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本课程是职业中学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由我校数学科组优秀教师团队制作,本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原则,将教材包含的知识点逐一讲解,并配备了课后练习和单元检测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掌握。
本课程是职业中学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由我校数学科组优秀教师团队制作,本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原则,将教材包含的知识点逐一讲解,并配备了课后练习和单元检测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掌握。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数学(基础模块)是中职阶段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你可以进一步学习职业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数学思维和活动经验,形成在继续学习和未来工作中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的意识、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将为你更好地学习专业课及参加升学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绩 要求
本课程成绩包括平时成绩、期中测验成绩和期末测验成绩,三个成绩构成期末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视频观看情况,随堂测验成绩、单元测验成绩等,占40%;期中测验成绩占20%,期末测验成绩占40%,最后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中测验*20+期末测验*40%,满分100分,达到60分者为合格,可获得2个学分。
课程大纲
集合与充要条件
课时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及其关系,掌握常用数集的字母表示。2.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3.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4.理解空集的意义,掌握空集符号。5.理解集合的运算:交、并、补。6.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
1.1 集合的概念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
1.3 集合的运算
1.4 充要条件
不等式
课时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掌握区间的概念。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4.了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2 区间
2.3 一元二次不等式
2.4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函数
课时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2.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表格法、图像法。3.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4.了解函数的实际应用。
3.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3.2 函数的性质
3.3 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课时目标:1.理解有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实数指数幂及运算法则。2.了解几种常见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4.理解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了解积、商、幂的对数。5.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6.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实例。
4.1 实数指数幂
4.2 指数函数
4.3 对数
4.4 对数函数
三角函数
课时目标:1.了解角的概念的推广,知道各象限的角、界限角及终边相同的角等概念。2.理解弧度制概念,会进行角度与弧度的换算。3.理解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4.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5.了解2kΠ+α、-α、Π±α的正弦、余弦及正切公式。6.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5.1 角的概念推广
5.2 弧度制
5.3 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5.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5.5 诱导公式
5.6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数列
课时目标: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了解数列的实际应用。
6.1 数列的概念
6.2 等差数列
6.3 等比数列
平面向量
课时目标: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理解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加法、减法、数乘)了解平面向量及其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了解平面向量的内积运算及其坐标表示。
7.1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
7.2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7.3 平面向量的内积
直线和圆的方程
课时目标: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公式。理解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截距等概念。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理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理解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掌握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的坐标。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了解直线与圆相切在实际中的应用。
8.1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
8.2 直线的方程
8.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8.4 圆
概率与统计初步
课时目标: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布计数原理。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意义。理解事件的频率与概率的意义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概率的简单性质。理解总体与样本等概念。了解样本概念和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了解样本的频率分布,会绘制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能用它们来估计总体。理解样本均值、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的意义,能用它们来估计总体。
10.1 计数原理
10.2 概率
10.3 总体、样本与抽样方法
10.4 用样本估计总体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