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秉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包罗万象。课程将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一个框架的勾勒,既有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又有对时点断面的思考。课程力求覆盖面广,尽量深入浅出,结合传统茶史的记载与现代茶学的发展,讲述茶文化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到未来的演变。课程注重茶之精神的引导,带领大家感受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生命体验。
第一讲 绪论
第一节 课程简介
第二节 茶道、茶艺与茶文化
第一讲 绪论
第二讲 茶之起源
第一节 茶的起源传说
第二节 茶树原产地
第三节 制茶法的演变(上)
第四节 制茶法的演变(下)
第五节 饮茶法的演变(上)
第六节 饮茶法的演变(中)
第七节 饮茶法的演变(下)
第二讲 茶之起源
第三讲 茶圣陆羽
第一节 陆羽其人
第二节 《陆文学自传》(上)
第三节 《陆文学自传》(下)
第四节 《茶经》其书(上)
第五节 《茶经》其书(下)
第六节 陆羽及《茶经》的影响
第三讲 茶圣陆羽
第四讲 茶书简介
第一节 古代茶书概述
第二节 古代茶书的主要特点(上)
第三节 古代茶书的主要特点(下)
第四节 古代茶书中所体现的思想(上)
第五节 古代茶书中所体现的思想(中)
第六节 古代茶书中所体现的思想(下)
第七节 当代茶书
第八节 外国茶书
第四讲 茶书简介
第五讲 茶之分类
第一节 六大茶类简介
第二节 绿茶类
第三节 红茶类
第四节 青茶(乌龙茶)类
第五节 白茶类
第六节 黄茶类
第七节 黑茶类
第八节 再加工茶类
第五讲 茶之分类
第六讲 茶艺简介
第一节 茶事空间的设计与打造
第二节 茶的沏泡与品鉴
第六讲 茶艺简介
第七讲 茶艺六助
第一节 茶之用水(上)
第二节 茶之用水(下)
第三节 茶之用器
第四节 茶之用火
第五节 茶之处境
第六节 茶之用情
第七节 茶之为人
第七讲 茶艺六助
第八讲 茶与文学
第一节 茶文学概述(上)
第二节 茶文学概述(下)
第三节 茶与诗
第四节 代表茶文赏析(上)
第五节 代表茶文赏析(下)
第六节 茶酒争雄
第八讲 茶与文学
第九讲 茶之功用
第一节 茶之功用概述
第二节 茶之养生功用(上)
第三节 茶之养生功用(下)
第四节 茶之修身功用(上)
第五节 茶之修身功用(下)
第九讲 茶之功用
第十讲 茶之传播
第一节 茶之传播概述
第二节 中国的一些典型茶俗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饮茶习俗
第四节 茶叶的外传(上)
第五节 茶叶的外传(下)
第六节 中国茶往何处去
第十讲 茶之传播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茶经述评》,吴觉农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
《茶文化学》,刘勤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茶及茶文化二十一讲》,程启坤、姚国坤、张莉颖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中国古代茶书集成》,朱自振、沈冬梅、增勤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