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动物微生物与免疫》课程是高职院校动物医学和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动物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本课程针对畜禽传染病诊断与防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等岗位需求设计,结合企业实际,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及其免疫学知识,以及动物微生物检验技术等。同时,课程注重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强化生物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课程是高职院校动物医学和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动物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本课程针对畜禽传染病诊断与防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等岗位需求设计,结合企业实际,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及其免疫学知识,以及动物微生物检验技术等。同时,课程注重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强化生物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动物医学、动物防疫与检疫等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基础课与前导课程,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进行病料采集、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检验,为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畜禽传染病诊断与防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开展岗位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本课程紧密结合相关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与生产实际,采用模块化任务分解式设计内容,遵循简单化、形象化、系统化宗旨,内容丰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机会与效果。
教材选用:《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第三版,ISBN:978-7-109-26099-3, 李舫,沈美艳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08. (“十二五”、“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相关职业证书:执业兽医资格证。
授课目标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课程紧密对接“执业兽医资格证”证书,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动物疫病检疫检验”赛项,践行“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设计理念。课程的授课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动物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以及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畜禽传染病诊断与防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包括病料采集、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检验等实验操作技能。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增强生物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达成上述目标,本课程将助力学生考取“执业兽医资格证”,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坚实的基础。
课程大纲
项目一:走近微生物
课时目标: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和条件性病原微生物的概念;熟悉微生物特点及分类;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项目二:细菌的基本知识及检验
课时目标:掌握细菌的基本构造、特殊构造及医学意义;熟悉细菌的大小和形态;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及医学意义。掌握细菌的代谢、菌落、纯培养的概念。熟悉细菌生长繁殖条件、方式与速度及生长曲线;理解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的医学意义。了解细菌的营养;细菌摄取营养的方式;细菌的呼吸。掌握细菌疾病的一般诊断程序;常见病原性细菌的形态、染色和培养特性及常用微生物学和血清学检验方法。熟悉常见细菌的致病性和防制原则。了解常见病原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2.1细菌的形态结构
2.2显微镜使用及细菌形态观察
2.3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及一般检验方法
2.4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2.5细菌的分离培养、移植及培养性状观察
2.6细菌涂片、染色镜检
2.7主要病原菌
2.8病原菌PCR技术检测
项目三:病毒的基本知识及检验
课时目标:熟悉病毒的概念及特点;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理解病毒复制的过程。了解病毒的分类;各种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掌握病毒的培养方法;病毒的干扰现象及干扰素、病毒的血凝现象、包涵体现象及其实践应用。掌握病毒疾病的一般诊断程序;常见病原性病毒形态和培养特性及常用微生物学和血清学检验方法。熟悉常见病毒的致病性和防制原则。了解常见病原性病毒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3.1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3.2病毒其他特性以及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测检测技术
3.3主要动物病毒(1)
3.4主要动物病毒(2)
3.5主要动物病毒(3)
3.6病毒血凝试验(HA)
3.7病毒血凝抑制试验(HI)
项目四:其他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及检验
课时目标:掌握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的形态特性;真菌形态检查和人工培养。熟悉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了解不同微生物的生物学分类地位。掌握真菌疾病的一般诊断程序;常见病原性真菌及常见其他微生物的形态、染色和培养特性及常用微生物学和血清学检验方法。熟悉常见真菌的致病性和防制原则。了解常见病原性真菌及常见其他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4.1真菌及其他微生物检验技术(1)
4.2真菌及其他微生物检验技术(2)
项目五:微生物与外界环境
课时目标: 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水中、空气中、机体上细菌总数的测定;抗生素筛选方法。熟悉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理解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并能利用这些影响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熟悉微生物毒力增强和减弱的方法;常见的微生物变异现象,病能应用于兽医实践上。了解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项目六: 免疫基础及检验
课时目标: 掌握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凝集试验、沉淀试验的概念;构成抗原的条件;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类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血清学试验的一般规律。熟悉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抗体的基本结构、特性及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凝集试验、沉淀试验的原理。理解特异性免疫的抗感染作用;最适比例和带现象。了解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的因素;抗原的分类及细胞因子在免疫中的作用。掌握免疫标记技术的概念;熟悉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的原理;理解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的原理;掌握变态反应的概念;变态反应的类型及各型反应的特点;免疫应答获得的途径。理解各型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了解常见变态反应疾病及防治原则;了解各项血清学试验在兽医临床上的实际应用。
6.1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6.2传染与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6.3特异性免疫(1)
6.4特异性免疫(2)
6.5变态反应
6.6血清学试验(1)
6.7血清学试验(2)
6.8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解剖生理》、《动物病理》、《动物药理》等课程知识和技能。
参考资料
1.参考教材选用
(1)《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第三版),李舫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国家规划教材)
(2)《兽医微生物学》(第六版),陆承平、刘永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国家规划教材)
2.辅助学习资料
(1)《动物微生物》英文课程:“十三五”江苏高校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省级精品课程
https://jxzy.jsahvc.edu.cn/suite/solver/classView.do?courseKey=17615751&portalInstanceKey=17615759&portalId=H&siteKey=17615759
(2)生物谷:https://www.bioon.com/
(3)专业杂志:《中国预防兽医学报》、《中国兽医学报》、《中国兽医杂志》、《中国兽医科技》、《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家禽》、《畜牧与兽医》、《黑龙江畜牧兽医》、《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杂志》和《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等。
3.相关职业类证书:执业兽医资格证
相关网站:www.cadc.net.cn(中国兽医网)
常见问题
为了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以加深理解,我们在课程制作中采用部分网络来源的思政案例资源(均已注明引用出处)。在此对原创的个人和组织表示感谢。如果涉及到版权问题,深表歉意并请发邮件到328225395@qq.com,我们将予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