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本课程是长期以来总结中国工程地质发展成就和国外先进理念下的智慧结晶,深入贯穿“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学术思想体系。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由5位教授授课,强调工程实践案例分析,素材资源丰富,辅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https://202.115.134.210:801/)实验操作,特色鲜明。
本课程是长期以来总结中国工程地质发展成就和国外先进理念下的智慧结晶,深入贯穿“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学术思想体系。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由5位教授授课,强调工程实践案例分析,素材资源丰富,辅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https://202.115.134.210:801/)实验操作,特色鲜明。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如何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本课程系统论述了如何分析与评价人类工程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些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工程地质基本理论、区域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与岩土体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地下水渗流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侵蚀淤积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基本涉及了目前我国工程地质领域关键研究方向。
本课程特色及支持平台:
(1)本课程是教学团体长期以来总结中国工程地质发展成就和国外先进理念下的智慧结晶;
(2)本课程深入贯穿由成都理工大学为主体开创和建立的“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学术思想体系;
(3)教学内容强调工程实践案例分析教学;
(4)国家级支持平台: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地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质与岩土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授课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及相关的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工程地质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工程地质分析的核心思想,最终达到能够通过工程地质条件对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的工程地质分析的教学目标。
成绩要求
本课程成绩由课程学习、单元测验、考试和课堂讨论4部分组成,其中:
(1)完成所有课程视频任务点学习(必须);
(2)完成单元测验(30分);
(3)完成在线考试(50分);
(4)参加讨论,发言或留言8次以上(20分)。
(5)总评成绩60-84分为合格,获得合格证书;85-100分为优秀,获得优秀证书。
课程大纲
第一章 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
课时目标:本章主要讲述岩体结构研究的工程地质意义、岩体的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岩体原生结构特征的岩相分析、岩体结构构造改造的地质力学分析以及岩体结构面的特征描述与统计分析方法。
1.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1.2 岩体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
1.3 结构面的特征描述及统计分析
1.4 岩体结构工程地质分析的应用
第二章 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课时目标:本章主要讲述岩体天然地应力状态的形成及其类型、天然地应力分布的一般规律、我国地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地壳表层岩体应力状态的复杂性以及区域地应力场与岩体地应力的研究方法。
2.1 岩体天然地应力状态的形成及其类型
2.2 我国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
2.3 地壳表层地应力状态的复杂性
2.4 区域地应力场及岩体地应力研究
第三章 岩体的变形成破坏
课时目标:本章主要讲述岩体在加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岩体在卸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 岩体在动荷载条件下的变形破坏;岩体变形破坏过程中的时间效应;孔隙水压力变化对岩体变形破坏的影响;岩体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
3.1 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
3.2 岩体在加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
3.3 岩体在卸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 及 在动荷载条件下的变形与破坏
3.4 岩体变形时间效应、孔隙水压力作用和地质力学模式
第四章 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
课时目标:本章主要讲述活断层的类型与活动方式、活动断层的特征参数、活断层活动的时空不均匀性、活断层区内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原则以及活断层的调查、监测与研究方法。
4.1 活断层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4.2 活断层的类型和活动方式
4.3 活断层的长度和断距
4.4 活断层的错动速率和重复错动周期
4.5 活断层的时空不均匀性
4.6 活断层区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原则
4.7 活断层的调查、监测
4.8 活断层鉴别标志
第五章 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
课时目标:本章主要讲述地震与地震波的基础知识、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地震区划和地震危险性分析、场地地震效应、地震小区划及地震区抗震设计原则。
5.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5.2 地震及地震波的基础知识
5.3 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
5.4 地震区划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5.5 场地地震反应及地震小区划
5.6 地震区划抗震设计原则
第六章 斜坡岩(土)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教材第九章)
课时目标:本章主要讲述斜坡岩体应力分布特征;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类型及一般特征;斜坡变形破坏机制;斜坡变形破坏后运动学特征;斜坡变形破坏与内外应力的关系;斜坡稳定性评价与预测;防治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原则及主要措施。
6.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6.2 斜坡岩体应力分布特征
6.3 斜坡的变形与破坏
6.4 斜坡变形破坏机制与演化
6.5 斜坡破坏后的运动学
6.6 斜坡变形破坏与内外营力关系
6.7 斜坡稳定性评价与预测
6.8 防治斜坡变形破坏的原则及措施
第七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教材第十章)
课时目标:本章主要讲述地下开挖后,由于应力重分布、水分重分布等作用引起的围岩变形破坏所导致的围岩稳定性问题,主要包括地下开挖后洞室围岩应力的重分布、围岩变形破坏的一般规律及累进性发展过程、围岩变形破坏的类型及特征、围岩稳定性的分析评价以及地下洞室围岩的支护措施等内容。
7.1 地下洞室概念及研究意义
7.2 地下开挖后围岩应力的重分布
7.3 围岩的变形破坏
7.4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
7.5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支护措施
第八章 地基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教材第十一章)
课时目标:本章主要讲述地基岩体,特别是坝基、坝肩岩体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特征、变形破坏方式以及与地基稳定性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地基岩体内的应力分布特征、地基岩体的变形与破坏、坝基(肩)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方法和改善坝基稳定条件的措施等内容。
8.1 地基岩体内的应力分布特征
8.2 坝基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8.3 坝基(肩)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
8.4 改善坝基稳定性的措施
第九章 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教材第十三章)
课时目标:本章主要讲述在地下水渗透过程中,因渗透压力增大,从而导致土颗粒或土颗粒集团随地下水带出,使土体的强度降低甚至破坏的工程地质问题。本章介绍了渗透变形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渗透变形产生条件、判定方法和评价方法以及防治措施。
9.1 土石渗透变形的产生条件
9.2 渗透变形可能性的判定及防治措施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本课程的理论涉及地质学、力学和专业基础课,须在学习地质学和力学的基础上。
参考资料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第4版,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编著:地质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