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学习本课程:
人机一体化的技术是现代智能制造和自动化领域的主流控制应用技术, 可方便快捷实现工业现场实施监控, 方便快捷改变生产流程和控制参数,安全可靠性高.
本课程由行业工程师培训的案例和科技服务企业案例开发而成,突出技术实用性,将西门子WinCC flexible组态触摸屏PLC控制技术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合于各个课程工程项目中,内容翔实,案例丰富。
学习这门课可以获得什么?特别是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和应用。
全课共有4大项目模块,项目1中2个任务分别介绍触摸屏和组态软件的安装与使用;项目2中4个任务分别介绍触摸屏组态PLC开关量控制、数字量监控、动态和复杂画面的创建与应用;项目3中5个任务介绍触摸屏组态PLC报警、用户管理、趋势、配方和脚本控制功能及应用;项目4中9个大任务系统化的介绍了组态控制的综合设计过程与应用。
这门课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课程具有完善的数字化在线开放学习资源(文本、视频、程序)等, 可通过网络进行在线互动, 便于在开课时间段内自由无限次数的学习。
本课程可作为工科电气自动化、机电和控制类专业重点或核心课程学习,也可作为组态PLC控制应用工程人员培训或工程开发人员参考学习资源,其技术应用理念可以推广到其他种类的触摸屏和PLC组态控制中。
1. 本课程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的实践性、专业性很强。基于智能制造时代背景,以西门子公司颁发全球认证的组态工程师证书为课程开发依据,以任务驱动做中学为教学设计理念,着重培养学习者从事组态触摸屏PLC开关量控制、数字量监控、动态和复杂画面的创建与应用, 组态PLC报警、用户管理、趋势、配方和脚本控制功能, 以及安装、调试维护和系统设计等多种工程实践方法和应用能力。
2. 校内教学时,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将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爱岗尽业融合与工程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职业素质。
项目一 组态控制技术软硬件基础
任务1 组建一个触摸屏小型PLC硬件系统
任务2 组态触摸屏简单画面
1.1作业
1.2作业
项目二 组态触摸屏监控设计与应用基础
任务1 触摸屏组态PLC开关量控制
任务2 触摸屏组态PLC数字量监控
任务3 触摸屏组态PLC参数图形化监控
任务4 触摸屏组态PLC控制参数变化趋势
任务5 控制对象动态运行组态设计
2.4 作业
单元测试
2.5作业
2.2 作业
2.3 作业
2.1作业
项目三 组态触摸屏高级监控功能与应用
3.1 控制系统的报警与记录功能组态
3.2 控制系统的用户管理功能组态
3.3 控制系统的配方与报表功能组态
3.4 触摸屏脚本控制功能组态
3.4作业
3.1 作业
3.2作业
3.3 作业
项目四 综合工程设计
4.1 果汁生产控制组态设计与模拟
4.2 化工混合组态控制设计与仿真
4.3 城镇住宅区恒压供水组态控制设计
本课程的预备知识主要有:
1、已具有一定的PLC应用技术;2、具有基本的电气控制技术;3、电工电子技术。
1、赖永波主编,组态控制技术项目式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7.(2021.1更新)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
2、学习参考网址———西门子(中国)自动化与驱动集团HMI技术论坛: https://www. ad. siemens.com.cn/Club/ bbs/bbs.asp? b_id=5。
3、学习参考网址———WinCCflexible 网上课堂 https://www. ad. siemens.com.cn/service/e_training/list.asp?
columnid=9。
Q1:我需要特殊版本的计算机吗?
A1:2008版及之前的Winccflexible组态软件,安装计算机为Win10以下系统、内存4Gb以上即可,Win10以上版本系统,需安装Smart Winccflexible 版本,所有版本均可在西门子中国官网上下载,也可邮件给课程组索取。
Q2:每周会发布多少时间的视频?我需要花多少时间来学习?
A2:我们按照每周60分钟的授课时间来设计课程。但是发布的视频每个一般在2-8分钟,一周一般在50到70分钟左右。因为在线下上课时,一般我们设计课程需要1:2到1:2.5的课后学习时间,这包括预习、作业、操作实践、测验、交流和复习的时间,所以每周大约需要花费三到五小时的时间。
Q3:有的课件内容有拓展资源是如何学习的?
A3:拓展资源、参考资料,还有拓展知识点,不是你必须看必须学的,是针对技术学习者提出案例问题,深入学习提高技能。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不会影响你的课程学习。
Q4: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A4:入门时以为难度大,产生畏难情绪;太注重学习知识理论,忽视了对设计思路和方法的实践训练;急于求成,总想设计综合性的工程项目,忽视基本概念,忽视基本功的训练。
Q5:学好组态控制技术的关键是什么?
A5:上机实践练习是学好组态控制技术的关键,多上机,多练习,提高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