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SPOC学校专有课程
地震地下地质学
第4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02月27日 ~ 2024年07月21日
学时安排: 6-8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04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成都理工大学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设了《地震地层学》,至今约四十年间,课程随着主讲教师的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独具特色,为培养数千名地震与地质结合的复合型油气勘探开发人才起到关键作用。 地震地下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油气方向)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阐述如何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地质学研究,主要介绍地震地质基础知识、地震构造解释、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地震相分析、地震速度分析、油气检测方法技术。课程中既有传统学科理论,也有最新研究进展;既有基本方法技术,也有典型研究实例;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讲授理论技术,展示科研成果,理论实践融会贯通。 在油气勘探开发不断走向深层、深水、非常规的今天,本课程的教学能够培养具有地质思维能力、地震解释技术、地震地质结合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努力为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欢迎各位学习《地震地下地质学》,让我们洞悉地震地质之美,让课程开启油气发现之旅。
成都理工大学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设了《地震地层学》,至今约四十年间,课程随着主讲教师的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独具特色,为培养数千名地震与地质结合的复合型油气勘探开发人才起到关键作用。 地震地下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油气方向)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阐述如何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地质学研究,主要介绍地震地质基础知识、地震构造解释、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地震相分析、地震速度分析、油气检测方法技术。课程中既有传统学科理论,也有最新研究进展;既有基本方法技术,也有典型研究实例;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讲授理论技术,展示科研成果,理论实践融会贯通。 在油气勘探开发不断走向深层、深水、非常规的今天,本课程的教学能够培养具有地质思维能力、地震解释技术、地震地质结合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努力为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欢迎各位学习《地震地下地质学》,让我们洞悉地震地质之美,让课程开启油气发现之旅。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地质研究的对象往往深埋地下或水下,看不见,摸不着,地震是目前人们有效研究地下地质体的重要方法,《地震地下地质学》是阐述如何利用地震资料解释地质信息的一门课程。

《地震地下地质学》是随着油气勘探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包含所有利用地震反射资料进行地层、构造、沉积、储层、含油气解释。

《地震地下地质学》能解决很多地质问题,主要包括:

1.查明地层界面,它们的接触关系,并进行划分地层。

2.研究区域构造发育史、沉积发育史、海面升降史、热演化史。

3.恢复古水流体系、古沉积体系、推断古沉积环境。

4.分析古地貌,确定古河道、三角洲、扇、礁、各种刺穿体(火成岩、盐丘、泥岩刺穿),并研究它们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5.确定有利构造特别是地层圈闭的位置、类型、规模,指导勘探部署。

6.判断地层的岩性、物性、所含流体的类型,直接检测油气,判别死油区,预测地层压力,推测流体运移方向,进行油藏评价,提高开发效率。

7.寻找另一种蕴藏量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水化物。

8.为找水、找沙、找其它沉积矿产、工程地质、海底工程服务。

随着当前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深水、非常规进军,地震勘探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挑战。《地震地下地质学》从地震与地质深度结合的角度,为更好地勘探开发油气提供重要的方法、技术、思路。

授课目标

目标 1 :熟悉地震地下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建立地震与地质的桥梁,领会地震地质结合的思想。

目标2:理解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原理及方法,具备在拉张、挤压、走滑等不同构造背景下进行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构造识别的能力。

目标3:掌握层序划分、地震相识别、储层预测、油气检测的原理及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油气时空分布和评价有利区带展布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油气地质空间思维。

成绩 要求

成绩为百分制。

平时成绩占40%(其中线上占20%,线下占20%),期末考试占60%。

平时成绩(线上)由“视频学习完成度、课程讨论、线上考试”这三项分别按照50%10%40%的比例构成。

平时成绩(线下)由“课堂发言、课后作业”这两项等比例(50%)构成。

期末成绩是线下的“笔试+口试(面试)”成绩。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1、主要介绍该课程涵盖内容,能解决什么油气地质问题。2、重点介绍学科诞生的契机、学科流派及发展趋势。
1.1 《地震地下地质学》学科内涵
1.2 学科的起源、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课程特色及课程要求
地震地层基础理论
课时目标:掌握基本概念,明白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原理,掌握其制作方法。
2.1 地质界面
2.2 波阻抗界面
2.3 地震反射记录
2.4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2.5 地震分辨率
地震构造解释
课时目标:掌握基本概念,区分拉张构造和挤压构造,识别扭动构造、底劈与刺穿构造。
3.1 地震构造解释基础
3.2 拉张构造分析
3.3 挤压构造解释
3.4 扭动构造
3.5 底辟与刺穿构造
地震层序与层序地层框架模式
课时目标:掌握层序相关的基本概念,识别层序地层样式,了解学科进展,学会年代地层框架图的编制方法。
4.1 地震反射界面及其年代地层意义
4.2 地震地层单元-地震层序
4.3 层序的划分对比
4.4 海平面升降周期分析与海平面升降曲线的编制
4.5 层序地层框架模式
地震岩相及古地理分析
课时目标:理解地震相的概念及地震相识别标志,掌握河流、三角洲、扇的地震综合识别标志,掌握扇三角洲、水下扇、浊积扇的地震综合识别标志,掌握礁滩的地震综合识别标志,学会地震相分析方法。
5.1 地震相及地震相分析
5.2 地震相识别的原理与方法
5.3 典型地震相解释及实例分析
地震速度分析与储层预测
课时目标:掌握不同速度的概念,认识影响速度的地质因素,了解速度与岩性反演。
6.1 不同地震速度概念及提取方法
6.2 影响速度的地质因素
6.3 速度与岩性反演
地震油气检测
课时目标:理解基本概念,认识相关原理,了解相关实例。
7.1 亮点技术
7.2 AVO技术
7.3 HCI 技术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高等数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参考资料

[1]     地震地层学解释基础,徐怀大等,1989,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     Seismic stratigraphy, application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Edited by Charles E. PAYTON, 1977, AAPG Memoir 26

[3]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stey, 1981, Printed in USA

[4]     Practical seismic interpretation, Badley, Michael E., 1985, Printed in USA

[5]     中国含油气盆地结构和构造样式地震解释,杨克绳编著,2006,石油工业出版社

[6]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培训教材),中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主编,2006,石油工业出版社

[7]     层序地层学原理,()奥克塔文·卡图尼努著,2009,石油工业出版社

[8]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与应用, 王宏语 主编著, 2016,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9]     地震沉积学原理与应用 Principle of Seismic Sediment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朱筱敏,曾洪流,董艳蕾 . 2017,石油工业出版社

[10] Xu G, Pang X. Sequence-stratigraphic dynamics: Variations of genetic stratigraphic units driven by basin subsidence[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21(1):103482. DOI:10.1016/j.gloplacha.2021.103482

[11] Guo Wei, Xu, Guoqiang, Xu Shaohua, Xu Yingjing, He Jinghai, Zhao Peng, Yang Xiaojiang, Wu Yuxiang. Influence of sediment supply rate 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change: A case study from the Kaiping Sag,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21, 129(1): 105106

[12] Xu G, Haq B U.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22, 224:103876. DOI:10.1016/j.earscirev.2021.103876

成都理工大学
4 位授课老师
王长城

王长城

教授

徐国强

徐国强

教授

吴昌荣

吴昌荣

讲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