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认证学习
为你提供认证成绩和证书,以及AI高效学习服务
查看详情
大学

国家精品

认证学习

智慧课程

理学工学农学

计算机

经济管理

外语

音乐与艺术

心理学

文史哲法

医学与保健

教育教学

大学生竞赛

软件实训

AI

人工智能

升学/择业

考研

期末突击

大学生涯规划

专升本

四六级

保研及论文

求职就业

专四专八

大学应试英语

期末资料

终身学习

名师专栏

兴趣技能

hi,小mooc
期末不挂科
SPOC学校专有课程
软件测试与质量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17年11月13日 ~ 2018年01月30日
学时安排: 2-4小时没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220 人参加
立即自学
往期不提供结课证书,想参加下学期课程, 点击这里预约>>
spContent=软件缺陷伴随软件的出现而出现,若没有软件测试,那我们只能无奈地看缺陷飞了。软件测试可以发现缺陷,验证软件质量,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之一。让我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起来探讨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方法,探索借助先进的软件测试工具实现测试的高效管理与实施,尝试发掘软件质量的奥秘。
软件缺陷伴随软件的出现而出现,若没有软件测试,那我们只能无奈地看缺陷飞了。软件测试可以发现缺陷,验证软件质量,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之一。让我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起来探讨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方法,探索借助先进的软件测试工具实现测试的高效管理与实施,尝试发掘软件质量的奥秘。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新的程序设计方法和工具的使用,软件测试的难度进一步提高,测试质量更加难以度量。

软件测试课程是软件类和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是一门关于软件测试与质量的入门课程,面向软件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或对软件测试有兴趣的学员,围绕软件测试与质量的基本概念、核心方法、管理与应用、软件质量与度量等内容展开讨论。本课程内容的组织思路和脉络为:始终牢记软件测试必须保证时间、成本、质量三者间的平衡,课程按一个中心、两条主线来规划课程内容,即以需求为中心,围绕测试和质量这两条主线展开讨论,具体来说,就是要紧紧围绕用户需求展开测试,坚持高效的测试用例设计与实施的思想,坚持为了提高软件质量而展开适度的质量度量的原则。

基于上述指导方针,将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五大组成部分:

1、需求篇,通过讨论软件测试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帮助初学者建立软件测试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观点,建立软件测试只能验证软件质量,但无法提高软件质量的思想,并尝试从这些核心概念出发,展开初步的、自由的测试设计;

2、技术篇,通过深入讨论黑盒和白盒测试技术中的核心方法,向学生传递基于风险和效率的测试用例设计思想,从随意的测试转向规范的测试设计,并针对面向对象软件的特点,重点介绍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技术;

3、过程篇,通过讨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分析软件测试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单元测试的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单元测试框架来实施单元测试,并建立规范的测试流程管理的意识;

4、管理与应用篇,通过引入不同类型的行业测试工具,讨论软件测试管理及应用,分析特定类型的软件测试,同时有助于使学生体会到自动化测试不是软件测试的银弹;

5、质量篇,通过阐述软件质量模型和度量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形成缺陷预防的意识。

授课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最流行的测试方法,建立基于风险和效率来设计和实施测试的思想; 2、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常见的软件测试工具,能初步理解和实施部分的自动化测试; 3、帮助学生了解软件测试的大致流程; 4、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软件质量模型、度量指标和工具,建立缺陷预防和质量保证的意识。
成绩要求

课程成绩构成如下:

1)慕课课程学习成绩:20%

2)私慕课课程学习成绩:10%

(3)实践作业成绩:50%

(4)课堂练习:5%

5)期末考试:15%

本课程设置两档成绩:

1)合格证书:课程总成绩满足≥60分,且˂85分;

2)优秀证书:课程总成绩满足≥85分,且≤100分。


具体规则如下:

高级软件测试技术

1 课程考核体系

原始总分 =

MOOC课程成绩 20%

+  SPOC课程成绩  10%

实践作业成绩   50%

课堂练习        5%

期末考试        15%

分数转换的流程:原始分数à累积并映射到各自区间à归一化为百分制à教师调整à计入成绩单。

以实践作业成绩为例,将所有同学成绩的最高分映射为50分,如果成绩为负数,则映射为零分。假如两名同学AB的原始分是8040,则同学A的实践作业成绩映射为50分,比例R=80/50=1.6,则同学B的成绩映射为:40/1.6=25分。

对各项分数构成的说明如下。

1MOOC课程:20分。视频浏览率(5),随堂测验完成率(3),单元测验完成率(5),讨论区完成率(5),课前调查问卷完成率(2

2SPOC课程:10分。补充视频浏览率(5),自学视频并提问(即在单元作业中发布调查问卷的链接)(5)。

3)实践作业:50分,包括:测试管理工具实践,黑盒测试实践,白盒测试实践,单元测试实践,Web应用测试实践等。

4)课堂练习:5分,包括课堂在微信中提交的作业练习得分,上课时提交的作业等。

5)期末考试:15分。

 

注意:所有作业的基本要求如下:

l  按时交,正常评分;

l  迟交且在一周以内提交,零分;

l  延迟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提交,倒扣分。

 

MOOC课程的学习要求如下:

l  观看90%以上的视频;

l  完成每一个随堂测试;

l  在讨论区回帖,要求回复所有由教师发起的讨论区帖子的80%以上,同时回复所有由非教师发起的讨论区帖子的30%以上,并在讨论区主动发帖至少3篇;

l  完成每次单元测试;

l  完成最终的MOOC课程期末考试;

 

SPOC课的学习要求如下:

l  观看补充视频学习。受到平台功能限制,SPOC中与慕课课程视频内容重复的那部分内容,大家不予理会,直接在慕课课程学习中观看。要求在SPOC中学习的主要是一些补充视频的观看学习。

l  自学指定视频并提问。

l  按照教学要求,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和提交SPOC中指定的作业,如互评作业等。

显示全部
课程大纲

课程共52个学时。

第一部分  需求篇(4学时)

1 软件测试与质量概述(4学时)

1.1 概述(1学时)

1.1.1 为什么需要软件测试

1.1.2 从打蚊子看软件测试

1.2 软件测试的定义(1学时)

1.2.1 从软件测试看测试目的

1.2.2 从软件测试看测试内容、手段和过程

1.3 软件缺陷的定义(0.5学时)

1.4 测试用例的定义(0.5学时)

1.5 软件测试分类(0.5学时)

1.6 解读软件测试与软件质量(0.5学时)

1.6.1 软件质量的定义

1.6.2 软件测试和软件质量

 

第二部分  技术篇(24学时)

2 黑盒测试技术(10学时)

2.1 黑盒测试技术概述

2.2 边界值测试(2学时)

2.2.1 从输入看边界值测试

2.2.2 边界值测试——输出也有边界吗?

2.3 等价类测试(2学时)

2.3.1 从小游戏看等价类测试(上)

2.3.2 从小游戏看等价类测试(下)

2.3.3 等价类测试的陷阱

2.3.4 等价类测试——输出也有等价类吗?

2.4 基于场景的测试(2学时)

2.5 基于决策表的测试(2学时)

2.6 正交测试(2学时)

 

3 白盒测试技术(10学时)

3.1 白盒测试技术概述

3.2 控制流分析技术

3.3 对判定的测试(2学时)

3.4 路径测试(4学时)

3.4.1 路径测试基本思想

3.4.2 相关术语和概念

3.4.3 测试用例设计

3.4.4 路径可达问题

3.4.5 场景爆炸问题

3.5 代码检查(1学时)

3.6 静态结构分析(1学时)

3.7 数据流分析(2学时)

 

4 面向对象测试技术(4学时)

4.1 面向对象测试技术概述

4.2 基于JUnit的单元测试用例设计(2学时)

4.3 特殊类的测试(2学时)

 

第三部分   过程篇(4学时)

5 单元测试(3学时)

5.1 单元测试概述

5.2 驱动和桩的设计

5.3 Mock测试

5.4 测试计划

 

6 集成测试(1学时)

6.1 集成测试概述

6.2 集成测试策略

 

第四部分   管理与应用篇(14学时)

7 测试管理与应用(10学时)

7.1 测试管理(4学时)

7.1.1 测试用例的管理

7.1.2 缺陷管理(上)

7.1.3 缺陷管理(下)

7.1.4 TC的使用(上)

7.1.5 TC的使用(下)

7.2 功能测试及其工具(2学时)

7.2.1 功能测试概述

7.2.2 AR的使用

7.3 性能测试及其工具(2学时)

7.3.1 性能测试概述

7.3.2 PR功能简介及脚本加强

7.3.3 PR场景设置

7.3.4 性能测试分析

7.4 静态检查工具(2学时)

7.4.1 单元测试概述

7.4.2 CA简介

7.4.3 CA功能加强

 

8 Web测试(4学时)

8.1 Web测试概述(4学时)

8.2 Web前端分析(2学时)

8.3 可用性测试(1学时)

8.4 安全性测试(1学时)

 

第五部分   质量篇(6学时)

9 软件质量(6学时)

9.1 软件质量模型(2学时)

9.1.1 软件质量模型(上)

9.1.2 软件质量模型(中)

9.1.3 软件质量模型(下)

9.2 软件质量度量(2学时)

9.2.1 软件质量度量——产品质量(上)

9.2.2 软件质量度量——产品质量(下)

9.2.3 软件质量度量——过程中质量

9.2.4 软件质量度量——维护中质量

9.3 软件质量度量工具(2学时)

9.3.1 软件质量度量工具(上)

9.3.1 软件质量度量工具(下)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1、了解软件工程;

2、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例如CC++Java


参考资料

1、武剑洁. 软件测试实用教程——方法与实践(第2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2、(美)Glenford J. Myers等著, 张晓明, 黄琳 . 软件测试的艺术(原书第3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3、(美)Ron Pattons, 周予滨, 姚静 . 软件测试.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4、(美)Paul C. Jorgensen, 韩柯, 杜旭涛 . 软件测试.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常见问题

SPOC学习过程中,大家经常会碰到如下问题,特此说明。

1)为什么我上传了附件,却最终发现自己没有成功提交作业?

在提交作业时,上传附件后,请务必记得点击【提交答案】,才能成功提交作业。如图1所示。

1 如何提交作业

2)我错过了作业提交的截止时间,还能补交吗?

教师布置作业时,将设定作业提交的截止时间,一旦达到该时刻,系统将自动关闭作业提交通道。因此,请大家务必提前规划好自己的时间,不要等到截止时间前几分钟再来提交作业,这时多半是来不及了。因为网络会非常拥塞,可能同学们都在忙着上传作业。请错峰提交作业。

3)我不记得有哪些作业,这些作业的截止时间都是什么时候,怎么办?

进入课程后,点击左侧课程栏中的【测验与作业】,即可在右侧看到每周布置的所有作业,如图2所示。点击作业标题,即可看到该作业的提交、截止时间,以及评分方式等信息,如图3所示。


2作业列表查看

3 作业提交、截止时间及评分方式

3)互评作业与教师评分作业有何不同?

教师评分作业一旦提交就不用管了,教师评分后公布成绩,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分数了。而互评作业除了需要在截止日期之前及时提交作业,还需要在互评时间开始之后,及时查看其它同学的作业,并认真评分。记得,请务必评阅至少5份其他同学的作业,否则互评分数将只能是该作业所评分数的一半甚至更低。

显示全部
源课程

该SPOC课程部分内容来自以上源课程,在源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

华中科技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武剑洁

武剑洁

副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