:酶活性的别构调节、酶活性的共价调节、水解激活、同工酶。
难点:酶活性的别构调节、酶活性的共价调节。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酶的“量变”
一、同工酶
二、酶的合成和降解
第二节 酶的“质变”
一、 酶活性的别构调节
二、 酶活性的共价调节
三、水解激活
四、受调节蛋白的调节
五、构成酶亚基之间的聚合与解离
第十一章 维生素与辅酶(4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维生素的概念、维生素的命名和分类、维生素的功能;2)水溶性维生素在生物体内作为辅酶或辅基的存在形式;3)维生素缺乏症。能识别维生素的结构。能列出一些维生素来源。2. 能力目标具备利用维生素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维生素发现史上的故事,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
【重点难点】
重点:维生素的主要功能;水溶性维生素在生物体内作为辅酶或辅基的存在形式;维生素缺乏症。
难点:维生素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维生素概论
一、维生素的概念
二、维生素的发现
三、维生素的分类和辅酶的关系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B1和硫胺素焦磷酸
二、维生素PP和烟酰胺辅酶
三、维生素B2和黄素辅酶
四、泛酸和辅酶A
五、维生素B6和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
六、维生素B12及其辅酶
七、生物素和辅酶生物胞素
八、叶酸和四氢叶酸
九、硫辛酸
十、维生素C
第三节 脂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A
二、维生素D
三、维生素E
四、维生素K
第十二章 糖类(2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糖的变旋光现象、相对构型、还原糖、非还原糖等基本概念; 2)常见单糖的构型表示法及主要化学性质;3)常见寡糖、多糖的结构及主要特性。2. 能力目标运用糖的相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能比较单糖、寡糖、多糖结构和性质,培育学生质量互变辩证思维能力和内外因辩证原理应用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糖对人类的贡献与危害,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单糖、常见的二糖的结构及主要特性;糖的变旋光现象、相对构型、还原糖、非还原糖等基本概念;常见单糖的构型表示法及主要化学性质。
难点:多糖及糖缀合物的结构;常见单糖的构型表示法及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单糖
一、单糖的命名和缩写
二、单糖的结构
三、单糖的性质
四、几种生化上重要的单糖
五、单糖的衍生物
第二节 寡糖
一、还原性二糖
二、非还原性二糖
第三节 多糖
一、贮能多糖
二、结构多糖
第四节 糖缀合物
一、糖蛋白和蛋白聚糖
二、肽聚糖
三、糖脂与脂多糖
第十三章 激素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5 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激素的概念、分类、作用特点,以及重要激素的作用机制; 2)第二信使的种类、结构及作用途径,受体的类型及各类受体的结构和作用方式;3)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的化学本质、特点,以及各具体激素的结构与功能。2. 能力目标运用信号转导机制解释相关生理现象;运用信号转导机制解释有关代谢调控机制 运用表格或思维导图归纳总结几种信号转导途径及途径上的成员。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相关科学故事,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激素的概念、分类、作用特点,以及重要激素的作用机制。现在已确定的第二信使的种类、结构及作用途径,受体的类型及各类受体的结构和作用方式。
难点:各种受体的结构与调节机制,特别是G蛋白偶联受体和受体酶。各种第二信使和各种类型受体。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激素的一般性质
一、激素的定义
二、激素的化学性质、分类和生物合成
三、激素的定量
第二节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一、特异性
二、高效性
三、可能需要“第二信使”
四、 可能产生“快反应”或“慢反应”
五、脱敏性
六、时效性
第三节 激素作用的详细机制
一、脂溶性激素的作用机制
二、水溶性激素的作用机制
三、信号的终止
四、信号转导的整合
第四节 激素的分泌及其调节
第十四章  代谢总论与生物能学(2 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代谢的基本特征、生物体内的基本代谢反应、代谢研究的主要方法和代谢调控方式;2)生物能学的基本概念、生物体能量的转换遵循热力学定律、ATP在生物能量转换中的作用;3)自由能变化与生化反应的关系;4)生物体内的偶联反应以及高能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 能力目标1)学会从整体、系统的角度自主建构和伙伴共建知识体系;2)学会从热力学的角度,判断一个生化反应是否能进行。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代谢之网”看到生物分子间错综复杂、分工协作的关系,学习代谢分子的大局观,既有不同通路之间、同一通路上下游彼此的协调配合,还有相互制约和负反馈调节,所有关系均服从于维持人体代谢平衡的全局利益。【重点难点】重点: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生物体内的基本代谢反应和代谢调控方式。生物能学的基本概念、ATP在生物能量转换中的作用。难点: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能量的产生、利用和转化。代谢调控的基本原理、不同调控层次之间的关系。热力学定律在生物体中的特殊含义。氧化还原电势与自由能变化的关系。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概念及ATP的结构与特殊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新陈代谢总论
一、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
二、 新陈代谢的基本特征
三、 新陈代谢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生物能学
一、生物能学与热力学
二、生化反应的方向性与自由能之间的关系
三、 ∆G与∆E之间的关系
四、生命系统内的偶联反应
五、 高能生物分子
第十五章 糖酵解(3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简述:糖酵解途径的研究历史。能说出:1)糖酵解的概念、发生部位、反应历程、关键酶和生理意义及丙酮酸的代谢去路;2)糖酵解途径中的各步反应、起始物与终产物、调节位点和调节机制。2.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生理病理现象,如为什么病人输液只能输葡萄糖,不能输6-磷酸-葡萄糖等。能总结:糖酵解途径中产能与耗能的部位。能计算:能量的产出与消耗。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科学家求实严谨、诚实谦虚、不畏艰险、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糖酵解途径中的各步反应、起始物与终产物、调节位点;糖酵解代谢途径中产能与耗能的部位,能量的计算。
【难点】
糖酵解途径的反应历程及其调节机制。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糖酵解作用的研究历史
第二节 糖酵解的全部反应
第三节 NADH和 丙酮酸的去路
一、在有氧状态下NADH和丙酮酸的去路
二、在无氧或缺氧状态下NADH和丙酮酸的去路
第四节 其他物质进入糖酵解途径
一、糖原
二、果糖
三、甘露糖
四、甘油
五、半乳糖
第五节 糖酵解的生理功能
第六节 糖酵解作用的调节
一、己糖激酶和葡萄糖激酶的调节
二、PFK-1的调节
三、丙酮酸激酶的调节
第十六章 三羧酸循环(3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TCA循环途径中的各步反应及调节酶,途径的双重功能和意义。能总结:1)TCA循环途径中产能与耗能的部位,会能量的计算。2. 能力目标1)能串联知识、建构相关知识体系;2)能用生化逻辑理解TCA循环。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科学家 Krebs,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做事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丙酮酸转变成乙酰辅酶A的过程;柠檬酸循环途径中的各步反应及调节酶;柠檬酸循环的化学总结算。
难点:柠檬酸循环的调控;柠檬酸循环在代谢中的双重角色。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三羧酸循环的发现
第二节 三羧酸循环的全部反应
一、反应历程
二、三羧酸循环小结
第三节 三酸循环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乙醛酸循环
第五节 三羧酸循环的回补反应
第六节 三羧酸循环的调控
一、柠檬酸合酶的调控
二、异柠檬酸脱氢酶的调控
三、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的调控
四、丙酮酸脱氢酶系的调控
第七节 TCA循环的起源和进化
第十七章 生物氧化(4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的基本概念、呼吸链的组成、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机制、ATP合酶的结构与功能、ATP合成的旋转结合机制、电子传递抑制剂、氧化磷酸化抑制剂。2. 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鱼藤酮、抗霉素A等抑制剂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2)通过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的讲解,以2.4-二硝基苯酚为案例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减肥等相关的社会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全局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2)增强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3)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4)珍爱生命,积极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的基本概念、呼吸链的组成、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机制、ATP合酶的结构与功能、ATP合成的旋转结合机制、电子传递抑制剂、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难点:ATP合成的旋转结合机制、ATP合酶的结构与功能、P/O值与氧化磷酸化的调节。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呼吸链
一、呼吸链的组分
二、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
三、复合体I、Ⅱ、Ⅲ和Ⅳ的结构与功能
四、呼吸体
第二节 氧化磷酸酸
一、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二、F1FO-ATP合酶的结构与功能
三、F1FO-ATP 合酶的催化机制
四、氧化磷酸化的抑制
五、P/O值与氧化磷酸化的调节
第十八章 磷酸戊糖途径(3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戊糖磷酸途径的主要反应和调控机制;2)戊糖磷酸途径的生理意义。2. 能力目标1)通过剖析戊糖磷酸途径的生化逻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能建构戊糖磷酸途径和糖酵解途径间的联系。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科学故事,体验学科的螺旋式发展过程;2)通过代谢缺陷病(蚕豆病)案例,体会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关联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磷酸戊糖途径及生理意义
难点: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机制;磷酸戊糖途径与酵解途径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戊糖磷酸途径的发现
第二节 戊糖磷酸途径的全部反应
第三节 戊糖磷酸途径反应速率的调控
第四节 戊糖磷酸途径的功能
一、与NADPH有关的功能
二、与5-磷酸核糖有关的功能
三、与4-磷酸赤藓糖有关的功能
第十九章 糖异生(2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糖异生途径中的各步反应、起始物与终产物、调节位点;2)糖异生途径的关键步骤、关键酶、能量结算。2. 能力目标1)通过血糖稳态调节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糖代谢理论,制定适合自己和家人的控糖计划,形成和谐平衡的健康管理思维。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血糖有升有降,人生有起有伏,从血糖稳态调节得出启示,处于波峰波谷不必大喜大悲,在顺境中看到危机,在逆境中发现机遇,才能牢牢把稳人生航向。
【重点难点】
重点:1)糖异生途径中的各步反应、起始物与终产物、调节位点;2)糖异生途径的关键步骤、关键酶、能量结算。
难点:糖酵解和糖异生途径的协同调控。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糖异生所涉及的全部反应
一、糖异生的原料
二、糖异生的反应
三、其他物质进入糖异生
四、糖异生的能量消耗
第二节 糖异生的生理功能
第三节 糖异生的调节
第二十章 糖原代谢(3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糖原降解与糖原合成途径;2)糖原降解与糖原合成途径的关键步骤、关键酶;3)糖原降解与糖原合成的生物学意义;4)无效循环及意义。。2. 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糖原降解与糖原合成在调节血糖稳态中的作用;2)通过科学发现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糖原磷酸化酶发现背后的故事,感悟科学家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糖原降解与糖原合成途径,尤其是关键步骤、关键酶。
难点:糖原代谢的调控机制,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对糖原代谢调节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糖原的分解
一、细胞质基质内糖原分解
二、溶酶体内糖原的分解
第二节 糖原的合成
第三节 糖原代谢的调节
一、别构调节
二、受激素控制的“可逆磷酸化”调节
第21章  脂质(2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概述:1)脂质的分类及功能; 2)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的组成、种类和性质;3)胆固醇的结构及其衍生物。能说出:1)甘油酯、磷脂和脂肪酸的特性;2)甘油酯、磷脂的结构通式;3)重要脂肪酸、重要磷脂的结构;4)必需脂肪酸的定义及种类。2. 能力目标 1)用思维导图将本章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培养学生梳理、总结、归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ω-3脂肪酸与人类健康关系的介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2)将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与本章内容结合,将科研思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脂质的分类及功能;必需脂肪酸的定义及种类;甘油酯、磷脂的结构通式;甘油酯、磷脂和脂肪酸的特性;重要脂肪酸、重要磷脂的结构。
难点: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的组成、种类和性质;胆固醇的结构及其衍生物。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脂质的化学结构及其功能
一、简单脂
二、复合脂
三、异戊二烯类脂
第22章  脂肪、磷脂和糖脂的代谢 (2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 能说出:1)脂质的消化、吸收、转运过程;2)脂肪代谢与激素的关系;3)脂肪、磷脂和糖脂的代谢过程。2. 能力目标 1)用思维导图,将本章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培养学生梳理、总结、归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理顺知识脉络和知识前后的联系;2)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看恐怖电影为什么有助于减肥,经常饮用绿茶和咖啡为什么有助于减肥;3)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相关知识来解释相应病理生理现象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脂肪代谢与肥胖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脂肪的组成,脂肪动员的概念,所需的酶及过程;脂肪和甘油磷脂的合成过程,甘油的来源;磷脂酶对磷脂水解的特异性。
难点:磷脂和糖脂的合成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脂质的消化、吸收、转运过程
第二节 脂肪代谢
一、脂肪的分解
二、脂肪的合成
第三节 磷脂代谢
一、磷脂的分解
二、磷脂的合成
第四节 糖脂代谢
一、糖脂的分解
二、糖脂的合成
第23章  脂肪酸代谢(5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2)奇数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的特殊性;3)什么是酮体,酮体产生的机制和功能;4)脂肪酸 β 氧化、酮体生成利用基本途径的关键酶、关键物质和亚细胞定位;5)脂肪酸合酶的组织形式与工作原理,脂肪酸的合成过程;6)脂肪酸氧化和合成的异同;7)脂肪酸分解和合成的限速步骤以及其中的调控机制;8)脂肪酸进入线粒体与乙酰辅酶A进入细胞质的转运机制。2.能力目标 1)用思维导图,将本章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培养学生梳理、总结、归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能计算脂肪酸 β 氧化中的能量变化。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引用文献,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利用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脂肪酸β氧化的调节位点;脂肪酸进入线粒体与乙酰辅酶A进入细胞质的转运机制;脂肪酸的合成代谢途径及调节;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酮体的生成及利用。
难点:脂肪酸合酶的组织形式与工作原理,脂肪酸合成代谢过程;脂肪酸分解和脂肪酸合成两条相反途径的协同调节;糖尿病患者中酮体的含量较正常人高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脂肪酸的分解
一、脂肪酸的β-氧化
二、脂肪酸的α-氧化和ω-氧化
三、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第二节 脂肪酸的合成
一、脂肪酸合成的一般性质
二、脂肪酸合成的详细机制
第三节 脂肪酸代谢的调控
一、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调控
二、脂肪酸合成代谢的调控
第24章 胆固醇代谢 (3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合成部位、合成原料;2)胆固醇合成的关键反应;3)胆固醇合成反应的调控;4)胆固醇的转运;5)血脂的概念、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生理功能;6)各类型血浆脂蛋白的英文缩写;7)脱辅基脂蛋白的生理功能。能比较:1)各种血浆脂蛋白的组成及各自的功能。 2.能力目标 1)用思维导图,将本章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培养学生梳理、总结、归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胆固醇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一直颇受争议,本章可以从“健康中国”的角度,思考如何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重点难点】
重点: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合成部位、合成原料;胆固醇合成的关键反应;胆固醇合成代谢及其代谢转变;胆固醇的转运;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生理功能。
难点:胆固醇合成反应的调控;胆固醇的转运。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胆固醇的合成
第二节 胆固醇的转运
一、乳糜微粒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
三、中间密度脂蛋白
四、低密度脂蛋白
五、高密度脂蛋白
第三节 胆固醇的代谢转变
第四节 胆固醇代谢的调节
一、HMG-CoA还原酶的可逆磷酸化
二、HMG-CoA还原酶的降解
三、HMG-CoA还原酶基因表达的调控
第25章  氨基酸代谢(5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蛋白质在细胞内的降解途径;2)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基本反应(氧化脱氨、转氨、联合脱氨基);3)氨转运的方式;4)尿素循环途径及其调节;5)生糖氨基酸、生酮氨基酸和生糖兼生酮氨基酸的概念及类型;6)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及种类;7)谷氨酸脱氢酶在氨基酸代谢中的重要性。2.能力目标以临床案例为主线,有机串联教学内容,培养专业逻辑思维;结合学科进展、高阶习题演练以及设置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著名科学家Hans A Krebs尿素循环的发现过程,强调专业思维和思辨能力对于科学重大发现的重要性。通过介绍Krebs真实的生平故事和伟大成就,赞扬他不畏困境、不懈努力,对事业挚爱、终身学习等优秀品格,特别强调他身为犹太人在德国纳粹执政期间被迫移民英国,在如此困境中仍能提出和证明三羧酸循环这一伟大科学发现,触动和引导学生不忘初心、热爱和坚守专业的使命感,塑造学生积极乐观、坚毅耐劳、锲而不舍的品格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蛋白质在细胞内的降解;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基本反应(氧化脱氨、转氨、联合脱氨基);氨转运的方式;尿素循环途径及其调节;生糖氨基酸、生酮氨基酸和生糖兼生酮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谷氨酸脱氢酶在氨基酸代谢中的重要性。
难点:转氨酶催化的反应机制;大肠杆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调控机制。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蛋白质在细胞内的降解
一、细胞内不依赖于ATP的蛋白质降解系统
二、细胞内依赖于ATP的蛋白质降解系统
第二节 氨基酸的分解
一、氨基的代谢
二、氨的进一步代谢转变
三、碳骨架的代谢
第三节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第26章 核苷酸代谢(5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前体分子以及嘌呤环和嘧啶环上各原子的来源;2)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和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限速步骤及其调控机制;3)参与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的主要的酶及其催化的反应;4)核苷酸还原酶的催化机制和调控机制;5)胸苷酸合酶催化的反应;6)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特别是其在人体内的分解终产物;7)核苷酸类辅酶的生物合成;8)抗核苷酸代谢类药物在治疗肿瘤和病毒性疾病上的机制。2.能力目标1)能区分核苷酸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2)能理解和判断:市场上售卖的核酸保健品是否真有其宣扬的功效?3)能结合案例,解释与核苷酸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痛风、Lesch-Nyhan 综合征、乳清酸尿症和 SCID 等)及其治疗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目前高尿酸血症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已达到13.3%,有些高尿酸血症患者还会并发痛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前体分子以及嘌呤环和嘧啶环上各原子的来源;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和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限速步骤;参与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的主要的酶及其催化的反应;核苷酸还原酶催化的反应;胸苷酸合酶催化的反应;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特别是其在人体内的分解终产物。
难点:嘌呤环和嘧啶环上各原子的来源;核苷酸还原酶的催化机制和调控机制;胞苷酸、胸苷酸和脱氧核苷酸的合成;各种因基因缺陷而导致的疾病。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核苷酸的合成
一、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二、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三、NDP和NTP的合成
四、脱氧核苷酸的合成
五、dTMP的合成
六、核苷酸类辅酶的合成
第二节 核苷酸合成的调节
一、嘌呤核苷酸合成的调节
二、嘧啶核苷酸合成的调节
三、脱氧核苷酸合成的调节
第三节 核苷酸的分解
一、嘌呤核苷酸的分解
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
第四节 几种与核苷酸代谢相关的疾病
一、痛风
二、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三、Lesch-Nyhan 综合征
四、乳清酸尿症
第五节 常见的抗核苷酸代谢药物
一、叶酸类似物
二、谷氨酰胺类似物
三、碱基类似物
四、核苷类似物
第27章  DNA复制(4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DNA复制的一般特征;2)Meselson和 Stahl 对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明;3)前导链、后随链、冈崎片段、复制叉、切口平移和β滑动钳的定义或含义;4)参与DNA复制的主要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5)大肠杆菌DNA的 θ-复制的详细机制。2. 能力目标1)用思维导图,将本章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培养学生梳理、总结、归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介绍一些重要发现故事及科学发现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利用DNA复制的忠实性,引入一些思政元素,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2)引入科学前沿进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还使学生能带着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理解人类对客观世界和科学问题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重点难点】
重点:DNA复制的一般规律;参与DNA复制的主要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大肠杆菌DNA复制的详细机制。
难点:参与DNA复制的主要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大肠杆菌DNA复制的详细机制。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DNA复制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参与DNA复制的主要酶和蛋白质
一、DNA聚合酶
二、DNA解链酶
三、单链DNA结合蛋白(SSB)
四、DNA拓扑异构酶
五、DNA引发酶
六、切除引物的酶
七、DNA连接酶
八、端粒酶
第三节DNA复制的详细机制
一、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细菌基因组DNA的“θ复制”系统
第四节 DNA复制的高度忠实性
第28章  DNA转录(5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中心法则和基因表达的含义;2)DNA转录的一般特征及其与DNA复制的主要差别;3)以下名词的定义或含义:转录泡、编码链(有意义链或Crick链)、模板链(无意义链或 Watson 链)、启动子、Pribnow盒、一致序列、无效转录、启动子清空、终止子;4)RNA聚合酶和DNA聚合酶的主要差别;5)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的组成和功能分工;6)原核生物启动子的特征以及使用DNA酶I足印法测定启动子的主要特征;7)原核生物DNA转录终止的两种机制;8)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转录产物。2. 能力目标 1)适度引入学科前沿,激发学生兴趣和拓展学生思维;2)用问题串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中适度引入学科前沿,培养学生从国际视角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认识到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当代社会,必须立足中国、胸怀世界,树立通过个体的努力学习推动国家强大的远大志向。
【重点难点】
重点:RNA转录的过程及其相关概念;RNA聚合酶的组成、特点及其功能;原核生物启动子和终止子的结构。
难点:RNA聚合酶的组成、特点及其功能;RNA转录的过程;原核生物启动子和终止子的结构。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DNA转录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依赖DNA的RNA聚合酶
一、细菌的RNA聚合酶
二、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第三节 细菌DNA转录
一、转录的起始
二、转录的延伸
三、转录的终止
第29章  mRNA的翻译(5学时)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 能说出:1)翻译的主要特征;2)核糖体的结构与其主要功能部位;3)氨酰-tRNA合成酶的反应机制和校对机制;4)两类氨酰-tRNA合成酶在结构和催化机制上的差异;5)什么是“摆动规则”及其意义;6)破译遗传密码曾经使用过的几种方法;7)遗传密码的主要特征;8)原核生物参与翻译的起始因子、延伸因子和终止放因子的结构与功能;9)原核生物通过 SD序列识别起始密码子的机制;10)原核生物翻译起始阶段、延伸阶段和终止释放阶段的主要反应。2. 能力目标 1)适度引入学科前沿,激发学生兴趣和拓展学生思维;2)用问题串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3)通过介绍遗传密码的破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蛋白质翻译离不开遗传密码,无论动植物、微生物都分享着同一套遗传密码,基因序列都存在一定的相似度,世界如同一个地球村,需要和平共处、和谐相处,应当爱护自然、善待生命,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遗传密码的特点;tRNA对密码子的识别及可读框的概念;核糖体的结构与其主要功能部位;蛋白质合成过程;氨酰-tRNA合成酶对tRNA的识别和校对功能。
难点:氨酰-tRNA合成酶的反应机制和校对机制;两类氨酰-tRNA合成酶在结构和催化机制上的差异;原核生物参与翻译的起始因子、延伸因子和终止放因子的结构与功能;原核生物通过 SD序列识别起始密码子的机制;原核生物翻译起始阶段、延伸阶段和终止释放阶段的主要反应。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参与翻译的主要生物大分子以及复合物
一、核糖体
二、mRNA
三、tRNA
四、氨酰tRNA合成酶
五、辅助蛋白因子
第二节 翻译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 翻译的详细机制
一、细菌的翻译系统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大学物理、普通生物学等

参考资料

1.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8th Edition) Nelson D L, et al.

2. “Biochemistry” (9th Edition) Berg J M et al.   

3. Lennarz W J et al. “生物化学百科全书” 1-4(英文), 科学出版社(中国境内准印版)

4.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3rd Edition) (影印版)Horton H R et al., 科学出版社,2003

5. 《生物化学(上、下)》, 朱圣庚, 徐长法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6. 生物化学原理,张洪渊主编,科学出版社,2017

7. 普通生物化学(第6版),张冬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8.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6版),张丽萍 杨建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南通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朱素琴

朱素琴

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