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期末考试会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中药药剂学
第3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1年03月03日 ~ 2021年07月30日
学时安排: 3-5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73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中药药剂学》是中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在继承传统剂型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吸取现代药剂学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借鉴创新,形成了一门既具有中医药特色,又反映当代中药制剂水平的科学。我校中药药剂学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臻完善,课程组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在继承传统剂型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吸取现代药剂学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借鉴创新,形成了一门既具有中医药特色,又反映当代中药制剂水平的科学。我校中药药剂学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臻完善,课程组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本课程讲授的内容主要分绪论、中药调剂、制药卫生及中药制剂的原辅料;中药制剂前处理部分与各种常规剂型;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型给药系统、中药制剂的稳定性等三部分。中药制剂前处理部分主要讲述药物的粉碎、筛析、混合、制粒,中药的浸提、分离、纯化,中药提取液的浓缩、干燥;常规剂型主要讲述注射剂、片剂等常用剂型的含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制备方法、质量检查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药物制剂和调剂基本操作技术及该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引进中药药剂学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就,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设计合理的中药剂型及生产工艺流程,掌握评价药物制剂质量技能,能运用中医药理论阐述临床合理用药的科学依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能够在中药制剂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中药制剂方面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授课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这是基础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药药剂学基本理论知识、概念,领悟中药药剂学知识系统的科学性、完备性以及应用性价值。注意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中药药剂学的基本知识、观点和方法,结合前期课程所学习的理论,掌握分析、研究中药的前处理、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各环节的关键技术。创造条件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教学中加强观察和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中药药剂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核心目标。通过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感知中药药剂学学习目的与任务。采用流程教学法,按照“剂型的概述、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剂型实例”等介绍普通剂型,使学生学会运用专业理论阐释生产实例中的技术要求。通过分组讨论、自主查阅文献、分组设计处方及制备工艺等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会资料收集整理、团队合作、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具备独立思考、讨论分析、总结概括和一定的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动力目标。通过中药药剂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强化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科技兴国思想,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增加实验项目、实习等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实践动手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成绩 要求

中药药剂学成绩由线上成绩、线下成绩组成,其中:

线上成绩:30%;包括单元测验30%、单元作业30%、课程讨论40%。

单元测验(30%):每单元共10题,为客观题,最多三次提交,以高分为最后得分。

单元作业(30%):为主观题,需要学生互评。每人至少互评5个他人作业(未参与互评的学生将给予所得分数的50%;未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予所得分数的80%,全部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予所得分数的100%)。

课程讨论(40%):课程讨论限定在讨论区【课堂交流区】板块,根据同学们在讨论区发表的有效帖子(含主贴和回帖)的数量给予评分,有效帖(发帖或回帖)3个及以上为满分。

线下成绩:70%,学期末考试为50分,形成性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测验、作业、指导性自学、实验课操作考核成绩、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占20分。

    注:成绩评定可能会根据学校相关要求作出相应调整。


课程大纲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药调剂(本章为自学)

第三章 制药卫生

第四章 中药制剂的原辅料

第五章 粉碎、筛析、混合

第六章 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

第七章 浸出制剂(指导性自学)

第八章 液体制剂

第九章 注射剂

第十章 外用膏剂

第十一章 栓剂

第十二章 胶剂

第十三章 散剂

第十四章 丸剂

第十五章 颗粒剂

第十六章 胶囊剂(指导性自学)

第十七章 片剂

第十八章 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第十九章 其他剂型

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

第二十一章 新型给药系统

第二十二章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预备知识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中医基础理论、有机化学、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化学、解剖生理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用植物学、微生物免疫学、药理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古典文献学、药用动物学、临床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药事管理与法规、中药资源学、中药不良反应概论等课程。


参考资料

①杨明主编《中药药剂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②张兆旺主编《中药药剂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③刘汉清,倪健主编《中药药剂学》,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④李范珠,李永吉主编《中药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

⑤傅超美,刘文主编《中药药剂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年

⑥杨明,傅超美主编《中药药剂学专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⑦《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四部

 

 


长春中医药大学
6 位授课老师
徐伟

徐伟

教授

邱智东

邱智东

教授

董金香

董金香

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