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作为一门新闻传播学的核心基础课程,注重从宏观角度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包括人类传播行为的历史进程,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传播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等内容,介绍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和特征,把大众传播这一20世纪以来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深刻的传播类型作为重点进行系统的介绍,触及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和这一学科研究的经典成果。
本课程分别讲授传播的历史、功能、过程、符号、代码和途径;传播的媒介、渠道和影响;媒介的结构和知识产业;传播者、受传者和把关人;媒介的社会控制、显著影响和隐性影响、媒介在儿童和成人社会化中的作用;以及信息革命等内容。
鉴于学科的特点,本课程在相关内容介绍时注重结合当下热点传媒事件,在介绍理论的同时,辅以大量案例分析,使得学生有直观详实认知。同时,课程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注重传播学发展及理论与中国当下传媒发展与环境的联系与对照。通过引导学生对我国社会改革发展、阶层流动等社会面貌进行观察,理解中国当下的传播特点。通过课程,使得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来看待与理解对当前社会媒体公共事件与新闻报道。
第一章 传播学:批判性导论
1. 导论:从丧、民主和自由说开去
2. 传播的形式、模式和基本特点
3. 是不是仅仅如此?
4. 如何研究传播
第二章 传播学的想象力
1.传播学的想象力
2.重回历史和社会
3.重回主体和价值
第三章 传者研究:从把关人理论说开去
1.把关人理论简介
2.对把关人理论的反思:乔姆斯基与五大过滤器
3.个案分析:危地马拉选举
第四章 传媒(报业)的四种理论与西方媒体的宣传手法
1.西方民主谱系
2.施拉姆及《传媒的四种理论》
第五章 反思《传媒的四种理论》兼论《1984》辩证法及其当代变体
1.对《传媒的四种理论》的反思
2.《1984》辩证法
第六章 意识形态与大众传媒
1.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3.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第七章 符号学:我们用什么在交流与传播?
1.索绪尔与语言学
2.罗兰·巴特与神话学
第八章 结构主义与日常生活:神话学视野下的时尚与趣味
1.双重意指结构
2.个案:时装作为一种神话
第九章 粉丝文化:青年在其中真的感受到平等和爱吗?
1.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的演化史
2.作为利润增长点的信息娱乐行业
3.粉丝经济与青年文化的部落化
第十章 受众社会学研究:趣味Taste是个人的还是社会性的?
1.康德美学
2.布尔迪厄的趣味分析路径
3.个案:“山寨”、“屌丝”——网络中的趣味、民族主义与阶层分化
第十一章 亲密关系的变革:浪漫爱、社会性别与互联网
1.吉登斯与《亲密关系的变革》
2.浪漫爱与纯粹关系
3.吉登斯亲密关系的革命的可能性
3.个案:《完美陌生人》与社交关系的变革
第十二章 自行车和手机之后,还有什么:从知识沟到数字鸿沟
1. 英尼斯、麦克卢汉与波兹曼:师徒三代对技术与社会的追问
2. 知识沟与数字鸿沟
3. 自行车与手机之后,我们该考虑什么?
第十三章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发展史
1.魔弹论、有限效果论到强效果论
第十四章 美国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迷思与施拉姆的学术遗产
1.四大奠基人如何进入施拉姆的视野?二战战时服务、冷战宣传与美国大众传播的兴起
2.个案:拉扎斯菲尔德,一位休假的马克思主义者
课堂作业占40%、期末考试占60%,按百分制计分,60分至84分为合格、85分至100分为优秀。
阅读书目:
《社会学的想象力》新版跋,第一、二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第一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2年71
《传媒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984》,北京文艺出版社,2010年
《意识形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
《流行体系》导读、前言、第一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商务印书馆,2015年
《麦克卢汉精粹》第二部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大众传播的效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