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我国幅员辽阔,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推挤,地震断裂带发育,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地震造成的灾害越来越严重,给社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因此,科学地认识地震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减小地震灾害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已成为全社会减灾、救灾行动的一个共识和中心内容。
课程目标
1、了解我国历史上地震灾情和地震学发展历史及现状。
2、掌握地震成因、地震波传播、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地震参数测定、地震监测预测基本原理和等科学应对地震的方法和措施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3、具备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的能力。
课程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地震概论包括地震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地震的成因与地震活动特征、地震烈度与抗震设防、地震波的传播、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地震监测预报和防震减灾等内容,具有理论性、系统性的特点。
2、教学内容适度分解原则
以知识点为单位来设计课程视频,时长一般在15分钟之内,一个视频讲解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问题。
3、灵活性原则
课程内容和深度灵活,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程度自由的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
课程介绍
《地震概论》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的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方面的知识,系统地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地震参数及地震分布、地震监测预测及地震防御减灾措施等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懂得如何防震与减灾,能正确对待地震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提高防震减灾的意识。本课程可作为高等院校地震灾害通识课程也可用于地震知识科普讲座和非专业人员地震知识学习参考。
1、了解我国历史上地震灾情和地震学发展历史及现状。
2、掌握地震成因、地震波传播、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地震参数测定、地震监测预测基本原理和等科学应对地震的方法和措施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3、具备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的能力。
第一章 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1 邢台地震——揭开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序幕
1.2 海城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准确预报的主震型地震
1.3 唐山地震——20世纪让人刻骨铭心的地震劫难
1.4 汶川大地震——共和国为平民的生命哀悼
1.5 印尼大地震——启发人们健全防灾预警系统
1.6 东日本大地震——敲响世界“核”警钟的大地震
第一章章节测试题
第二章 地震的成因与地震活动特性
第二章章测验
2.1 地震成因
2.2 断层运动与地震
2.3.1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
2.3.2 版块构造学
2.4 世界地震活动分布及中国地震活动特性
第三章 地震烈度
第三章单元测验
3.1 地震烈度与判据
3.2 地震烈度表
3.3 烈度影响因素
3.4 地震烈度分布图
3.5 基本烈度与区划图
3.6 抗震设防烈度
3.7 抗震设防烈度案例分析
第四章 地震波的传播
4.1.1 机械波
4.1.2 地震波的组成
4.1.3 P波和S波的速度
4.2.1 地震波的传播(上)
4.2.2 地震波的传播(下)
4.3 地震波的应用
第四章单元测验
第五章 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
5.1 震中时刻和发震时刻的测定
5.2 地震震级
5.3 地震能量
5.4 地震序列
第五章章测试
第六章 地震监测预报
6.1 地震监测预测家族五兄弟
6.2 地震监测预报的发展历程
6.3 地震宏观前兆
6.4 地震微观前兆
6.5 地震监测预测方法
6.6 地震预报
第六章章测验
第七章 防震减灾
7.1 防灾减灾法律法规
7.2 防震减灾规划
7.3 地震预警
7.4.1应急救援
7.4.2安置重建
第七章单元测验
第八章 地震逃生与自救
8.1.1 废墟下的经历
8.1.2 不该发生的悲剧
8.2.1 蹲下与空间空隙
8.2.2 就地躲藏训练
8.3.1 危机时刻的自救
8.3.2 废墟下的逃生术
8.3.3 自救方法
8.4.1 把握黄金逃生12秒
8.4.2 幸存者的自救经验
8.5.1 地震
8.5.2 地震(三维动画)
8.5.3 日本大地震
8.5.4 海啸灾难纪实
8.5.5 日本大海啸
8.6 地震逃生应急预案
1、中学地理知识
2、中学物理知识
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推荐教材:《地震概论》,赵晓燕,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3年2月。
2.教学参考书:
《地震学》,宇津德治,地震出版社,1981年5月。
《地球十讲》,傅承义,科学出版社,1993年6月
《地震九讲》 Bruce.Bolt著,地震出版社,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