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简介
《农村社会保障》的课程内容包括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和原则、范围和内容、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需要处理的一些重大关系等重大问题,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代替传统的家庭和土地养老的思路和构建中国特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想框架以及政策建议。本课程总学时34学时,计2学分。
二、课程要求
1.认识学习农村社会保障课程的重要意义;
2.掌握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3.了解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历程;
4.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思考其完善对策。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章目 | 讲授学时 |
第一章 农村社会保障概述 | 3 |
第二章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 | 3 |
第三章 农村养老保障 | 5 |
第四章 农村医疗保障 | 5 |
第五章 农村社会救助 | 3 |
第六章 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优抚 | 3 |
第七章 农民工社会保障 | 3 |
第八章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 3 |
第九章 国外农村社会保障 | 3 |
第十章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 3 |
合计 | 34 |
本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当代农村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其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并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农村社会保障实务的能力。
1.农村社会保障概论
1.1农村社会保障的内涵与构成
1.2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状况
1.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建立的基本原则与完善路径
第一章 单元测验
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2.1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政策与实践
2.2中国近代的社会保障
2.3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第二章 单元测验
3 农村养老保障(上)
3.1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变迁
3.2农村养老模式(上)
第三章(上)单元测验
3 农村养老保障(下)
3.2农村养老模式(下)
3.3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下)单元测验
4.农村医疗保障(上)
4.1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4.2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上)
第四章 (上)单元测验
4.农村医疗保障(下)
4.2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 )
4.3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第四章(下)单元测验
5.农村社会救助
5.1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与现状
5.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3农村扶贫开发
第五章 单元测验
6.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优抚
6.1农村社会福利
6.2农村社会优抚
第六章 单元测验
7.农民工社会保障
7.1农民工群体的特征
7.2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与问题
7.3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完善的路径
第七章 单元测试
8.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8.1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8.2失地农民保障模式
8.3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的路径
第八章 单元测验
9. 国外农村社会保障
9.1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9.2德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九章 单元测验
10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10.1社会保障城乡二元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10.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二元分割的成因与影响
10.3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目标与路径
第十章 单元测验
本课程的预备知识包括这些:《社会保障概论》、《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学》等相关课程。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授课教材:童星、林闽钢 编著.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1、《社会保障学》,郑功成主编,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年
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杨翠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3、《正义论》,约翰 罗尔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4、《经济转型期的农村老年人保障》,陈传波等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福建农村社保模式及其方案研究课题组,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