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众所周知,上天容易入地难。相对于人类已取得的的空天探测的深度和广度,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测远没有达到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勘探方法,在地质构造、工程、煤炭、油气资源等勘探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学会一种揭开地球黑箱的有效方法。
众所周知,上天容易入地难。相对于人类已取得的的空天探测的深度和广度,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测远没有达到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勘探方法,在地质构造、工程、煤炭、油气资源等勘探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学会一种揭开地球黑箱的有效方法。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地震勘探原理》是地球物理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性质的技术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课程主要讲授地震波传播的几何地震学基本理论,反射波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地震波传播速度及其测定方法,地震分辨率及偏移原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折射波法勘探原理,井中地震(单孔VSP和双孔CT)勘探原理和面波勘探原理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熟习地震勘探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具体技术,了解地震勘探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授课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震勘探的总体知识结构和地震勘探的整个工作过程,掌握地震波传播基本理论,掌握反射波法、折射波法、面波法和井中地震法的基本勘探原理,掌握选取适当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并熟习相应地震勘探方法观测系统的绘制和采集参数的设计方法,了解工程实践和环境对地震勘探的影响,同时了解地震勘探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成绩 要求
(1)章节考核:在线完成章节考试,百分制;
(2)课程考核:所有章节按学时加权计算课程成绩,百分制。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了解授课团队,学习常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方法及工作流程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课时目标:掌握几何地震学基本原理,常速单界面反射波特征及数学表达式,变速多界面反射波特征及数学表达式,折射波产生机理,反射波时距曲线。
2.1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2.2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2.3 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
2.4 倾斜界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2.5 水平层状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
2.6 折射波、透射波形成机理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课时目标:掌握野外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低速带的测定与静校正,多次覆盖技术。
3.1 野外工作概述1
3.2 野外工作概述2
3.3 野外观测系统1
3.4 野外观测系统2
3.5 野外观测系统3
3.6 地震波激发
3.7 地震波接收及低速层
3.8 低速层测定方法
3.9 静校正及检波器组合
3.10 组合的方向特性
3.11 组合参数的确定
3.12 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3.13 多次叠加特性
3.14 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
地震波速度
课时目标:掌握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各种地震波速度概念,地震波速度对叠加效果的影响。
4.1 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因素
4.2 各种地震波速度概念
4.3 地震波速度的测定
地震分辨率及偏移原理
课时目标:掌握地震分辨率的定义、概念,偏移成像的原理;熟悉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的区别及识别方法。
5.1 分辨率定义
5.2 提高分辨率的途径
5.3 地震偏移处理1
5.4 地震偏移处理2
三维地震勘探原理
课时目标:掌握三维地震勘探与二维地震勘探的异同,熟悉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
6.1 三维地震勘探概述
6.2 三维地震资料采集1
6.3 三维地震资料采集2
6.4 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流程
折射波法勘探原理
课时目标:掌握单一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水平层状介质折射波时距曲线,折射波资料采集技术,单支时距曲线解释。熟悉相遇时距曲线t0法解释,非纵测线解释。
7.1 单一水平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
7.2 多个水平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
7.3 单一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
7.4 折射波激发与接收
7.5 折射波法观测系统
7.6 折射波法资料解释
面波法勘探原理
课时目标:掌握面波法勘探原理,稳态法和瞬态法资料采集技术。熟习稳态法和瞬态法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流程。
8.1 面波类型及采集技术
8.2 面波资料处理、解释技术
井中地震勘探原理
课时目标:掌握井地透射波时距曲线,井间透射波时距曲线,VSP地震资料采集技术,VSP资料解释原理,井间CT地震资料采集技术, 井间CT资料解释原理。熟悉VSP波上下行波特征。
9.1 井中透射波与反射波时距曲线
9.2 井间地震资料处理、解释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学生应学习了《高等数字》和《大学物理》等两门课程。
参考资料
(1)《地震勘探原理》,陆基孟、王永刚,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4年;
(2)《高频面波方法》,夏江海,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5;
(3)《工程地震勘探》,单娜琳、程志平、刘云祯,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4)《Engineering
Seismology》,Oz Yilmaz,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