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太极》是一门系统研究以太极拳为主要载体的太极文化内涵及其发展演变理论的公选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内涵与引人深思的中华哲学精髓,对于中华太极文化主体内容、文化特色、经典代表、历史传承、当代发展、国际传播与人生启迪等有直观认知与初步感受,能够运用辩证、发展观点对于传统太极文化继承、创新问题进行正确分析,进而尝试把传统太极文化核心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发挥积极作用,为促进太极拳发展、扩大太极文化综合影响提供助力。
注:本课程部分视频来自网络,仅供教学参考使用,在此向相关各方一并致谢。
(1)通过《博雅太极》课程的系统教学,旨在让国内外太极拳习练者、太极文化爱好者感受愉悦身心的太极视听盛宴,体验、领略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2)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力求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和逻辑,让太极、阴阳、无极等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特征对学生产生涵化作用。
本课程考试主要分为三部分:平时(视频任务、签到)占30%;期中或过程(作业、讨论、测验)占30%;期末考试占40%。
1.平时考核
包括学生观看视频、完成签到、按时完成教学计划等。
2.期中(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阶段性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包括参与网上自主学习和网上讨论,网上作业与测试,同伴互评等各项教学活动的完成及进展情况。
3.期末考试
课程终结考试形式为机试。由授课教师命题,考试时间为60分钟。
课 程 教 学 计 划
2017— 2018学年 第二学期
名称 博雅太极 教师 申国卿 教师 教材 陈式太极拳文化探骊
上课周次 及时间 | 课堂教学(包括讲课、习题课、课堂讨论、测验等) | 其它(实习、课程设计、课外作业等) | 备注 | ||
学时 | 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章、节和题目名称) | 学时 | 内容 |
| |
第1 周 | 2 | 第一章:绪论-博大精深的中华太极文化 | 0.5学时/节 | 1.1 课程的目的与性质 1.2 太极拳历史原点与文化基石 1.3 “太极”释意与“太极”词源 1.4 影响深远的“太极”文化 |
|
第2 周
| 2 | 第二章 太极拳技术特点与武学体系 | 0.5学时/节 | 2.1太极拳总体技术特点 2.2太极拳六大技术流派 2.3 太极拳修炼境界与技术要求 2.4太极拳流派分支与拳架特点 |
|
第3周
| 2 | 第三章 太极拳历史源流 | 0.5学时/节 | 3.1 辩证认识太极拳 3.2 太极拳历史起源的主流观点 3.3 太极拳流派地域特色概述 3.4 太极拳地域文化特色 |
|
第4周
| 2 | 第四章 太极拳功夫境界 | 0.5学时/节 | 4.1《人间词话》武术的三种境界 4.2传统武术功夫境界的相关描述 4. 3太极拳功夫境界的武术视角 4.4哲学视野下的太极拳境界 |
|
第5周
| 2 | 第五章 太极拳对外传播 | 0.5学时/节 | 5.1 太极拳对外传播概况 5.2 太极拳对外传播要素 5.3 太极拳对外传播特征 5.4 太极拳对外传播现状评述 |
|
第 6周
| 2 | 第六章 经济学视野下的太极拳发展 | 0.5学时/节 | 6.1 太极禅”与“易太极” 6.2 中国.河南.焦作.陈家沟元素 6.3 太极商业化的政策与落实情况 6.4 焦作太极拳文化与产业品牌 |
|
第 7周
| 2 | 第七章 健身养生论太极 | 0.5学时/节 | 7.1 太极与健康 7.2 太极修身篇 7.3 太极养性篇 7.4 太极入静篇 |
|
第8周
| 2 | 第八章 当代太极拳发展特点 | 0.5学时/节 | 8.1传统武术的“乡间把式房”生存状态 8.2太极拳谱写的中国武术当代风流 8.3两次太极拳高潮带来的武术发展深思 8.4当代陈式太极拳名家风采撷要 |
|
制定日期: 2 0 18 年 2 月 3 日
教材与参考书目:
(一)教材:
陈式太极拳文化探骊 申国卿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I S B N:9787216070263。
(二)建议教学参考书
1.《陈氏太极拳志·增订版》,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
2.《中国武术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