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立身之本,学习中国传统经典不是为了了解知识,而是为了明白我们从哪里来,身处何方,游向何处。正因为阅读经典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人生修为,因此通过别人的解读去修,显然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对经典一字一句的深入且经由自我反思的研读,才能起到涵化本性的作用。《道德经》是道家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人自由精神、哲学精神、艺术精神的代表,《道德经导读》结合讲授者二十余年的阅读体认,通过逐字逐句的细致讲授,意图引导大家将《道德经》全书的主旨复认出来,深刻体认道德、自然、无为、柔弱、信言等概念的具象内涵,能够在大脑中形成一形象化的认知。本课程由《道德经》概述、《道德经》文本解读、《道德经》文化影响、三教论争、三教文化遗迹探访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前两个部分是必修部分,后三个部分是选读部分。概述主要说明阅读《道德经》的一些准备知识,内容包括对阅读者阅读意识的提点,阅读文本的流变与选择,道家概念的说明,《道德经》版本与作者事实的辩证,阅读方法的归纳以及《道德经》大旨的简单明示;《道德经》文本解读是按照今本八十一章的分章,每章作为一个节点,逐字逐句解读其涵义,并略作不同理解的辨析,在解读每一章的整体义蕴时,注意与其他章节的意义关联,形成一个基于《道德经》全书的整体解读;《道德经》文化影响,由蒙绍荣老师讲解,主要结合其对道家文化的实际修行经验,讲授道家文化对中国政治、建筑、绘画、体育、茶道等诸方面的实际影响,讲授过程中,蒙绍荣老师具本演示了其太极拳、古琴、茶道等艺术修为;三教论争以六位老师分别代表儒释道的基本立场,客观复述历史上儒释道三家的辩护立场,以及对其他学派的理论批评,期望将中国文化中的文化包容、理性辩论、文化融合精神展示出来;三教文化遗迹探访则是由六位老师对儒释道的圣地(尼山、五台山、终南山)实地探访,并在现场进行一些文化观点的辨论,以增加大家对三教合一的融合型中国文化有一些具体而感性的认识,此部分是以记录片的形式展示出来的。本课程中所讲授的所有观点与文本,皆有依据,有理路,真实可信,修读课程者能够不为邪见所侵,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学基础;其二,修习此课程者可以深入地将《道德经》全书读完,并在讲授者生命体验的刺激下,可能形成自己的修道体验;其三,此课程视野宏阔,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的阅读意识与细致的分析思路,有可能养成包容四海的文化宽容精神。本门课程尝试将纸质书本的精读体验与电子文本的互动体验相结合,适合现代社会随时阅读的需求,可以避免电子阅读的碎片化与概论式介绍的浮泛化,兼顾现代阅读对随时性与精读性的双重需求;此课程特别重视融入讲授者的个人阅读经验与道家文化的修为经验,此课程中有人性的生命展示,易与读者产生人生经验的共鸣;本课程在形式上有创新,在文本上也有许多原创性的解读,在内容上也有一些专为此课程而作的新知识、新信息,这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
大学本科生,社会爱好者
平时占40分,由三次单元测验(每次20道选择题)的平均分构成。
期末占60分,电子考试,从题库中随机抽出50道选择题,网上答题,每题分值2分,卷面分值100分。
总评分由平时分与期末分分别折算成40分与60分分值后相加构成。
第一讲 前言
1.2 何谓国学经典 如何阅读国学经典
1.1 何谓大学
1.3 课程结构
第二讲 《道德经》简介
2.5 老子其思 老子其言
2.6 老子其方
2.2 三个老子
2.4 今本老子
2.3 简帛老子
2.1 老子其人
前言及简介单元测验
前言及简介补测(原来已过的不必再测)
前言及简介第二次补测(原来已测试过的不必再测)
第三讲 道经文本解读之一
3.10 道经第十章
3.12 道经第十二章
3.08 道经第八章
3.17 道经第十七章
3.16 道经第十六章
3.01 道经第一章
3.14 道经第十四章
3.07 道经第七章
3.09 道经第九章
3.13 道经第十三章
3.06 道经第六章
3.05 道经第五章
3.19 道经第十九章
3.11 道经第十一章
3.15 道经第十五章
3.04 道经第四章
3.18 道经第十八章
3.02 道经第二章
3.03 道经第三章
第三讲单元测试
第四讲 道经文本解读之二
3.21 道经第二十一章
3.30 道经第三十章
3.37 道经第三十七章
3.34 道经第三十四章
3.24 道经第二十四章
3.23 道经第二十三章
3.25 道经第二十五章
3.20 道经第二十章
3.35 道经第三十五章
3.29 道经第二十九章
3.31 道经第三十一章
3.22 道经第二十二章
3.27 道经第二十七章
3.28 道经第二十八章
3.26 道经第二十六章
3.36 道经第三十六章
3.32 道经第三十二章
3.33 道经第三十三章
第四讲单元测试
第四讲 德经文本解读之一
3.48 德经第四十八章
3.39 德经第三十九章
3.40 德经第四十章
3.50 德经第五十章
3.38 德经第三十八章
3.45 德经第四十五章
3.52 德经第五十二章
3.41 德经第四十一章
3.47 德经第四十七章
3.49 德经第四十九章
3.44 德经第四十四章
3.46 德经第四十六章
3.42 德经第四十二章
3.43 德经第四十三章
3.51 德经第五十一章
第五讲 德经文本解读之二
3.57 德经第五十七章
3.62 德经第六十二章
3.55 德经第五十五章
3.54 德经第五十四章
3.66 德经第六十六章
3.56 德经第五十六章
3.61 德经第六十一章
3.64 德经第六十四章
3.63 德经第六十三章
3.67 德经第六十七章
3.53 德经第五十三章
3.60 德经第六十章
3.65 德经第六十五章
3.58 德经第五十八章
3.59 德经第五十九章
第五讲单元测试
第六讲 德经文本解读之三
3.78 德经第七十八章
3.76 德经第七十六章
3.81 德经第八十一章
3.80 德经第八十章
3.79 德经第七十九章
3.77 德经第七十七章
3.73 德经第七十三章
3.74 德经第七十四章
3.70 德经第七十章
3.72 德经第七十二章
3.68 德经第六十八章
3.71 德经第七十一章
3.69 德经第六十九章
3.75 德经第七十五章
第六讲单元测试
阅读过中国哲学史或中国思想史
孙以楷:老子注译三种
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刘笑敢:老子古今
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