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史》是一门介绍评析中国和外国电影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梳理出中外电影历史的发展线索和优秀的艺术传统的课程。本课程以电影的技术与艺术发展史为轴线,以欧洲电影、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电影三大地域电影发展样态为主要内容,在历史中探求文化的变容,在文化中解析艺术的本质;在纵观世界电影史的大背景下,也分析研究中国电影传承与发展的艺术内涵与技巧呈现。
从欧洲、美国两大地域电影的流派运动状况明确电影技术、艺术的发展与衍变历程。从中国电影的优秀导演及其作品、类型研究上明确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与本土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提升电影技术、艺术的文化素养的最终目的,真正理解电影的多维度内涵与外延。
平台成绩占比40%。
线下期末考试成绩占比60%。
综合评定90分以上为优秀。
01
外国电影史·电影的诞生
教学目标:本节主要介绍世界电影的起源与早期电影的表现。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掌握卢米埃尔、梅里爱与早期电影。
课时
1.1 电影的诞生: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世界电影之父);“将生活剪进了电影”(放映《水浇园丁》),再现、写实主义,纪录片的先驱;
1.2 梅里爱的“银幕戏剧”,1896年以后;“银屏即舞台”(放映《月球旅行记》片段),表现、浪漫主义,故事片的先驱;
1.3 技术先驱:爱迪生,“电影视镜”;
小结:电影的诞生既不是一场盛宴,也不是一次偶然的巧遇。电影的出现是科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艺术家、幻想家共同努力的产物,更是人类对视觉盛宴的共同追求的结果
02
外国电影史·电影叙事
教学目标:本节主要讲授电影初期自主叙事形态的发展,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布莱顿学派、鲍特以及格里菲斯对于电影叙事的探究与创新,理解早期叙事的主要方法与技巧。
课时
1.1 布莱顿学派:由来以及主张;代表作品所形成的电影叙事贡献;
1.2 鲍特:对于电影时空的“二次再现”意识,开始形成电影蒙太奇的初步思考;
1.3 格里菲斯:确定电影的最小单位,平行蒙太奇剪辑技巧改变时空;
小结:布莱顿学派的电影叙事:变换景别完成叙事的流畅感;鲍特的电影叙事:关注时空在电影中的新架构;格里菲斯:复杂的叙事格局与多重线索的平行于交叉。在上述先驱者的基础上,蒙太奇的剪辑理念开始初步形成,为之后苏联蒙太奇理论的确立打下了重要基础。
03
外国电影史·蒙太奇学派
教学目标:了解蒙太奇电影理论的发展基础、社会背景以及相承传的电影流派;掌握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具体主张、相关作品风格。
课时
1.1 蒙太奇学派的主要主张:剪辑的方法与规律:
1.2 库里肖夫实验:单个镜头不具备意义,组接后才产生意义,而决定其意义的不是胶片本身,1而是观众的期待心理;
1.3 爱森斯坦:对立与冲突构筑影片的时空、节奏乃至于思想;
1.4 普多夫金: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1.5 维尔托夫:电影眼睛论(略讲,在纪录片美学流派中详细讲述)。
小结:苏联蒙太奇理论是在布莱顿学派、鲍特、格里菲斯等人的探索成就基础上的电影叙事集大成理论,为电影剪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04
外国电影史·欧洲第二次现代主义思潮
教学目标:本章主要介绍欧洲第二次现代主义思潮的表现特征与主要作家作品。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欧洲第二次现代主义思潮与第一次现代主义思潮的异同,了解第二次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背景与哲学基础;掌握欧洲现代主义思潮的具体特征与代表作家风格、代表作品内涵。
课时
1.1 欧洲第二次现代主义思潮的哲学基础:尼采、萨特、弗洛伊德
1.2 欧洲第二次现代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与经典电影相比,更表现对人生哲理和主观心理的探索;美学上强调表现手法上的个性;叙事的非连续性、无逻辑性在作品中凸显出来。
1.3 作者论的提出:导演是一部电影价值的源泉。1948年,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首次提出;1951年开始,巴赞、夏布洛尔、让吕克戈达尔、佛朗索瓦特吕弗将其推向高潮;
作者论的原则:是否具有导演“印记”风格;追究考察导演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注重对作者潜意识的研究
1.4 代表作家的哲学沉思:英格玛·伯格曼(瑞典):终其一生质疑上帝的存在;
费德里科·费里尼(意大利):通过解剖自己来解剖整个人类的心灵世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意大利):追思人类的精神世界、道德世界。
他们在表现风格和技法上的创新,如意识流电影中的时空转换、违背传统叙事的非逻辑性、非连续性,以及主题的多义性等特点,为现代主义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形式基础。
小结:欧洲第二次现代主义思潮主要以“作者论”为核心,以意识流的方式完成影片的结构与表现。注重心理意识、情感表现以及贯穿始终的导演印记与特色,使这一时期的电影呈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直接影响了其后的法国新浪潮运动。
05
外国电影史·新好莱坞
教学目标:了解新好莱坞的时代背景与发展条件;掌握新好莱坞的两种发展倾向:艺术与技术;掌握新好莱坞的代表导演及其作品风格。
课时
1.1 新好莱坞的开山之作:《雌雄大盗》,是《海斯法典》被废除后爆发的新电影风格;
1.2 《逍遥骑士》是新好莱坞走向巅峰之作,也开创了一种新的类型:公路片;
《末路狂花》:公路片的最高肯定——奥斯卡奖
1.3 斯皮尔伯格与科波拉:引领新好莱坞两种电影倾向——技术与艺术(插入二人创作故事)。
小结:新好莱坞时期,好莱坞电影制作迎来理念性变革,题材主题、艺术表现与现代好莱坞紧密相系。
06
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第一步
教学目标:本章主要介绍从电影诞生、传入中国到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之前,中国电影发展初期阶段状况。理解最初中国电影从有到无、奠定初步事业和艺术基础的30年历程,理解初期“影戏”电影主要特征及中国电影最初30年的发展特点。
课时
1.1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之父张石川的成就:导演第一部故事电影《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导演的《孤儿救祖记》掀起国产电影运动、《火烧红莲寺》迎来武侠片热潮;
1.2 第一代导演的美学特征;
小结:中国电影第一代影人张石川、郑正秋虽然以商人的视角开始“影戏”的制作,虽然难以摆脱中国传统戏剧的直接影响、舞台化严重,但他们懂得把握机遇不断学习融入新时代,中国电影最开始的30年达到了与基本与世界同步的程度,更在1932年——1941年间与第二代导演一起,创造出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07
中国电影史·费穆的文人电影
教学目标:了解文人电影的内涵及其制作背景;掌握费穆《小城之春》的制作手法,明确《小城之春》的艺术成就。
课时
1.1 费穆的《小城之春》在制作当时因主题不合时宜而被诸多非议,但其内在所承传的其实是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识以及文人式的思考;
1.2 艺术手法:积累叙事、长镜头与场面调度(结合播放镜头讲述)。
小结:费穆的电影表现出了中国文人在面对家国危机时的深刻思考与文艺表现,是真正打破了中国戏剧叙事格局的中国电影,在艺术手法上也推陈出新。
08
中国电影史·谢晋模式
教学目标:了解建国十七年的制作环境与风气,了解第三代导演的构成;掌握谢晋模式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以“三部曲”为例掌握谢晋电影的主要艺术风格与成就。
课时
1.1 谢晋是中国第三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模式被称为“谢晋模式”,直接影响了其后中国电影的制作模式与制作理念。
1.2 谢晋模式包括叙事模式与爱情模式两种,通过《牧马人》与《芙蓉镇》两部电影解析谢晋模式。
注意:谢晋模式是产生于文革之后,是对特定时代背景下故事展开、人物关系发展的一种个人方法,延展到了其他导演在表现特定历史题材时纷纷使用,因而积淀为一种中国特定时期的模式化叙事、表现手法。
小结:谢晋作为第三代导演,活跃的周期非常长,他是中国电影经历了文革的创伤能够迅速痊愈的核心承上启下力量。他所表现的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故事,充满现实的沧桑与历史的沉重,但同时又有着向上的力量。
09
中国电影史·香港电影
教学目标:了解香港电影史的发展脉络与发展特征;了解香港类型片的风格与形式;了解香港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品;掌握香港新浪潮运动的意义、香港武侠电影的类型特征与风格。
课时
1.1 香港电影史的第一部:《偷烧鸭》,百年电影纪念中特别推出四部经典影片与《偷烧鸭》情节相仿的片段,纪念香港电影的开端;
1.2 蔡楚生等上海影人两次南下香港,改变了香港“三日鲜”的制作乱状,并开始提倡国语电影的制作;
1.3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一百余部《黄飞鸿》与李小龙电影共同撑起“功夫片”类型;胡金铨与张彻分别探究武侠电影的古典写意与古典写实两种风格;成龙开创“诙谐武侠”片路;徐克的《倩女幽魂》展开奇幻武侠篇章等等。
1.4 香港重要类型片:黑社会电影。代表导演:吴宇森与杜琪峰(分别结合代表作品讲述)。
90年代后的“无厘头”喜剧电影:周星驰
小结: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在上世纪40年代遭受战争侵袭无法承继的时候南下香港,在香港生根、发芽、开花。香港电影的发展依托其深厚的文化意识与归属期望。
影视视听语言的基础概念和形态:镜头的运动、色彩、光影、声音等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表达,可以通过阅读视听语言相关的书籍或相关的论文资料获得。
《外国电影史教程》,黄文达,复旦大学出版社。
《外国电影史》,郑雅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