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认证学习
为你提供认证成绩和证书,以及AI高效学习服务
查看详情
大学

国家精品

认证学习

智慧课程

理学工学农学

计算机

经济管理

外语

音乐与艺术

心理学

文史哲法

医学与保健

教育教学

大学生竞赛

软件实训

人工智能

升学/择业

考研

期末突击

专升本

四六级

保研及论文

求职就业

专四专八

大学应试英语

大学生涯规划

期末资料

终身学习

名师专栏

兴趣技能

hi,小mooc
揭秘大学信息差
期末考试会员
认证学习
地球科学概论
第1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9月14日 ~ 2025年12月21日
学时安排: 2小时每周
距离开课还有 61 天 已有 41 人参加
认证学习
认证成绩和证书
智能问答和解析
视频学习辅助
立即参加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1540)
spContent=地球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将带领我们一起感悟地球科学的发展内涵和文化魅力,探索宇宙的无机与有机演化过程、跨越生命演化的历史长河的意义,了解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物理-化学-生物相互作用的耦合规律,探究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关系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拓展矿产资源勘探空间和监测、预测、预防、治理自然灾害的发展计划与技术手段,鼓励同学们“上天、入地、下海、登极”,领略地球科学的奥秘和神奇。
地球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将带领我们一起感悟地球科学的发展内涵和文化魅力,探索宇宙的无机与有机演化过程、跨越生命演化的历史长河的意义,了解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物理-化学-生物相互作用的耦合规律,探究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关系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拓展矿产资源勘探空间和监测、预测、预防、治理自然灾害的发展计划与技术手段,鼓励同学们“上天、入地、下海、登极”,领略地球科学的奥秘和神奇。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作为地球科学教学体系中的先导性课程,《地球科学概论》以新世纪地球科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应发挥的作用为出发点,引导同学们探讨“自然伟力、人地和谐、宜居家园”的科学思维。课程除了讲授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还引导同学们探索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及人类面临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以启迪理、工、医、农、人文、社科各专业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辩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参与MOOC课程建设与拍摄的老师有:谢淑云、汤华云、刘德民、严森、曹淑云、龚一鸣、金振民、刘刚、刘金铃、刘嵘、马昌前、单斌、佘振兵、宋海军、汪在聪、王国灿、王敏芳、王伟、王焰新、吴元保、肖龙、殷鸿福、於世为、余淳梅、章军锋、郑勇等老师。

授课目标

1、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思维

2、掌握地球各圈层结构构造、物质组成及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大纲

绪论

0.1 地球科学的特点

0.2 地球科学的使命

0.3 地球科学的未来

0.4 课堂讨论

0.5 单元测验

第一章 宇宙的起源

1.1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1.2 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

1.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1.4 课堂讨论

1.5 单元测验

第二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2.1.1 地球的圈层结构(上)

2.1.2 地球的圈层结构(下)

2.2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2.3 课堂讨论

2.4 单元测验

第三章 地球及各圈层的物质组成(上)

3.1 元素和矿物

3.2 地球物质组成:岩浆岩

3.3 课堂讨论

3.4 单元测验

第三章 地球及各圈层的物质组成(下)

3.5.1 地球物质组成:沉积岩(上)

3.5.2 地球物质组成:沉积岩(下)

3.6.1 地球物质组成:变质岩(上)

3.6.2 地球物质组成:变质岩(下)

3.7 地球圈层的物质分布与循环

3.8 课堂讨论

3.9 单元测验

第四章 岩石圈板块运动与地质作用

4.1 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

4.2 板块构造

4.3 构造旋回与构造阶段

4.4 大地构造分区和中国古板块的划分

4.5 板块运动机制

4.6 板块构造与地壳构造变形

4.7课堂讨论

4.8单元测验

第五章 地球表层系统(上)

5.1 地球表层系统

5.2 大气圈

5.3.1 水圈(上)

5.3.2 水圈(下)

5.4 课堂讨论

5.5 单元测试

第五章 地球表层系统(中)

5.6.1 土壤圈(上)

5.6.2 土壤圈(下)

5.7 课堂讨论

5.8 单元测试

第五章 地球表层系统(下)

5.9.1 生物圈(上)

5.9.2 生物圈(下)

5.10 课堂讨论

5.11 单元测验

第六章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上)

6.1 自然资源概述

6.2.1 矿产资源(上)

6.2.2 矿产资源(下)

6.3 课堂讨论(上)

第六章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下)

6.4 其他资源

6.5 课堂讨论(下)

6.6 单元测验

第七章 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

7.1 自然灾害概述

7.2 气象灾害

7.3.1 地质灾害(上)

7.3.2 地质灾害(下)

7.4 减灾对策

7.5 课堂讨论

7.6 单元测验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


【1】   Cook, John. “Climate Science Glossary.” Skeptical Science, 26 Feb. 2008, skepticalscience.com/What-1970s-science-said-about-global-cooling.html.

【2】   Frederick K. Lutgens, Edward J. Tarbuck, Dennis G. Tasa. Foundations of Earth Science [M], Pearson, 2016

【3】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436880008_17faafe88001006bg1.html

【4】   https://www.cgs.gov.cn/zdjh/zykc/xmjz/201607/t20160722_344118.html.

【5】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9F%E7%89%A9%E5%9C%88/202771?fr=aladdin

【6】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LAST2019&filename=FMGX201807016&v=MTI1NDBJeURNZHJHNEg5bk1xSTlFWW9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T2VaK1JyRkNqZ1ZyN0o=

【7】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TEMP&filename=KYYX201909008&v=MjM0ODN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E9lWitSckZDamhVNzNBTGpUU2RyRzRIOWpNcG85RmJJUjhlWDE=

【8】   https://www.medicinenet.com/script/main/art.asp?articlekey=26427

【9】 Luntz, Stephen. “First Signs Of Global Warming Appeared In 1940s.” IFLScience, IFLScience, 11 Mar. 2019, www.iflscience.com/environment/first-signs-global-warming-appeared-1940s/.

【10】 Marshall, Michael. “A Freak 1870s Climate Event Caused Drought across Three Continents.” New Scientist, 30 Oct. 2018,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183901-a-freak-1870s-climate-event-caused-drought-across-three-continents/.

【11】   Mazrouei, et al, 2019. Response to Comment on “Earth and Moon impact flux increased at the end of the Paleozoic”.

【12】   Vaclav Smil , 2003. Earth's Biosphere: Evolution, Dynamics, and Change. 357pp.

【13】   William C. Shiel Jr., MD, FACP, FACR. “Medical Definition of Spanish flu”.

【14】   毕思文,何国琦.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Ⅲ)统一构造理论中的表层构造系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08):90-96.

【15】   毕思文、耿杰哲《地球系统科学》(2009-09出版)

【16】   毕思文《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现状及其内涵》(1997-06 6期)

【17】   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8】   陈洪冶,曾载淋.《矿床成因类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4.

【19】   陈怀满主编;朱永官,董元华,周东美副主编. 环境土壤学 3[M]. 科学出版社, 2018

【20】   陈骏.《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和高效利用》[J],科技导报,20193724):1.

【21】   陈效逑,2001. 从时间的尺度看,全球变化可以划分为5个特征时间尺度(陈效逑,2001

【22】   陈效逑.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3】   陈宗波.《我国生物信息安全法律规制》[J],社会科学家,20191:96-103.

【24】   地球科学概论,第二版,陶世龙、万天丰编著,地质出版社,2010

【25】   方家松,张利.探索深部生物圈[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41(06):750-759.

【26】   冯利平、李玉娥、毛飞.《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图集(综合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7】   葛全胜,王芳,陈泮勤,等.《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4):417-427.

【28】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秘书处编;曲建升,林海译.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科学计划与实施战略[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6

【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30】   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水十条"出炉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9-04-09]

【31】   何起祥.地球科学思想的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展望[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03):115-122.

【32】   侯启军,赵志魁,王立武,等.《松辽盆地南部致密油-地球物理技术研究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33】   黄昌勇,徐建明主编. 土壤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34】   简文彬,吴振祥.《地质灾害及其防治》[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7.

【35】   蒋少涌,温汉捷,许成,等.《关键金属元素的多圈层循环与富集机理:主要科学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J],中国科学基金,2019112-118.

【36】   李波,袁天凤.论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与进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02):3-5.

【37】   李东林,宋彬.《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3.

【38】   刘本培 , 全秋琦 . 地史学教程 [M ]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1996. 56-57.

【39】   刘本培,蔡运龙主编. 地球科学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0】   刘丛强表层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 2018. https://v.qq.com/x/page/y0810t5s8ad.html.

【41】   刘红年,徐玉貌,张宁,袁慧玲,郭维栋编著. 大气科学概论[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42】   刘敏 , 万素琴, 刘安国, .《湖北省农业气候资源和灾害变化及对水稻生产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

【43】   刘彥随.《中国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127-133.

【44】   毛景文,袁顺达,谢桂青,等.21世纪以来中国关键金属矿产找矿勘查与研究新进展》[J],矿床地质,2019385935-969.

【45】   缪启龙主编. 地球科学概论 3[M]. 气象出版社, 2007

【46】   莫兴国,章光新,林忠辉,等.《气候变化对北方农业区水文水资源的影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47】   潘根兴,曹建华,周运超.土壤碳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碳循环中的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0(04):325-334.

【48】   潘学标,郑大玮.《地质灾害及其减灾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9】   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刘少峰、王家生编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50】   钱海滨,薛永森,田彥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2):14-19.

【51】   秦大河,丁一汇,苏纪兰.《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上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2】   任国玉,许红梅,张永山.《人类干预下的气候资源演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72-74.

【53】   佘之祥,董雅文,沈道齐.地球表层的人地系统及其调控[J].地球科学进展,1991(02):25-28.

【54】   深海之底有个黑暗生物圈”[J].中国地质,2018,45(02):419-420.

【55】   史蒂芬.M.托梅切克.《科学基础-板块构造》[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2.

【56】   史静,朱薇薇,王鑫,肖仙桃,刘振锋,王欢,柴新夏,2017.5年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发展态势文献计量分析[J]. 地质学报. 12:2881-2888

【57】   史培军,刘臻,陈晋,王静爱,江源,陈云浩. 地球表层人-地系统动力学探——“人地相互作用过程模拟-深圳实验室”[C]. 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中国地理学会,2007:28.

【58】   孙成权、张志强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综览。地球科学进展(1994-09出版)

【59】   孙立广编著. 地球环境科学导论[M].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60】   孙宁,张岩坤,丁贞玉,尹惠林.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进展、问题与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2020,46(01):14-20.

【61】   孙振泽, 张庆祥.《地质灾害观测·预防·营救》[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62】   谭绩文,沈永平,张发旺,郭纯青等编著. 水科学概论[M]. 科学出版社, 2010

【63】   陶世龙,陶世龙,万天丰主编. 地球科学概论 2[M]. 地质出版社, 2010

【64】   万晓樵.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简介[J].现代地质,2005(04):500.

【65】   汪品先.重新认识生物圈[J].世界科学,2018(10):37-39.

【66】   汪新文主编. 地球科学概论 2[M]. 地质出版社, 2014

【67】   王成善.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研究——从重大地质事件探寻地球表层系统耦合[J].地球科学进展,2006(08):838-842.

【68】   王成善.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中国基础科学,2007(06):22-26.

【69】   王得楷,胡杰.《地质灾害预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70】   王学求,2018. “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取得重要进展. 201805 858

【71】   王焰新主编.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2】   闻昕,方国华.《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影响评估及水资源适应性调度研究》[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5.

【73】   吴凤鸣,2000. 我国地球科学哲学研究成就与进展.自然辩证法研究,1610):4-10.

【74】   武永利,刘文平,赵永强,等.《山西省农业气候资源区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5.

【75】   夏军,翟金良,占车生.《我国水资源研究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11269):905-915.

【76】   夏如兵,严火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中国蚕桑业中心转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36(02):79-85.

【77】   谢家泽 . 关于地球表层系统观的几个问题 [J] . 地球科学进展 . 1995, 10 ( 5): 432-435.

【78】   谢树成,殷鸿福.地球生物学前沿:进展与问题[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44(06):1072-1086.

【79】   杨利军,邵龙义,张鹏飞.古土壤的类型及识别标志[J].中国煤田地质,2002(03):2-4.

【80】   杨巍然.地球表层系统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发展[J].地学前缘,2006(06):102-110.

【81】   杨惜春.《气候资源的法律概念及其属性探讨》[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231):39-44.

【82】   杨小峰,刘长垠,张秦然,郑毅.《地球化学找矿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8.

【83】   杨晓光,于沪宁.《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84】   叶天竺,吕志成,庞振山.《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7.

【85】   仪垂祥.地球表层动力学理论研究(──陆地表层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04):511-515.

【86】   余良晖,冯丹丹,苏轶娜.《当前矿产资源形式与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20204:29-33.

【87】   翟明国,吴福元,胡瑞忠,等.《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现状与问题》[J],中国科学基金,2019106-111.

【88】   张丽萍.《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89】   张利平,夏军,胡志芳.《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2):116-120.

【90】   张猛刚,雷祥义.地球表层系统浅论[J].西北地质,2005(02):99-101.

【91】   张鹏飞. 古土壤研究的几点思考[C]. 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2004:44.

【92】   张志强、跟踪国际研究走向,深入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地球科学进展(1994-09出版)

【93】   张梓太.自然资源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4】   郑度主编;周成虎,申元村,张豪禧,欧阳副主编.地理区划与规划词典=DICTIONARY OF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AND PLANNING: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95】   庄思哲,白福臣.《中国海洋生物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9):21-23.

【96】   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

显示全部
常见问题

Q : 如何参加课程讨论?

A : 请到讨论区的“课堂交流区”参加。


Q : 如何查看参考文献?

A : 在公告区可查看全部参考文献。


Q : 如何获取文献全文?

A : 请到论文数据库、期刊官网、作者主页等网站搜索下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 位授课老师
谢淑云

谢淑云

教授

推荐课程

心理学入门

陈红兵

103025人参加

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

吴松全

60744人参加

高等数学

颜文勇

145621人参加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AP

张帼奋

34785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