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作为联结中医和中药的纽带与桥梁,在中药制剂生产、研究开发和中医医疗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医、中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药药剂学的理论和技术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尤其是近些年来,中药药剂学在继承传统剂型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吸取现代药剂学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借鉴创新,形成了一门既具有中医药特色,又反映当代中药制剂水平的科学。该课程不但具有传统和现代剂型理论的统一性,而且具有与生产和临床紧密联系的实践性,以及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河南中医药大学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较早设立中药药剂学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该课程已得到长足发展并日臻完善。本课程理论教学主要包括总论、中药剂型、设计与评价三部分。总论介绍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制药卫生、中药调剂、中药剂型制备的基本操作、中药制剂新技术等;中药剂型主要介绍各类中药剂型的理论知识、制备工艺与质量评价;设计与评价主要介绍中药制剂的稳定性、生物有效性等内容。体现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等相结合的特点。
1.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含义、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
2.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
3.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
4.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第一章 概述
1.1中药药剂学的性质、任务、常用术语
1.2 中药剂型
1.3中药药剂学发展
1.4 药品标准
第一章 概述单元检测
第二章 制药卫生
2.1制药卫生概述
2.2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
2.3灭菌方法1
2.4灭菌方法2
2.5防腐
第二章 制药卫生单元测验
第三章 中药调剂
3.1中药调剂
第三章 中药调剂单元检测
第四章 粉碎、筛析与混合
4.1粉体学基本知识1.
4.1粉体学基本知识2
4.3粉碎.
4.4 筛析混合
4.5制粒
第四章 单元测验
第五章 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
5.1浸提1
5.2浸提2
5.3精制
5.4浓缩
5.5干燥
第五章 单元检测
第六章 浸出制剂
6.1浸出制剂的概述
6.2合剂
6.3 煎膏剂
6.4糖浆剂
6.5 酒剂与酊剂
6.6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第六章 浸出制剂单元检测
第七章 液体制剂
7.1 液体制剂概述
7.2 表面活性剂的概述与组成
7.3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与用途
7.4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7.5 溶液型液体制剂与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
7.6 乳剂的概述与形成理论.
7.7 乳剂类型的确定与乳化剂的种类
7.8乳化剂的选择与乳剂的稳定性.
7.9 乳剂的制备与质量检查.
7.10 混悬剂的概述与稳定性
7.11 混悬剂的稳定剂、制备与质量检查
第七章 单元测验
第八章 注射剂
8.8 注射剂的配制、灌封、灭菌、检漏与质检
8.9 输液剂
8.10 眼用液体制剂
8.1 注射剂概述1
8.2 注射剂概述2
8.3 注射剂的热原
8.4 注射用水
8.5 注射剂的非水溶剂和附加剂
8.6 注射剂原料的准备
8.7 注射剂的容器与处理
第八章 注射剂 单元测试
第九章 散剂
9.1 散剂的概述
9.2 一般散剂的制备
9.3 特殊散剂的制备及质检
第九章 散剂单元测试
第十章 颗粒剂
10.1 颗粒剂概述
10.2 颗粒剂的制备
10.3 颗粒剂的质量检查
第十章 单元测验
第十一章 胶囊剂
11.1 胶囊剂概述
11.2 硬胶囊剂的制备
11.3 软胶囊剂的制备
第十一章 胶囊剂单元测试
第十二章 片剂
12.1 片剂概述
12.2 片剂概述
12.3 片剂的辅料
12.4 片剂的辅料
12.5 片剂的辅料
12.6 片剂的制备
12.7 片剂的制备
12.8 片剂的制备
12.9 片剂的包衣
12.10 片剂的包衣
12.11 片剂的质量检查
12.12 片剂实例
第十二章 片剂单元测验
第十三章 丸剂
13.1 概述
13.2 水丸
13.3 蜜丸
13.4 滴丸
第十三章 丸剂单元检测
第十四章 栓剂
14.1 栓剂的概述
14.2 栓剂的基质与附加剂
14.3 栓剂的制备
第十四章 栓剂单元检测
第十五章 外用膏剂
15.1 外用膏剂概述1
15.2 外用膏剂概述2
15.3 软膏剂、乳膏剂的基质
15.4 软膏剂、乳膏剂的制备
15.5 黑膏剂
15.6 橡胶贴膏剂
15.7 凝胶贴膏剂
15.8 眼膏剂与凝胶剂
15.9 透皮贴剂
15.10 涂膜剂与搽剂
第十五章 外用膏剂单元测验
第十六章 气体动力型制剂
16.1 气雾剂
16.2 喷雾剂和粉雾剂
第十六章 气体动力型制剂 测验题
第十七章 缓控释制剂与靶向制剂
17.1 缓控释制剂概述
17.2 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制
17.3 缓控释制剂的制备
17.4 缓控释制剂的评价
17.5 靶向制剂
第十七章 缓控释制剂与靶向制剂单元测验
第十八章 其他剂型
18.1 膜剂
18.2 胶剂与丹药
第十八章 其他剂型
第十九章 中药制剂新技术
19.1包合技术1
19.2包合技术2
19.3 固体分散技术1
19.4固体分散技术2
19.5 微囊与微球制备技术1
19.6 微囊与微球制备技术2
19.7 脂质体制备技术1
19.8脂质体制备技术2
第十九章 单元测验
第二十章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20.1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20.2 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处方因素及稳定化方法1
20.3 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处方因素及稳定化方法2
20.4 中药制剂稳定性考察方法及中药固体制剂稳定性
第二十章 中药制剂稳定性 测验题
第二十一章 中药制剂的生物有效性
21.1 中药剂型生物有效性概述
21.2 药物的体内过程
21.3 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的评价
第二十一章 中药制剂的生物有效性测试题
《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中药化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等课程。
1.推荐教材:
李范珠主编《中药药剂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6年8月 2.2.2.
2.参考资料:
(1) 杨明主编 《中药药剂学》(第10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6年7月
(2)张兆旺主编 《中药药剂学》(第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09年1月
(3)方亮主编 《药剂学》(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4月
(4)《中国药典》2015年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课程与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中药化学等课程衔接较为紧密,受开课学期影响,个别课程同学期进行,需要学生紧密联系相关课程,同步学习。
2.知识点联系:该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较多且知识点之间联系较多,需要同学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多加实践,以便掌握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