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面对生命的认知其实非常有限。《普通生物学》课程是生物基础知识与前沿进展相结合、工程理论与实验技术相融合、生命科学与众学科相交叉的综合性课程。既可作为理、工科生物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也是其非生物专业的学生进行学科交叉的创新知识平台,更是生命素质教育课程。
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面对生命的认知其实非常有限。《普通生物学》课程是生物基础知识与前沿进展相结合、工程理论与实验技术相融合、生命科学与众学科相交叉的综合性课程。既可作为理、工科生物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也是其非生物专业的学生进行学科交叉的创新知识平台,更是生命素质教育课程。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生命科学被冠名为21世纪“年轻有为”的学科,既古老又前沿。但是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现代生命科学的认知成果不断丰富和挑战着传统理论的深度,学科范围不断延展,而且单一学科已无法解决生命科学难题。当今时代,多学科交叉融合利于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及推动生物技术变革。本课程旨在构建基于基于多学科交叉的《普通生物学》课程体系,力求深入全面的诠释现代生命科学内涵,对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延展,为满足生物专业学生向本专业领域深入学习、非生物专业学生寻找与所学专业契合点提供前沿性、高阶性的知识储备。尤其使在线上将利用讨论板块实时引入现代生命学科交叉的前沿成果,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想和高阶思维。我们将《Science》和《 Nature》顶级科研期刊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诺贝尔获奖成果引入讨论,同时举例现代生物学研究与数学建模、生物信息、显微观察、图像处理、材料仿生等学科融合的案例,使课程内容尽量贴近学科交叉引领的生命科学前沿。使学生通过学习,从多个视角深入提高对现代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内涵、进展及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引导和提高学生对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理解,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激情,促进知识迁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对自身生命的热爱与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
课程内容以基本的生命特征为主线,将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发展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为视点,着重介绍生命的基本规律、生物多样性与发展演化、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内涵与发展,从而搭建一个生命科学的整体知识框架。在线课程内容包括单元知识点视频、课件、测验、作业、期末考试、讨论、知识拓展等模块。课程共11个章节,其中在线视频录制9章,共55个知识点。植物和动物的结构与生理两个章节内容共18个知识点,仅提供ppt无视频。
授课目标
为社会所有学习者普及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提高生命科学素养。为生物学科的专业学生继续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为非生物学专业学生增加“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的人生底色,为我国“一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成绩 要求
学生在本学期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视频学习、测验、作业及线上考试,即可获得本门课程的成绩。
课程大纲
生命与生命科学(视频总时长20分33秒)
课时目标:从生物学意义上,对生命和非生命作出科学的区分。认识生命的基本特征、规律,掌握生命科学的内涵、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意义。
1.1 什么是生命
1.2 生命科学的内涵
第一单元作业
第一单元测验
生命的化学组成(视频总时长86分30秒)
课时目标:透过微观世界了解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原子、分子、功能基团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征,为进一步认识细胞和生物体奠定基础。掌握α-螺旋、氧化、还原、碳骨架、功能基团、水解反应、蛋白质变性等概念。拓展无机化学小分子在生物反应中的催化作用,有机化学大分子、仿生材料的设计及应用。
2.1 化学键和碳骨架
2.2 水与生命
2.3 糖类分子
2.4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2.5 核酸和脂类
第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作业
细胞(视频总时长108分45秒)
课时目标:细胞是完整生命最简单的物质集合形式,生命的基石。现代生命科学技术能够做到单细胞分离、体外细胞培养、单细胞测序。掌握现代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荧光成像、显微观察技术、流式细胞术等。掌握重要细胞器如线粒体、细胞骨架等结构功能。掌握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离子泵、同源染色体、细胞周期检测点等概念。重点掌握细胞分裂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及信号传导,在此基础上延申癌细胞这一进化产物在人类肌体中的诱发机制、检测和治疗策略。最终为了解多细胞生物体中,各种分化的细胞如何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生命活动的微观机制。拓展物理学、化学成像,生物精敏仪器设计分析等。
3.1 细胞的基本特征
3.2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3.3 细胞质膜
3.4 物质的跨膜运输
3.5 细胞骨架
3.6 细胞信号转导
3.7 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
3.8 细胞凋亡
第三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作业
能量与物质代谢(视频总时长103分08秒)
课时目标:各种生命活动,如运动、进食及食物消化、肌肉收缩、生殖、发育都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是生物体内物质运动的量化转换。掌握生命体内的能量是何种形式。重点掌握能量如何产生和消耗的过程和受调控机制。拓展生物质能源、动力、节能、环境保护的高效、安全利用。
4.1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4.2 ATP的合成
4.3 生物催化剂—酶
4.4 酶促反应调节机制
4.5 电子传递于磷酸化
4.6 细胞呼吸
4.7 光合作用
第四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作业
遗传及其分子基础(视频总时长113分21秒)
课时目标:遗传物质是控制生命规律的内在本质。了解基因,重点掌握原核和真核生命体中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和规律,为遗传物质的改造,尤其是了解人类基因组信息挖掘和应用的必要性,注重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硬件测序仪器换代、数学建模预测等的交叉融合。
5.1 认识基因
5.2 中心法则
5.3 DNA聚合酶的作用机制
5.4 基因表达调控
5.5 乳糖操纵子
5.6 基因突变
5.7 人类基因组计划
第五单元测试
第五单元作业
发育(视频总时长83分51秒)
课时目标:生长与发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掌握胚胎早期发育、细胞分化、躯体轮廓和肢体发育等内容,深入理解和掌握生命发育的基本规律。重点掌握干细胞,并延展干细胞在医学上的应用现状及未来。了解研究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拓展环境污染对生命造成的毒理分析、医学筛查、检测、药物研发动物模型建立。
6.1 胚胎的早期发育
6.2 发育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6.3 果蝇躯体轮廓的早期发育
6.4 四肢(附节)的发育
6.5 几种研究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
6.6 干细胞和动物克隆
第六单元测试
第六单元作业
进化(视频总时长110分05秒)
课时目标:生命从何而来是困扰人类几百年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及其它进化生物学理论的启发下,认识原始生命体系,了解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尤其是掌握人类的起源与进化问题,了解和探讨物种的行为遗传与进化,注重人类与其它自然界生命、环境的相互作用。拓展病毒、癌细胞的起源与进化,医学临床意义。
7.1 前生命的化学时代
7.2 生命原始体系的形成
7.3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7.4 绿色植物界的进化
7.5 动物界的进化与多样性
7.6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7.7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7.8 行为的遗传与进化
第七单元测试
第七单元作业
植物的结构与生理(无视频,ppt自学)
课时目标:植物的结构与生理
8.1 植物的基本类群及特征
8.2 植物的器官与组织
8.3 根与茎的初生生长及初生结构
8.4 根与茎的次生生长及次生结构
8.5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运输
8.6 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与运输
8.7 植物的繁殖
8.8 种子与果实的形成
8.9 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控
8.10 环境因子对生长发育的调控
动物的结构与生理(无视频,ppt自学)
课时目标:动物的结构与生理
9.1 结构对功能的适应性
9.2 动物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述
9.3 消化系统
9.4 呼吸系统
9.5 血液循环系统
9.6 内分泌系统
9.7 神经系统
9.8 排泄、生殖系统与胚胎发育
人体健康与重大疾病预防 (视频总时长77分06秒)
课时目标:环境中诱发或者入侵破坏人体内的细胞与组织结构的因素可能导致器官或系统失去正常的功能,从而产生疾病。在生物的长期进化中,哺乳动物特别是人体对病原体的侵害形成了特殊的防御机制,这对于防御微生物感染、对抗机体损伤以及维护机体自身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重点掌握人体的T细胞、B细胞应答防御机制以及对目前常见的几种重大疾病的预防策略。
10.1 人体免疫系统概述
10.2 固有性免疫
10.3 适应性免疫-T细胞应答
10.4 适应性免疫-B细胞应答
10.5 抗原
10.6 重大疾病基础知识
第十单元测试
第十单元作业
现代生物技术(视频总时长78分20秒)
课时目标:生物技术的应运而生正引领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是当今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了解工程与技术的不同内涵,掌握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核心是基因工程,重点掌握以此为基础的其它几大生物工程技术原理,并深入了解其各自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应用。拓展其它自然科学学科与生命科学交叉产生的重大应用成果。
11.1 现代生物技术概述
11.2 基因工程
11.3 蛋白质工程
11.4 细胞工程
11.5 发酵工程
11.6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
十一单元测试
十一单元作业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1. 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吴相钰,陈守良, 葛明德,《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靳德明,《现代生物学基础》(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Mason and Losos,《Biology》(9th),McGrawHill,2011;
5. 练习册:李菡,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学习指导与习题(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