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本教程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主讲。创造性或创新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关注的主题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本课程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结合多年的研究实践和丰富实例,围绕创造性心理学的历史、创造性人才构成的心理因素、创造性人才需要的环境、拔尖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等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提出了“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型人才”的观点。
课程时长:课程共包括8讲 + 1个绪论。第1周发布绪论和第一讲内容,以后每周发布一讲内容,共计 8周。
课程负荷:每周约需要1.5-2小时。
课程章节:
[绪 论] 中华大地是创新的故乡
[第1讲] 为什么要研究创新或创造性
[第2讲] 创造性心理学的简史与现状
[第3讲] 创造性人才的构成心理因素——创造性思维
[第4讲] 创造性人才的构成心理因素——创造性人格
[第5讲] 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性的环境
[第6讲] 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
[第7讲] 创造性的发展
[第8讲] 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型人才
绪论 中华大地是创新的故乡
0.1 中华民族文化历来重视文学创作
0.2 中华民族文化历来崇尚艺术
0.3 中华民族文化历来以教育为先
0.4 中华民族文化历来追求科学发明
第1讲 为什么要研究创新或创造性
1.1 为什么要进行创造性研究
1.2 创造性的实质
1.3 研究创造性心理学的意义
第1讲 单元测验
第2讲 创造性心理学的简史与现状
2.1 创造性心理学的研究阶段
2.2 创造性心理学的现状
第2讲 单元测验
第3讲 创造性人才的构成心理因素——创造性思维
3.1 对思维的概述
3.2 智力与创造力
第3讲 单元测验
第4讲 创造性人才的构成心理因素——创造性人格
4.1 对人格的简述
4.2 从非智力因素研究到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就看创造性人格价值
4.3 三种创造性人格观
4.4 跨文化的研究
第4讲 单元测验
第5讲 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性环境
5.1 对环境的简述
5.2 创造性环境的具体表现
5.3 民主和谐的环境
第5讲 单元测验
第6讲 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
6.1 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
6.2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6.3 对高校或大学创造性教育的建议
第6讲 单元测验
第7讲 创造性的发展
7.1 创造性生物学基础的研究
7.2 幼儿创造性的萌芽
7.3 小学儿童有较明显的创造性表现
7.4 青少年在学习中不断发展创造性
7.5 成人期的创造性
第7讲 单元测验
第8讲 融东西方教育于一体,培养“T”型人才
8.1 融东西方教育于一体,培养T型人才
8.2 如何培养T型人才
8.3 培养T型人才,关键在于教育改革
第8讲 单元测验
具有初步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1. 林崇德(2018).创造性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林崇德. (2000).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 中国教育学刊, (1), 5-8.
3. 林崇德. (2004). 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林崇德. (2009). 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5. 林崇德, 胡卫平. (2012).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36-42.
6. 罗伯特 K. G. 坦普尔. (2003). 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 (陈养正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7. 斯滕伯格. (2005). 创造力手册 (施建农等译).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