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程的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老师课堂讲授、同学课后自学以及各种形式的考察。
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按照专题一共15讲,每讲分成两小节(根据具体内容,稍有微调,有的内容只有一节,有的内容三节),第一节讲述基本历史状况,第二节做专题学术演讲。讲授内容每节20分钟左右。
导论及专题一:古典传统与价值创造
专题二:希腊历史概述
专题三:希腊神话
专题四:荷马史诗与荷马社会
专题五:希腊城邦制度
专题六:希腊与东方
专题七:希波战争
专题八:斯巴达及其幻影
专题九:雅典民主政治
专题十:伯罗奔尼撒战争
专题十一:希腊宗教
专题十二:希腊哲学
专题十三:希腊戏剧
专题十四:希腊历史学家
专题十五:希腊的遗产
平时成绩+期中成绩50%,考查形式为随机作业、学术随笔
期末成绩50%,考查形式为学术论文
总分100分,60分及格
需要及格以上的分数才能获得学分
《西方古典文明》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希腊文明为主,讲授西方古典文明的基本内容及其与西方文明的源流关系,阐释古典传统与现代价值创造的关系。本课程从希腊历史发展脉络入手,通过对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等古典作家作品的分析,展现古风时代及其之前的希腊历史发展图景,以及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早期交流;古典时代的希腊史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希波战争、斯巴达及其幻影、雅典民主政治、伯罗奔尼撒战争;古典时代的内容还体现在希腊宗教、哲学、戏剧、历史学家等章节中;希腊文明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本课程以“希腊的遗产”为题对这一问题做出总结。
二、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西方古典文明的基本内容,掌握古典文明与西方文明源流关系。
其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西方古典文明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
第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三、授课对象
全校本科生(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学基础知识)
四、内容、学时
导论及专题一 古典文明与价值创造(2课时)
专题二 希腊历史概述(2课时)
第一节 古希腊历史分期
爱琴文明
荷马时代
古风时代
古典时代
希腊化时代
第二节 考古学对早期希腊文明的发现
荷马史诗的线索
施里曼发掘特洛伊
发掘迈锡尼
伊文思发掘克里特
布列根重新发掘特洛伊
文特里斯解读线形文字B文书
专题三 希腊神话(2课时)
第一节 希腊神话的发展及其特点
神话的定义
希腊神话的特点
希腊神话的特点
希腊神话基本系列
第二节 医神阿斯克勒斯崇拜探析
神话中的阿斯克勒庇俄斯
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崇拜起源考略
从阿波罗崇拜到阿斯克勒庇俄斯崇拜所反映的观念变化
专题四 荷马史诗与荷马时代(2课时)
第一节 荷马史诗简介
荷马时代:公元前8世纪前期
《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荷马与迈锡尼:表面上迈锡尼,实则为公元前8世纪
第二节 荷马史诗的创作
荷马史诗的篇幅
统一论
分析派
帕里的理论
专题五 希腊城邦制度(2课时)
第一节 城邦与秩序
城邦相关问题
希腊殖民运动
城邦政治类型
城邦制以外的其他政制类型
城邦制度的命运
第二节 希腊城邦兴起的几种理论
城邦的含义
城邦兴起的时间及其模式
1.“(公元前)八世纪革命”说
2.“渐次演化”说
3.连续性中有新元素——殖民运动
专题六 希腊与东方 (2课时)
第一节 希腊与东方的文化交流
古风时代及以前希腊对东方文化的借鉴
古典时代希腊对东方的认识转向
1.希腊文字
2.希腊神话谱系
3.荷马史诗
4.希腊哲学
5. 其他方面
第二节 古典学与东方学的碰撞
——古希腊“东方化革命”的现代想象
“东方化革命”的提出
“东方化”有一定史实基础
“东方化革命”的想象
想象性的根源:古典学遭遇东方学
专题七 希波战争
第一节:希波战争的经过和影响
希波战争的背景:波斯的征服
希波战争的导火索:小亚细亚希腊城邦对波斯的反抗
希波战争的经过和主要战役
1.马拉松战役
2.温泉关战役
3.萨拉米斯海战
4.普拉提亚战役
提洛同盟与雅典海上帝国
希波战争的影响
第二节 温泉关战役再思考
温泉关战役的背景
温泉关战役的经过
温泉关战役的影响
1.对希波战争的影响
2.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专题八 斯巴达及其幻影(2课时)
第一节:斯巴达历史概述
来库古改革
斯巴达的政治制度
1.元老院
2.人民大会
3.监察官
斯巴达的社会结构
1.公民
2.黑劳士
3.庇里阿西人
伯罗奔尼撒同盟
第二节:斯巴达公民:统治的代价
公民:斯巴达国家的统治者
基本权利
斯巴达妇女
文化沙漠
专题九 雅典民主政治(3课时)
第一节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雅典民主政体形成的背景
1.梭伦改革
2.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
3.克里斯提尼改革
雅典民主的政权机构
1.公民大会
2.五百人议事会
3.民众法庭
4.行政和军事机构
第二节 从伯里克利的演说看雅典民主政治
伯里克利在雅典阵亡将士墓前的演说
从文本解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1.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
2.雅典民主政治的法律前提
3.民主政治的实施条件
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
第三节 雅典民主政治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西方学术界纪念民主政治诞生2500周年
民主政治诞生2500周年的历史依据及其纰缪之处
古代民主政治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区别
专题十 伯罗奔尼撒战争(2课时)
第一节: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过程
战争的三个阶段
主要史料:修昔底德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战争的原因
西西里远征:415-413BC
雅典寡头政变411 BC
雅典战败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影响
第二节 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对战争原因的判断及后世的评析
1.修昔底德对所谓50年历史的追溯并不支持雅典挑战斯巴达的说法
2.雅典主要精力用于对付波斯
3.伯里克利的政策是和平
4.斯巴达此前不止一次打算入侵雅典
修昔底德陷阱概念流行的原因和影响
专题十一 希腊宗教 (2课时)
第一节 希腊宗教概论
希腊宗教的起源
古希腊宗教的主要特点
古希腊宗教的主要派别
民间性质的泛希腊宗教活动
古希腊宗教文化的影响与意义
第二节 希腊精神的宗教表述范式
——以阿波罗崇拜为中心的考察
何为“希腊精神”
希腊精神的两个主要特性
荷马时代对英雄的崇拜
古典时代对真理的求索
《荷马史诗》——献给阿波罗的精神颂歌
专题十二 希腊哲学(2课时)
第一节 前苏格拉底哲学
希腊哲学的分期
米利都学派
赫拉克利特
毕达哥拉斯学派
伊利亚学派
原子论:里乌西普斯和德谟克利
第二节 古典希腊哲学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1.苏格拉底其人
2.苏格拉底哲学
柏拉图
1.柏拉图及其作品
2.柏拉图哲学
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及其作品
2.亚里士多德哲学
专题十三 希腊戏剧(2课时)
第一节 希腊三大悲剧诗人
希腊戏剧的含义
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得斯
三大悲剧诗人发展轨迹
三大悲剧诗人的悲剧命运观
第二节 从血亲复仇看古希腊伦理冲突
——以《欧墨尼德斯》为中心的考察
《俄瑞斯特斯》三部曲
血亲复仇
《欧墨尼德斯》中的血亲复仇
《欧墨尼德斯》中的家庭与城邦伦理冲突
《欧墨尼德斯》中的凡人与神灵伦理冲突
《欧墨尼德斯》反映的社会形态转变问题
专题十四 希腊历史学家(2课时)
第一节 主要的希腊历史学家
希罗多德
1.希罗多德的史学成就
2.《历史》的主要内容
3.希罗多德如何获取信息?
修昔底德
1.修昔底德与希罗多德的比较
2.修昔底德的方法来自于何处?
3.修昔底德的局限性
色诺芬
1.色诺芬及其作品
2.《希腊史》
其他希腊历史学家
第二节 早期希腊人的历史意识
希腊史学最初的母本是史诗
赫西奥德
史学萌芽于伊奥尼亚的原因
专题十五 希腊的遗产
第一节 希腊文明在现代社会的回响
遗产的含义
希腊文明的遗产
理想国家传统
第二节 芬利的古史研究
芬利其人
《古代的民主与现代的民主》
《古代世界的政治》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选课要求:世界上古史或相应的历史学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建议
1、以在线课程为主,现场教学和讨论活动为辅。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2、 贯彻“两基一创”(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针。尽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
六、考核方式
单元测试 10%
单元作业 10%
课程讨论 10%
期中考试 20%
期末考试 50%
七、拓展阅读书目
导论及专题一 古典传统与价值创造
论文:
1.1:晏绍祥:《17世纪英国革命期间共和派对古典民主与共和制度的运用》,《世界历史》,2012年第2期,第57-68页。
1.2:晏绍祥:《美国建国初期对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的辩论及利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124-138页。
1.3:晏绍祥:《古典民主传统的近代命运》,《光明日报》,2014年6月25日,第15版。
1.4:王建妮:《亨利八世时期人文主义向英国大学的渗透》,《世界历史》,2009年第2期,第79-87页。
1.5: John F. Latimer,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in America”, The Classical World, Vol. 58, No. 5 (Jan., 1965), pp. 129-132。
著作:
1.1:晏绍祥:《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83-395页。
1.2:晏绍祥:《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3:刘小枫、陈少明主编:《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55-75页。
1.4: R. M. Ogilvie, Latin and Greek: a history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lassics on English life from 1600 to 1918, London: Routledge&Paul, 1964, pp. 172-184.
1.5:R. R. Bolgar ed., Classical influences on Western thought A. D. 1650-1870, pp. 1-26.
专题二 希腊历史概述
论文:
2.1:郭小凌:《古代的史料和世界古代史》,《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第86-93页。
2.2:吴晓群:《论希罗多德的“探究”是何以成为“历史”的》,《世界历史》,2013年第3期,第103-113页。
2.3:李长林:《修昔底德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历史教学》,1984年第1期,第44-47页。
2.4:Victor Ehrenberg, “Epochs of Greek History: A Lecture”, Greece & Rome, Vol. 7, No. 2 (Oct., 1960), pp. 100-113.
著作:
2.1:黄洋、晏绍祥:《希腊史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54页)
2.2:保罗•卡特里奇主编:《剑桥插图古希腊史》,郭小凌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第62-79页)。
2.3:John Boardman, Jasper Griffin, Oswyn Murray,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Classical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2.4: Richard Clogg, A Concise History of Gree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5: Simon Hornblower, The Greek World: 479-323 BC, New York: Routledge, 2011.
专题三 希腊神话
论文:
3.1:王以欣、王敦书:《希腊神话与历史——近现代各派学术观点述评》,《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4期,第114-122+133页。
3.2:王敦书、王以欣:《古希腊人的“神话—古史”观和神话与历史的相互融合》,《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2期,第133-139页。
3.3:王以欣:《古希腊神话与土地占有权》,《世界历史》,2002年第4期,第60-68页。
3.4:祝宏俊:《希腊神话语境中的“正义”》,《史学集刊》,2004年第1期,第51-55页。
3.5: F. Carter Philips,“Greek Myths and the Uses of Myths”,The Classical Journal, Vol. 74, No. 2 (Dec., 1978 - Jan., 1979), pp. 155-166
著作:
3.1:王以欣:《神话与历史: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3.2: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3.3:麦肯齐:《克里特岛迷宫:希腊罗马神话起源之迷》,陈豪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年。
3.4: Robin Hard,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Greek Mythology, London: Routledge, 2004.
3.5: Roger D. Woodard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Greek Myth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专题四 荷马史诗与荷马社会
论文:
4.1:晏绍祥:《荷马及其时代》,《高等函授学报》,1999年第2期,第37-41页。
4.2:黄洋:《试论荷马社会的性质与早期希腊国家的形成》,《世界历史》,1997年第4期,第52-58页。
4.3:晏绍祥:《荷马史诗所反映的君主制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88-95页。
4.4:晏绍祥:《荷马时代的“polis”》,《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145-159页。
4.5:晏绍祥:《古代希腊作家笔下的荷马》,《学术研究》,2005年第10期,第102-107页。
4.6:晏绍祥:《荷马史诗中的人民大会及其政治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110-116页。
4.7: M. M. Willcock, “The Search for the Poet Homer”,Greece & Rome, Vol. 37, No. 1 (Apr., 1990), pp. 1-13.
著作:
4.1:荷马:《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4.2:荷马:《奥德赛》,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4.3:晏绍祥:《荷马社会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4.4:Robert Fowler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om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4.5:Lawrence Young Kim, Homer Between History and Fiction in Imperial Greek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4.6: M. I. Finley, The World of Odysseus,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54.
专题五 希腊城邦制度
论文:
5.1:廖学盛:《试论城邦的历史地位和结构》,《世界历史》,1986年第6期,第29-36页。
5.2:黄洋:《希腊城邦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文化》,《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第100-107页。
5.3:黄洋:《古代希腊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城邦制度的形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第46-51页。
5.4:徐晓旭、蔡丽娟:《古代希腊城邦的形成》,《史学集刊》,2008年第3期,第48-53页。
5.5:王敦书、于可:《关于城邦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评<世界上古史纲>关于城邦和帝国的观点》,《世界历史》,1982年第5期,第48-57页。
5.6:Victor Ehrenberg, “When Did the Polis Rise?”, 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Vol. 57, Part 2 (1937), pp. 147-159
著作:
5.1: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5.2:菲利普•内莫:《民主与城邦的衰落——古希腊政治思想史讲稿》,张竝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5-36页)
5.3:安德烈耶夫:《古代世界的城邦》,张竹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5.4:Mogens Herman Hansen, Polis: Introduction to the Ancient Greek City-Stat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5.5:PernilleFlensted-Jensen, Thomas Heine Nielsen, Lene Rubinstein ed., Polis &politics : studies in ancient Greek history, Copenhagen: Museum Tusculanum Press, 2000.
专题六 希腊与东方
论文:
6.1:黄洋:《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东方”想像》,《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114-123页。
6.2:李永斌:《古典学与东方学的碰撞:古希腊“东方化革命”的现代想象》,《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第187-204页。
6.3:陈恒:《略论古希腊文明中的东方因素》,《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104-109页。
6.4:陈恒:《美索不达米亚遗产及其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08-116页。
6.5:John Boardman, “Al Mina and History”, Oxford Journal of Archaeology, vol. 9, July 1990, pp. 169-190.
著作:
6.1:卡尔•A•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徐式谷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6.2:奥斯温•默里:《早期希腊》(第二版),晏绍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4-93页)
6.3:Walter Burkert, The Orientalizing Revolution: Near Eastern Influence on Greek Culture in the Early Archaic Age, Margaret E. Pinder and Walter Burkert tra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6.4:Martin Bernal, Black Athena: The Aroasiatic Roots of Classical Civilization, vvol. II, New Brunswick, N. J. :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1.
专题七 希波战争
论文:
7.1:詹姆斯•鲁斯著,杨俊明译:《西方最早写战争史的史家——希罗多德与<希波战争史>》,《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第178-185页。
7.2:祝宏俊:《为什么只有300勇士?——希波战争温泉关战役反思》,《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6期,第99-103+31页。
7.3:祝宏俊:《萨拉米斯海战希腊军队“获胜”真相》,《军事历史研究》,2014年第2期,第142-151页。
7.4:李永斌:《温泉关战役再思考》,《历史教学》,2012年第16期,第61-66页。
7.5: Jack Martin Balcer, “The Persian Wars against Greece: A Reassessment”, Historia: ZeitschriftfürAlte Geschichte, Bd. 38, H. 2 (2nd Qtr., 1989), pp. 127-143.
著作:
7.1:希罗多德:《历史》(上、下册),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7.2:Philip De Souza, The Greeks at War: from Athens to Alexander, Oxford: Osprey, 2004.(pp.14-98.)
专题八 斯巴达及其幻影
论文:
8.1:祝宏俊:《斯巴达的“监察官”》,《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第132-145页。
8.2:祝宏俊:《斯巴达元老院研究》,《史学集刊》,2007年第5期,第21-31页。
8.3:晏绍祥:《古代斯巴达政治制度中的民主因素》,《世界历史》,2008年第1期,第4-16页。
8.4:祝宏俊:《斯巴达“监察官”与政治分权》,《世界历史》,2007年第4期,第14-23页。
8.5: Paul Cartledge, “What Have the Spartans Done for Us?: Sparta's Contribution to Western Civilization”, Greece & Rome, Second Series, Vol. 51, No. 2 (Oct., 2004), pp. 164-179.
8.6: Paul Cartledge, “Literacy in the Spartan Oligarchy”, 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Vol. 98 (1978), pp. 25-37.
著作:
8.1:卡特里奇:《斯巴达人:一部英雄的史诗》,梁建东、章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8.2:Anton Powell and Stephen Hodkinson, The Shadow of Sparta, London: Routledge for The Classical Press of Wales, 1994.
专题九 雅典民主政治
论文:
9.1:林志纯:《中西古典民主政治》,《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第21-28页。
9.2:郭小凌:《古希腊作家的民主价值观》,《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第102-113页。
9.3:晏绍祥:《从理想到暴政:古典时代希腊人的雅典民主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49-56页。
9.4:黄洋:《雅典民主政治新论》,《世界历史》,1994年第1期,第60-66页。
9.5:黄洋:《民主政治诞生2500周年?——当代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第123-130页。
9.6:晏绍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机与民主信仰的重塑》,《史学集刊》,2012年第1期,第3-7页。
9.7:蒋保:《演说与雅典民主政治》,《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第138-150页。
9.8:Josiah Ober, “The Nature of Athenian Democracy”, Classical Philology, Vol. 84, No. 4 (Oct., 1989), pp. 322-334
著作:
9.1:宋慧娟:《古代雅典民主政治》,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9.2: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王琼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9.3:菲利普•内莫:《民主与城邦的衰落——古希腊政治思想史讲稿》,张竝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4-90页)
9.4:Robin Osborne, Athens and Athenian Democracy,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专题十 伯罗奔尼撒战争
论文:
10.1:朱龙华:《记实求真见史才——读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书》,1985年第7期,第122-129页。
10.2:何元国:《<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如何写出来的?——“修昔底德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安徽史学》,2015年第5期,第125-135页。
10.3:蒋保:《试论波斯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介入》,《世界历史》,2001年第4期,第102-109页。
10.4晏绍祥:《修昔底德陷阱与中美关系》,《光明日报》,2014年3月17日第15版。
10.5:I. G. Spence, “Perikles and the Defence of Attika during the Peloponnesian War”,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Vol. 110 (1990), pp. 91-109.
10.6:P. J. Rhodes, “Thucydides on the Causes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Hermes, 115. Bd., H. 2 (2nd Qtr., 1987), pp. 154-165.
著作:
10.1: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下册),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10.2:J. F. Lazenby, The Peloponnesian War: A Military Study,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10.3:Lawrence A. Tritle, The Peloponnesian War,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2004.
专题十一 希腊宗教
论文:
11.1:徐晓旭:《古希腊宗教:一项“长时段”的考察》,《古代文明》,2007年第4期,第2-15页。
11.2:李永斌、郭小凌:《阿波罗崇拜的起源与传播路线》,《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第166-180页。
11.3:黄洋:《古代希腊的城邦与宗教》,《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90-98页。
11.4:吴晓群:《公共空间与公民团体——对希腊城邦的一项宗教文学化的分析》,《史林》,1998年第2期,第106-110+105页。
11.5:赵林:《论希腊宗教的文化特点》,《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1期,第96-101+113页。
11.6:W. Den Boer, “Aspects of Religion in Classical Greece”, Harvard Studies in Classical Philology, Vol. 77 (1973), pp. 1-21.
著作:
11.1:王晓朝:《希腊宗教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2:阿德金斯:《探寻古希腊文明》,张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505-659页)
11.3:保罗•卡特里奇主编:《剑桥插图古希腊史》,郭小凌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第301-322页)。
11.4:Daniel Ogden, A Companion to Greek Religion, Malden, MA: Blackwell Pub., 2007.
专题十二 希腊哲学
论文:
12.1:张巍:《诗歌与哲学的古老纷争——柏拉图“哲学”(philosophia)的思想史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第141-158页。
12.2:李猛:《古希腊哲学与我们》,《世界哲学》,2009年第5期,第25-28页。
12.3:齐延平:《论古希腊哲学中人权基质的孕育》,《文史哲》,2010年第3期,第13-22页。
12.4:吕翠华:《如何看待古希腊自然哲学对近代科学的贡献》,《理论月刊》,2006年第S1期,第37-39页。
12.5:Silvia Montiglio, “Wandering Philosophers in Classical Greece”,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Vol. 120 (2000), pp. 86-105.
著作:
12.1:叶秀山:《永恒的活火:古希腊哲学新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2: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003年。
12.3:姚介厚:《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上、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4:Mary Louise Gill and Pierre Pellegrin ed., A Companion to Ancient Philosophy, Malden, MA: Blackwell Pub., 2006.(第3-412页)
专题十三 希腊戏剧
论文:
13.1:王邵励、张季云:《戏剧公演与雅典城邦政治》,《世界历史》,2007年第4期,第33-42页。
13.2:晏绍祥:《冲突与调适——埃斯库罗斯悲剧中的城邦政治》,《政治思想史》,2015年第1期,第1-22页。
13.3:王晓华:《雅典公民政治语境与古希腊悲剧的生成》,《学术月刊》,2009年第7期,第112-119页。
13.4:乐铄:《城邦民主制•英雄神话•严肃剧》,《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108-112页。
13.5:Helene P. Foley, “Tragedy and Politics in Aristophanes' Acharnians”,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Vol. 108 (1988), pp. 33-47.
著作:
13.1:谢•伊•拉齐克:《古希腊戏剧史》,俞久洪,臧传真译校,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
13.2:埃斯库罗斯等:《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1-8),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13.3:埃斯库罗斯等:《古希腊戏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13.4:刘小枫、陈少明主编:《雅典民主的谐剧》,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13.5: 奥里根:《雅典谐剧与逻各斯——<云>中的修辞、谐剧性与语言暴力》,黄薇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
13.6:Victor Ehrenberg, The People of Aristophanes: A Sociology of Old Attic Comedy, New York:Schocken Books, 1962.
专题十四 希腊历史学家
论文:
14.1:黄洋:《希罗多德:历史学的开创与异域文明的话语》,《世界历史》,2008年第4期,第4-12页。
14.2:张巍:《希罗多德的“探究”——《历史》序言的思想史释读》,《世界历史》,2011年第5期,第126-134页。
14.3:杨俊明、付静:《评希罗多德<历史>的结尾——兼论希罗多德的写作目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97-100页。
14.4:黄洋:《修昔底德的理性历史建构》,《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6期,第7-12页。
14.5:徐松岩:《修昔底德史学思想的时代特征》,《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69-71页。
14.6:修昔底德、李电:《修昔底德和平思想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第133-138页。
14.7:徐松岩:《色诺芬史学二题》,《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1期,第76-82页。
14.8:ArnaldoMomigliano, “Tradition and the Classical Historian”,History and Theory, Vol. 11, No. 3 (1972), pp. 279-293.
著作:
14.1:郭小凌编著:《西方史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67页)
14.2:张广智:《西方史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6页)
14.3:M. I. Finley ed., The Portable Greek Historians,New York:The Viking Press, 1959.
14.4:T. J. Luce, The Greek Historians, New York:Routledge, 1997.
专题十五 希腊的遗产
论文:
15.1:黄洋:《古代与现代的民主政治》,《史林》,2007年第3期,第129-140页。
15.2:周弘:《欧洲文明溯源》,《欧洲》,1984年第4期,第18-26页。
15.3:郭之洛:《希腊罗马神话与英语谚语》,1988年第3期,第107-111页。
15.4: Clarence P. Bill, “Tracking the Greeks”,The Classical Journal, Vol. 25, No. 1 (Oct., 1929), pp. 29-48.
著作:
15.1:M.I.芬利主编:《希腊的遗产》,张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2: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葛海滨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15.3: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的回声》,曹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年。
15.4:R. W. Livingstone ed., The Legacy of Greece,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21.
15.5: William Chase Greene, The Achievement of Greece: A Chapter in Human Experien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4.
系统学习过《世界上古史》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古部分,或者系统学习过其他相应课程
西方古典文明教材介绍及参考资料
本门课程没有固定教材,建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读下列古典作品中的5-10种,其中精读2-3种。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周作人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
阿里斯托芬:《阿里斯托芬喜剧两种》,罗念生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埃斯库罗斯:《悲剧两种》,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埃斯库罗斯等:《古希腊悲剧经典》,罗念生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
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斐多》,杨绛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四卷本),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03年。
荷马:《荷马史诗•奥德赛》,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荷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路吉阿诺斯:《路吉阿诺斯对话集》,周作人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
欧里庇得斯:《欧里庇得斯悲剧集》,周作人译,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
欧里庇得斯《欧里庇得斯悲剧集》,周作人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年。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陆永庭,吴彭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
色诺芬:《长征记》,崔金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西塞罗:《论神性》,石敏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希罗多德:《历史》(新译本),徐松岩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希罗多德:《历史》,周永强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黄贤全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古希腊悲剧戏剧全集》张竹明,王焕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