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是一门医学临床课程,课程在突出中医眼科特色,弘扬中医眼科优势基础上,融入现代眼科诊疗技术和眼科新进展,使课程内容与眼科临床更加贴近,为医学生踏入临床实际工作打下基础。课程适用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康复、临床医学、护理等医学相关专业学生选修学习。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视觉器官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人从外界获得信息的85%来自视觉,视觉的敏锐与否与人的生活质量和劳作能力密切相关。《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是在中医眼科学和西医眼科学理论体系指导下,研究视觉器官的生理病理,眼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以及诊断、治疗、预防护理的临床学科,是医学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任务是防治眼病,维护人体视觉器官的健康。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本课程在国家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全民“眼健康”,围绕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确立知识技能目标(中医、西医眼科系统理论和基本知识,眼科常见病诊治基本技能,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和个性化)、情感态度目标(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医者仁心和高尚医德的养成)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坚持“中西医并重”,教学内容上立足教材,紧扣大纲,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突出中医眼科的特色优势和辨证思维,融入现代眼科诊疗技术和新进展。

 

本课程分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中西医眼科发简史、眼的解剖生理与胚胎发育、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眼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眼科检查与诊断、眼科疾病治疗概要;各论分别介绍眼脸病、泪器病、眼表疾病、结膜病、巩膜病、角膜病、晶状体病、青光眼、葡萄膜病、玻璃体病、视网膜病、视神经及视路疾病、眼外肌病与弱视、眼眶病、屈光不正、眼外伤等。

 

课程建设力争在三个方面突出特色,一是转变教学理念:遵循新医科育人模式,突出临床实践,着重能力提高,促进学生从医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变。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深入解决教与学问题,引领教学改革发展。三是融入思政教育: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如通过中医眼科发展史、金针拨障术的发明和使用、著名眼科专家张晓楼教授事迹、角膜捐献者的博爱仁心等,启发学生兴趣、培养高尚医德及人文情怀,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授课目标

      系统掌握眼科的解剖生理、眼科常用检查方法和诊断治疗技术、中医眼科理论和辨证论治特点。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及眼科急症的诊断和治疗,掌握中医眼科特色和优势治疗方法。了解现代眼科诊疗新进展。‍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中医、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解剖》《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

参考资料

参考书:

1.段俊国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本科“十四五”规划教材

2.彭清华 《中医眼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本科“十四五”规划教材

3.赵堪兴 《眼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九版

4.张望之吕海江整理 《眼科探骊》 河南科技出版社 第二版

微信公众号:

高视在线、惟视眼科、眼界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