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背后的创新思维》课程介绍
《脑洞大开背后的创新思维》课程,又名《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该课程是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创新不是一句口号,它有有规律可循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本课程就是讲授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们希望你开始用新的视角看待你所学的知识,成为创新方法的践行者,成为创新创行者!
思维的新视角:创造性思维
方向性思维
形象思维
创新的新路径:TRIZ理论法
思维导图法
六顶思考帽法
头脑风暴法
设问法
组合法
列举法
类比法
帮助大学生了解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法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尽快掌握基本创新方法,让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提问,将本课程所学知识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和课程学习中,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1章 导论
本章通过中国科学、教育发展中的困惑和思考引入创造、创造学、创造力等相关概念。课程中列举了多个发明创新的案例,引导学生从现实中重新认识创造创新,也印证创造不仅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创造性思维、创新方法和创造性人格。共包含以下七节:
1. 课程简介
2. 困惑与思考
3. 什么是创造?
4. 创造及相关概念
5. 创造学
6. 创造力及其构成
7. 创造力测评
第2章 创造性思维及思维定势
本章介绍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思维定势的相关知识,通过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的引导有针对性地解决思维定势。 章节中通过具体的实例提出培养创造性思维要了解思维定势的基本类型、突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定势的好办法就是转换思维视角的观点。包括:
1. 创造性思维概念
2.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3. 思维定势
4. 思维定势的类型(上)
5. 思维定势的类型(下)
6. 突破思维定势
第3章 方向性思维
本章提出方向性思维可以充分发挥人们的探索性和想象力,主要介绍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三对方向性思维。包含:
1.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2.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3. 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第4章 形象思维
本章介绍了形象思维的4种基本类型:想象思维、联想思维、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结合大量的创新实践案例,得出形象思维引导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涵盖以下内容:
1. 形象思维及特点
2. 想象思维
3. 联想思维
4. 直觉思维
5. 灵感思维
第5章 头脑风暴法
本章通过实际案例引入头脑风暴法,介绍了头脑风暴法中的两大基本原则:延迟判断、数量产生质量,以及头脑风暴法实施须遵循的四大基本规则:不做任何有关缺点的评价;欢迎各种离奇的假象;追求设想的数量;鼓励巧妙地利用并改善他人的设想。主要包括:
1. 头脑风暴法概述
2. 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及规则
3. 头脑风暴法实施程序
第6章 设问法
本章通过学问提问的角度提出问题在创新实践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入设问法,讲述了设问法中最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奥斯本检核表法和和田十二法。介绍了:
1. 学会提问
2. 奥斯本检核表法
3. 和田十二法
第7章 列举法
本章介绍了列举型创新方法的涵义及作用,讲述了典型方法—属性列举法及其实施步骤,并介绍了四种引申方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成对列举法、综合列举法的含义及实施步骤。如下:
1. 列举法概述
2. 属性列举法
3. 希望点列举法
4. 缺点列举法
5. 成对列举法
6. 综合列举法
第8章 思维导图
本章介绍了思维导图法的可视化等优越性,着重介绍了思维导图法的绘制方法,并结合多幅优秀思维导图的赏析提高学生对思维导图法可用性的认识。
1. 思维导图概述
本节介绍了思维导图的含义及特点。
2. 思维导图绘制
本节介绍了思维导图绘制的准备、绘制过程中的六个步骤、绘制思维导图的注意事项、绘制思维导图的误区及绘制规则。
3. 思维导图赏析
本节带领学生对包括发散思维导图在内的多种思维导图进行赏析,进一步加深对思维导图创新方法的理解。
第9章 组合法
组合法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方法,本章主要通过相关案例对常见的组合法、形态分析法、信息交合法和主体附加法、分解法等创新方法进行学习。共五节内容:
1. 组合法概述
2. 常见的组合方法
3. 形态分析法
4. 信息交合法和主体附加法
5. 分解法
第10章 六顶思考帽法
六顶思考帽是平行思考的工具,是创意思考的工具,也是人际沟通的操作框架,更是提高团队智商的有效方法。本章主要是介绍了六顶思考帽即白色、红色、黑色、黄色、绿色及蓝色思考帽,分别对六顶思考帽的特征及使用要点等作了介绍。具体包括:
1. 水平思考法
2. 六顶思考帽的特征
3. 六顶思考帽的应用方法
第11章 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主要的创新方法,本章主要学习内容是类比法的概念、原理、类型、典型方法——综摄法及其引申方法。
1. 类比法概述
2. 类比法的原理
3. 类比法的类型
4. 综摄法
5. 引申方法
第12章 TRIZ法
TRIZ来源于俄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首字母缩写,英文名称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缩写为“TRIZ”或“TIPS”。本章主要对TRIZ理论的体系结构、专利等价划分、技术进化系统S曲线、物理矛盾和技术矛盾及其解决原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最后在通过两个形象化的案例对TRIZ理论进行系统地掌握与巩固。
1. TRIZ的由来
2. TRIZ理论的体系结构
3. TRIZ理论专利等级划分
4. 技术系统进化S曲线
5. 物理矛盾及其解决原理
6. 技术矛盾及其解决原理
7. 案例分析
无
本课程的评分实行期末大考与平时作业、测验及互动的结合,总体上是以单元测验和考试为主,目的是以考试促进学习。《大学生创新基础》(又名《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旨在提高大家的思维能力,传授创新方法,因此选择题是主要题型。
具体说明:
1.单元测试占40%,单元作业占10%,期末考试占40%,课堂讨论占10%,按百分制计分;
2.每章结束后设置了单元测试。单元测试为客观题,主要考察学习者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按系统记录的答题情况给分。
3.第一章、第八章和第十二章设有单元作业。单元作业为主观题,主要采取互评的方式,每份作业需3人以上互评。
4.课堂讨论是指学习者和其它学习者的交流情况,按照发帖和回帖数量情况得分,5次(指全课程)以上者得满分,(只有参加课件中由老师发起的讨论活动的发帖才能计入成绩);
5.总评成绩60分至84分为合格,可获得合格证书;85分至100分为优秀,可获得优秀证书。
《大学生创新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冯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