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指导温病的临床诊治有很强的实用性。目前,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更彰显出学习温病学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同时,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各科发热性病证和某些内科病证的诊治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掌握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辨治理论体系和常见温病的诊治技能,培养治疗温病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辩能力;了解明清时代主要温病医家的学术思想及近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
一、掌握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治疗理论体系;
二、掌握温病学三焦辨证治疗理论体系;
三、掌握常见温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常见证型及治法用药。包括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温、伏暑、大头瘟、烂喉痧、湿热疫、暑热疫、温热疫;
四、熟悉温病学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引起温病的外因、温病的发病类型;
五、熟悉温病中具有特点的诊断手段,如辨发热、辨汗出、辨神志、辨舌、验齿、辨癍疹、白㾦等;
七、了解现代温病学的研究进展、温病的预防。
八、本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中医温病防治的临床高级专门人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温病学的萌芽
第二节 温病学的成长
第三节 温病学的形成
绪论单元测试
第二章 温病概念
第一节 温病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第三节 温病的相关概念
温病概念单元测试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第一节 风热病邪及致病特点
第二节 暑热病邪及致病特点
第三节 湿热病邪及致病特点
第四节 燥热病邪及致病特点
第五节 温热病邪及致病特点
第六节 疫疠病邪及致病特点
第七节 时毒病邪及致病特点
第八节 温病的发病
温病病因与发病单元测验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的源流
第二节 卫分证
每三节 气分证
第四节 营分证
第五节 血分证
第六节 三焦辨证的源流
第七节 上焦证侯
第八节 中焦证侯
第九节 下焦证侯
卫气营血辨证单元测试
三焦辨证单元测试
第五章 温病的诊法
第一节 发热
第二节 发热类型
第三节 汗出异常
第四节 神志异常
第五节 辨舌苔
第六节 白苔主病
第七节 黄苔灰苔和黑苔主病
第八节 辨舌质
第九节 斑疹的形态与成因
第十节 斑疹的诊察要点
第十一节 斑疹的治则
第十二节 辨白㾦
温病的诊法(二)
温病的诊法(一)
第六章 风温
第一节 风温的历史沿革与概念
第二节 风温病因病机
第三节 风温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 风温辨证分析与治则
第五节 风温邪袭肺卫证治
第六节 风温肺胃热盛证治
第七节 风温邪热壅肺与痰热结胸证治
第八节 风温热结肠腑证治
第九节 风温肠热下利证治
第十节 风温肺热腑实证治
第十一节 风温肺热发疹证治
第十二节 风温邪入心包证治
第十三节 风温热入心包兼证证治
第十四节 风温后期证治
风温单元测验
第七章 春温
第一节 春温的概念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春温的病因病机
第三节 春温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 春温的治则治法
第五节 春温热郁少阳胆腑与热入胸膈证治
第六节 春温热结肠腑证治
第七节 春温热灼营阴和气营两燔证治
第八节 春温气血两燔证治
第九节 春温热入血分证治
第十节 春温阴虚火炽与肾阴耗损证治
第十一节 春温虚风内动与邪留阴分证治
春温单元测试
第八章 暑温
第一节 暑温的概念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暑温的病因病机
第三节 暑温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 暑温的治则治法
第五节 暑入阳明气分证治
第六节 暑温兼湿证治
第七节 暑入营分证治
第八节 暑入血分证治
第九节 暑温后期证治
暑温单元测验
第九章 秋燥
第五节 秋燥燥热伤肺与肺燥肠热络伤咳血证治
第六节 秋燥肺燥肠闭腑实阴伤与肺胃阴伤证治
第一节 秋燥概念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秋燥病因病机与诊断
第三节 秋燥治则治法
第四节 秋燥邪犯肺卫与燥干清窍证治
秋燥单元测验
第十章 湿温
第一节 湿温概念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湿温病因与发病
第三节 湿温的病机
第四节 湿温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 湿温辨证规律
第六节 湿温的治则治法
第七节 湿温的治疗禁忌
第八节 湿温初起湿遏卫气证治
第九节 湿温湿阻膜原证治
第十节 湿温湿困中焦证治
第十一节 湿温湿浊蒙上泌别失职证治
第十二节 湿温湿阻肠道传导失司证治
第十三节 湿温湿热并重困阻中焦证治
第十四节 湿温湿热蕴毒证治
第十五节 湿温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治
第十六节 湿温病热重于湿和化燥入血证治
第十七节 湿温后期余邪未净证治
湿温单元测试
第十一章 伏暑
第一节 伏暑概念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伏暑的病因病机
第三节 伏暑辨证论治
第四节 伏暑卫气同病与卫营同病
第五节 伏暑气分证治
第六节 伏暑营血分证治
伏暑单元测验
第十二章 大头瘟
第一节 大头瘟概论与病因病机
第二节 大头瘟诊断与治则
第三节 大头瘟风热毒邪犯卫和毒壅肺胃证治
第四节 大头瘟邪壅肠腑和肺胃阴伤证治
大头瘟单元测验
第十三章 烂喉痧
第一节 烂喉痧概念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烂喉痧病因病机
第三节 烂喉痧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 烂喉痧治则治法
第五节 烂喉痧邪犯卫气证治
第六节 烂喉痧毒燔气营血与余毒伤阴证治
烂喉痧单元测验
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各家学说、内科学、传染病学等课程的基本内容
孟澍江.《温病学》.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
叶桂.《温热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9月
薛雪.《湿热病篇》. 2010年9月
吴鞠通.《温病条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吴又可.《温疫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
温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5月第3版
温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5月第3版
温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6月第3版
Q:温病学发展阶段刘完素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什么?
A:创新论:六气皆从火化,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
B:立新法:以寒凉清热为主治疗热病同;
C:订新方: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