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是一门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师范专业学生必修课程。本课程始自2008年,历经了校级精品课程(2009年)、省级精品课程(湘教通〔2010〕31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育部教师厅函〔2013〕2号)至省级在线课程(湘教通〔2019〕266号),有十三年建设历史。
课程教学立足立德树人,从“树理念、育品质、夯基础、强能力”四方面着手,培养师范生形成终身学习、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为今后成为“四有”好老师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本课程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新构建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教育内容
(1)树信念,注重师范生师德师风的建设。以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为主线,充分挖掘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中所含的思政因素,实现心理健康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促进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育人新模式。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遵守心理辅导的伦理规范。坚定学生扎根基础教育的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形成正确的教师观、教学观与儿童观。
(2)育品质,注重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十九大会议中,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自身需要加强心理健康建设。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如何培养,也侧重师范生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从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关系方面来加强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如在原教材的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先修订为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从学习心理品质的、情绪心理、人际关系心理、自我意识等方面进行,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加强师范生自身心理品质的培养,既培育一批“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心态的未来教师群体,也为将来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夯基础、强能力,注重师范生心理学科学素养的形成。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旨在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在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专业目标中,夯基础、强能力,注重心理学科学素养养成方面,培养师范生形成终身学习、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立足于国情、民情,一方面引领学生系统掌握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学科基础知识,具备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专业素养,提升在教学育人、班级指导、沟通合作等方面具备相应的小学生心理辅导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学思结合、学研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发现与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践能力。结合湖南省的实情,从目前已进行的一线教师座谈和调研来看,农村的留守儿童和城市的流动儿童数量很多,需要针对该群体的心理辅导,现有的农村学校还无法达到专职的心理健康老师,只能是由主科老师兼任,学科渗透和班主任工作中进行心理辅导是主要途径,这方面几乎没有涉及。此外,小学生心理辅导还需要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协作,尤其是应加强家庭对儿童心理辅导的功能,而这方面内容匮乏,亟待加强。
二、强化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教育实践环节
实训实验项目如下:
1.阳性强化技术、代币强化技术的操作。
2.晤谈技术:掌握参与性谈话与影响性谈话、非言语技术在模拟咨询中的的具体实施,讨论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掌握心理咨询辅导的一般程序与操作要点。
3.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与辅导:尝试强化、惩罚、消退等基本策略以及塑造、代币法、理性情绪咨询等多种咨询方法的运用以及各项心理辅导基本技术在实际中的综合运用。
4.小学生班级心理活动课程设计:心理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在设计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体验性。
5.小学生心理剧的创编:能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发现当今小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能清晰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结合“互联网+”新视角,采用MOOC等技术,实践取向,注重参与式与体验式,通过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内容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育德。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课堂教学采用讲授法、案例讨论法、现场指导法等教学方法,课后实践采用问题驱动式、参与体验式、现场观摩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课堂教学采用翻转课堂和研究性学习模式,实践教学以小学生心理辅导主题活动为中心,采用“网络研修-实践操作-课堂研讨-作品发布”的 “实践四阶段”模式。
课程专业目标:
1.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熟悉小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流程,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方法并能有序开展班级心理活动工作;能在了解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特点的基础上,学会针对特殊而典型的学生开展个别教育工作,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2.尊重热爱学生,以人为本,形成无条件接纳、积极关注、尊重儿童的正确的心理辅导观,能认识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将心育与德育有机结合,促进班级指导的有效性。
3. 能初步具有一定的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专业视角,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认识农村小学生心理的特殊性,在学科教学中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 能认识心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重视社区、学校、家长协作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家庭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课程育人目标:
1.树信念,注重师范生师德师风的建设。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遵守心理辅导的伦理规范。坚定学生扎根基础教育的理想信念,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形成正确的教师观、教学观与儿童观。
2.育品质,注重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3.夯基础、强能力,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实情,学用结合、学研结合、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师范生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小学教师。
第一讲 小学生心理辅导绪论
1.1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1.2 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的重要性
1.3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重点
1.4 当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
1.5 什么是心理辅导
1.6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特殊性
单元测验:第一讲 小学生心理辅导绪论
第二讲 小学生心理辅导基本理论
2.1 精神分析咨询理论
2.2 行为主义咨询理论
2.3 理性情绪咨询理论
单元测验:第二讲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
第三讲 小学生心理辅导基本技术
3.1 良好心理关系的建立
3.2 晤谈技术
3.3 心理测验技术
单元作业:晤谈技术实训
第四讲 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4.1 小学生良好学习心理品质的培养
4.2 小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心理的培养
4.3 小学生良好情绪心理的培养
4.4 小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单元测验:第四讲 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五讲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处理
5.1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概述
5.2 小学生品行问题的甄别与干预
5.3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甄别与干预
第六讲 小学生心理障碍的甄别与干预
6.1 小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甄别与干预
6.2 小学生品行障碍的甄别与干预
6.3 小学生情感障碍的甄别与干预
6.4 小学生学习障碍的甄别与干预
6.5 小学生精神发育迟滞的甄别与干预
6.6 自闭症的甄别
第七讲 小学生游戏心理辅导
7.1 小学生游戏心理辅导概述
7.2 小学生游戏心理辅导的准备
7.3 小学生游戏心理辅导的实施
单元测验:第七讲 游戏心理辅导测试
第八讲 小学生心理剧辅导
8.1 小学生心理剧辅导的基本要素
8.2 小学生心理剧辅导的基本概念
8.3 小学生心理剧辅导的替身技术
8.4 校园心理剧案例
单元测验:第八讲 小学生心理剧辅导
第九讲 小学生绘画心理辅导
9.1 小学生绘画心理辅导概述
9.2 小学生绘画心理辅导的实施
第十讲 小学生心理活动课设计与实施
10.1 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目标制定
10.2 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情境创设
10.3 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体验
10.4 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实施
单元作业: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
第十一讲 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11.1 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创建
11.2 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
11.3 小学家庭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单元测验:第十一讲 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教育学基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或《小学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少先队与班级管理》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1]Kathryn Geldard & David Geldard. 儿童心理辅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港)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商务印书馆,1986.
[3](澳)热尔达等.黄秀梅译.儿童心理辅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5]徐兴光.儿童游戏疗法心理案例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2
[6][美]苏珊﹒丹尼森,柯尼﹒莱特.儿童游戏治疗活动设计.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7]Marcia Karp,Paul Holmes,Kate Bradshaw,陈镜如译.心理剧入门手册.心理出版社,2006
[8] (英)威尔金斯,柳岚心译.心理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9 吉沅洪.树木人格投射测试.重庆出版社,2011
[10]赵立平.心理活动课设计教案集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11]吴发科.心理健康教案集锦.广东省语言音像出版社,2008
[12]林崇德、辛涛、邹泓著.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3]申荷永、高岚著.心理教育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14]齐翠红. 心理健康教育(第2 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15]王真.小学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主题方案.蓝天出版社,2013
[16]林崇德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7]郭黎岩编著.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18]边玉芳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20]曹雪梅编著.小学生心理活动课设计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2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教高〔2020〕3号,2020年5月。
[22] 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教基一〔2012〕15号,2012年12月。
[23] 中共教育部党组.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 教党〔2020〕11号,2020年1月。
[24]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
[25]BlatnerA.ThePresentMomentinPsychotherapyandEverydayLifeBookReview[J].Australian&NewZealandJournalofFamilyTherapy,2008,29(March).
[26]BlatnerA.Psychodrama:Thestateoftheart[J].ArtsinPsychotherapy,1997,24(1):23-30.
[27]龚鉥,许家璋,黄创华.易术:传统中医心理剧与创造性艺术之整合[J].2007.
[28] Marcia Karp,Paul Holmes,Kate Bradshaw,陈镜如译.心理剧入门手册.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年.
[29]钟亮红.中医基础理论在易术心理剧实务工作中的应用[J] .心理医生,2017,23(34).311-314.
[30]李玉荣.替身技术在校园心理剧中的应用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 2019 (9).
[31]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32](英)威尔金斯,柳岚心译.心理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10月.
[33]邓旭阳等.心理剧与情景剧理论与实践.北京:化学出版社,2009年.
[34] Peter Kellermann, M.K.Hudgins,心理剧与创伤——伤痛的行动演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35]孙竹青.心理剧治疗因素研究.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7月.
我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学练结合:结合单元测验与单元练习,勤学苦练,掌握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思结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思维碰撞。
学用结合: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学研结合::通过学习共同体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根据主题内容深入学习,拓展延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