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中国近现代史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段历史,是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一把钥匙。了解历史,即理解现实!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从历史中获得智慧,以观照现实中的政治、社会和人生。
中国近现代史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段历史,是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一把钥匙。了解历史,即理解现实!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从历史中获得智慧,以观照现实中的政治、社会和人生。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为我国普通高校大学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将教材内容整合为10个专题,通过讲述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引导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课程共48学时。适合我国高校本科学生在线学习;可为讲授本门课程的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在线课程资源,也可以为对中国近现代史感兴趣的社会学员提供免费学习资源。
课程大纲
天涯何处是神州
课时目标:4课时
1.1 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1.2 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3 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
1.4 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中南大学学生微电影作品一:《青年毛泽东》
第一专题综合测验题
无可奈何花落去
课时目标:4课时
2.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
2.2 太平天国的失败
2.3 洋务运动的兴起
2.4 绝对平均主义和“中体西用”的主张不能救中国
第二专题单元测验题
第二专题单元作业
君宪共和总难成
课时目标:6课时
3.1 维新运动的兴起
3.2 维新运动的开展与失败
3.3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3.4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5 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建立
3.6 资产阶级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中南大学学生微电影作品(二)
第三专题单元测验题
开天辟地大事变
课时目标:6课时
4.1 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4.2 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4.3 青年毛泽东是怎样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
4.4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4.5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4.6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中南大学学生微电影作品(三)
第四专题单元测验题
第四专题单元作业题
星星之火可燎原
课时目标:4课时
5.1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
5.2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及其实践
5.3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中南大学学生微电影作品(四)
第五周 第五专题 单元测验题
亿兆一心战必胜
课时目标:4课时
6.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6.2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6.3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中南大学学生实践学习作品(五)
第六周 第六专题 单元测验题
人间正道是沧桑
课时目标:4课时
7.1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
7.2从争取和平到全面内战的爆发
7.3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上)
7.4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下)
7.5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与新中国的诞生
中南大学学生微电影作品(六)
第七专题综合测验题
第七专题单元作业题
而今迈步从头越
课时目标:4课时
8.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8.2 什么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它又是如何实施的?
8.3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伟大意义
8.4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8.5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8.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中南大学学生微电影作品(七)
第八专题单元测验题
东方风来满眼春
课时目标:4课时
9.1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9.2 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全面展开
9.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新推进
9.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中南大学学生微电影作品(八)
第九专题单元测验题
新雁一声风又劲
课时目标:4课时
10.1 中国梦的提出和治国理政的新部署
10.2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0.3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0.4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0.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十专题 单元作业题
第十专题 单元测验题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年。
3.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