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认证学习
为你提供认证成绩和证书,以及AI高效学习服务
查看详情
大学

国家精品

认证学习

智慧课程

理学工学农学

计算机

经济管理

外语

音乐与艺术

心理学

文史哲法

医学与保健

教育教学

大学生竞赛

软件实训

AI

升学/择业

考研

期末突击

大学生涯规划

专升本

四六级

保研及论文

求职就业

专四专八

大学应试英语

期末资料

终身学习

名师专栏

兴趣技能

hi,小mooc
面试通关神器
SPOC学校专有课程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评论2021春SPOC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1年03月03日 ~ 2021年06月25日
学时安排: 1-3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26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锐评生活大小事,妙论天下方圆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何让你的观点直击要害?怎样让你的表达逻辑缜密?何志武教授通过14章节的悉心讲授,结合百余鲜活案例,让你能在镜头和话筒前迅速抓住核心,提炼观点,阐释道理,巧妙论证。无论是独立评论,还是访谈评论抑或对话辩论,都能让你举重若轻。
锐评生活大小事,妙论天下方圆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何让你的观点直击要害?怎样让你的表达逻辑缜密?何志武教授通过14章节的悉心讲授,结合百余鲜活案例,让你能在镜头和话筒前迅速抓住核心,提炼观点,阐释道理,巧妙论证。无论是独立评论,还是访谈评论抑或对话辩论,都能让你举重若轻。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1.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程?

打开电视,听听广播,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我们总是能听到或看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评论。有的鞭辟入里,直击要害,有的蜻蜓点水,似是而非。人人都能发声,难免泥沙俱下。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需要理性的解读,针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专业的分析。评论不是随口一说,而是需要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面对摄像镜头和话筒,我们该怎样发表评论?如何评到点上、评得深刻、评得精当?从《广播电视评论》这门课中都能找到答案!

2.本课程的教师团队

本课程团队由博士生导师何志武教授担任主讲,硕士生导师顾建明副教授和龚超副教授参与课程策划和辅导。何志武教授现任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任长江日报社记者八年,主持多项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华中科技大学责任教授。顾建明副教授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曾挂职在光明日报社评论部工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龚超副教授是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高校工作部副秘书长,央广特约研究员,湖北广播电视台和武汉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获中国高校新闻奖(言论类)、湖北高校新闻奖(言论类),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等。

3.本课程的内容特点

课程立足业界前沿,把握最新动态,构建了知识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实践三位一体的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模式。课程兼具知识性、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主要内容包括广播电视评论的表现形态、选题策划、评论角度、立意思维、观点提炼、观点表达、论据选择、论证方式、平台塑造、职业素养等等。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创建的新闻评论人才培养模式是全国著名的特色教育品牌,其教学成果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建与实施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广播电视评论》正是这一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

 

每天十分钟,让你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动,帮助你掌握广播电视评论的方法和技巧,助力你游刃有余地表达看法、论述观点。


成绩 要求

1.课程讨论(30%):本课程共分为14个章节,每周内容讲解结束以后,老师会出一个选题,同学们根据选题的内容在课堂交流区进行开放式讨论,发帖和回帖的数量总共需达8条及以上。

2.单元测验(20%):每个学习单元结束后会有测验,题型为单选、多选和判断,旨在巩固一周学过的知识。本课程共有10次测试。

3.期末考试(50%):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和主观题,主观题言之有理即可。需要在90分钟内完成,只有1次完成机会。

总成绩60分以上合格;85分以上优秀,可以申请认证证书。

注:对课程有特殊贡献的学员,可获得5-10分加分(课程总分100),包括推广课程、积极帮助其他学员、积极帮助改进课程。

 


课程大纲
观点时代:广播电视评论的兴起及社会影响
1.1 视听媒介的观点时代
1.2 广播电视评论的价值
理性直观:广播电视评论的媒介属性与优势
2.1 有理有据:评论的共性
2.2 听评论:广播评论的特征
2.3 看评论:电视评论的特征
第一周 单元测验
灵活多样:广播电视评论的表现形态(上)
3.1 本台评论
3.2 即兴点评
3.3 电视读报
3.4 出镜报道
3.5 广播述评与电视述评
第二周 单元测验
灵活多样:广播电视评论的表现形态(下)
4.1 录音评论
4.2 广播访谈与电视访谈
4.3 广播对话与电视对话
4.4 电视辩论
第三周 单元测验
头道工序:广播电视评论的选题
5.1 选题:评论的起点
5.2 选题:确定的原则
5.3 选题:多样化来源
有备而来:广播电视评论的准备
6.1 准备:准确认识事实
6.2 准备:相关知识准备
第四周 单元测试
见机行事:广播电视评论的时机与角度
7.1 评论的时机
7.2 评论的角度选择
意在笔先:广播电视评论的立意
8.1 立意:评论的灵魂
8.2 立意:问题意识
8.3 立意:三种思维
第五周 单元测试
切中要害:广播电视评论的观点提炼
9.1 观点提炼:触及事实核心
9.2 观点提炼:契合公共精神
9.3 观点提炼:回应社会期待
第六周 单元测试
简要深刻:广播电视评论的观点表达
10.1 观点表达:简明扼要
10.2 观点表达:理性平衡
10.3 观点表达:深入浅出
第七周 单元测试
形象可感:广播电视评论的论据选择
11.1理论性论据:功能与分类
11.2 理论性论据:选择
11.3 事实性论据:功能与分类
11.4 事实性论据:选择
第八周 单元测试
互动互辩:广播电视评论的论证方式
12.1 论证的方法:立论和驳论
12.2 论证:事实与观点的交织
12.3 论证:理性与直观的杂糅
12.4 论证:多人参与和多向互动
第九周 单元测试
理性对话:广播电视评论的平台塑造
13.1 平台:对话关系的形成
13.2 平台:言论场的搭建
机敏善言:广播电视评论的主持人与评论员
14.1 主持:意见生产者和中介者
14.2 主持:职业素养
14.3 评论员:角色及遴选
第十周 单元测试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本课程无特殊先修课程要求。适合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学生作为专业课进行学习,也可供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戏剧与影视学等相关专业学生作为选修课进行学习,也欢迎对新闻评论、广播电视等感兴趣的学生、网民或从业者进行选修。

参考资料

何志武.广播电视评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曹林.时评写作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涂光晋.广播电视评论学[M].新华出版社.1998

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仲富兰.广播电视评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王振业,李舒.广播电视评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常见问题

Q : 学习内容发布时间

A :  开课后每周二公布

Q :  课程证书费用

A :  证书事宜具体由爱课程负责,大家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根据需要进行申请。

Q :  讨论题字数要求

A :  讨论题没有字数要求,但必须认真作答,且发帖和回帖数量需要达到8条及以上,发表无关内容或刷屏的不计入分数。

Q :  课程QQ群的讨论是否纳入考核?

A :  课程QQ群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讨论学习交流的平台,因此不纳入考核范围。开课后,我们将通过QQ群与大家共享相关学习资料,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QQ群。(群号:710447238

 

 

备注:各位同学在加入群的时候,需要以广播电视评论+注册时的昵称验证通过。

源课程

该SPOC课程部分内容来自以上源课程,在源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

华中科技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何志武

何志武

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