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女性特有的生理病理、诊断规律,以及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中医妇科学与妇产科学是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形成的两门临床医学学科,各自有其学科的特点和不同之处,但由于研究对象相同,研究内容都是女性特殊生理、病理及其疾病的防治,两门学科之间必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且存在密切联系。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就是通过对这两门学科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以提高防治疾病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主要研究女性生殖器官及骨盆的解剖,卵巢功能及周期性的变化与调节,月经、带下、妊娠、分娩、产褥、哺乳的生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生殖系统炎症、肿瘤、生殖器官畸形、损伤,以及不孕症、计划生育、妇女保健等。
本教材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运用中医学和西医学两种理论与方法,并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从而认识女性解剖、生理、病理及女性特殊时期心理特点,研究妇女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诊治规律、预防方法,以及计划生育、优生保健等问题。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妇产科临床治疗、计划生育工作及基层社区卫生工作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帮助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及从业人员掌握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妇产科常见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规律;提高诊治妇科常见疾病的能力,也为后续临床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01绪论
1.1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
1.2、1.3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1.4妇产科学发展概要
第一章 绪论
02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2.1外生殖器
2.2内生殖器
2.3子宫的解剖及生理特点
2.4子宫韧带
2.5骨盆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03女性特殊生理
3.1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3.2.卵巢功能1
3.2.卵巢功能2
3.2.卵巢功能3
3.2.卵巢功能4
3.3.妊娠生理
3.4妊娠诊断
3.5产前保健
3.6正常产褥与哺乳
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三章 妊娠生理
第三章 正常分娩
04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4.1妇产科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四章 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05诊断概要
5.1诊断概要
5.2遗传咨询、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
5.3妇产科疾病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5.4妇产科常见症状鉴别诊断要点
第五章 诊断概要
06治法概要
6.1治法概要
第六章 治法概要
07月经病
7.3闭经
7.4多囊卵巢综合征
7.5痛经
7.6子宫内膜异位症
7.7子宫腺肌病
7.9绝经综合征
第七章 异常子宫出血
第七章 闭经
第七章 多囊卵巢综合征
7.1月经病总论
7.2异常子宫出血
第七章 痛经
第七章 子宫内膜异位与子宫腺肌症
第七章 绝经综合征
08带下病
8.1带下病
8.2前庭大腺炎症
8.3阴道炎症
8.4子宫颈炎症
第八章 带下病、阴道炎症
第八章 宫颈炎症
第八章 盆腔炎性疾病与PID后遗症
09宫颈CIN、盆腔炎性疾病
9.1宫颈CIN
9.2盆腔炎性疾病
9.3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10妊娠病
10.1 妊娠病总论
10.2自然流产
10.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10.4妊娠剧吐
10.5异位妊娠
10.6输卵管妊娠鉴别诊断、治疗
10.7胎盘早剥
10.8前置胎盘
10.9妊娠期糖尿病
第十章 自然流产
第十章 异位妊娠
第十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第十章 妊娠剧吐
第十章 前置胎盘
第十章 胎盘早剥
11产时病
11.1 产力异常
11.2产力异常
11.3产道异常
11.4胎位异常
11.5胎儿异常
11.6胎膜早破
11.7产后出血
第11章 胎膜早破
第11章 产后出血
12产后病
12.1晚期产后出血
12.2羊水栓塞
第12章 产褥感染
第12章 产后缺乳
13女性生殖器官肿瘤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13.1子宫颈癌
13.2子宫肌瘤
13.3子宫内膜癌
第13章 子宫肌瘤
15计划生育
15.1计划生育
第15章 计划生育
14不孕症
14.1不孕症
第14章 不孕症
学习本课程需要具备较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需先修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西医诊断学等。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主编:杜慧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