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本课程利用中国大学MOOC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脑洞大开背后的创新方法》又名《TRIZ创新方法》,在天津师范大学第一批通识精品课《创新方法实训》的基础上,建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独立SPOC课程。“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既是创新的手段和内容,也是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武器。掌握先进的创新方法,对于创新来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意义。你可以等待100年获得顿悟,也可以利用这些方法15分钟解决问题。 创新有法,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我们要掌握创新方法。
本课程利用中国大学MOOC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脑洞大开背后的创新方法》又名《TRIZ创新方法》,在天津师范大学第一批通识精品课《创新方法实训》的基础上,建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独立SPOC课程。“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既是创新的手段和内容,也是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武器。掌握先进的创新方法,对于创新来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意义。你可以等待100年获得顿悟,也可以利用这些方法15分钟解决问题。 创新有法,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我们要掌握创新方法。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创新方法实训》是天津师范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创造创新能力提升性质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通过系统的创新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养、创新能力、发明专利水平等,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方法实训》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是 “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创新项目指导”的四元素混合式教学模式。
授课目标
认知目标
(1)辩证认识创新方法对于创新的作用,认识创新是可以学会的本领,树立人人皆能创新的信心。
(2)理解联想、组合、类比、臻美和TRIZ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3)分析与总结联想类、组合类、类比类、臻美类创新方法的典型方法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特点范围和实施步骤,阐述TRIZ创新方法。
技能目标
(1)依据“人人皆能创新”的原理和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的需要,确立四个以上创新选题方案。
(2)通过学习、训练,提高联想、组合、类比、臻美以及克服创新障碍的能力和水平。
(3)运用联想类、组合类、类比类、臻美类创新方法的典型方法及TRIZ创新方法,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创新活动,形成创新方案。
(4)对创新方法进行创新设计与开发,申请创新专利。
情感目标
(1)正视自身的创新能力,有创新自信,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能从创新中感受快乐,具有运用创新方法进行创新的欲望和激情。
(2)培养自觉创新、主动创新的精神,求变、求新、求优,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增强对创新方法的兴趣。
(3)养成运用创新方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悟出属于自己的创新方法。
成绩 要求
总评成绩=线上学习20%+线下学习20%+社会实践20%+终结性考核作业40%
《创新方法实训》要求完成终结性考核作业,包括:
(1)我的创新箴言(字数不限)与创新档案。
(2)创新方法大赛申报书
(3)修课感言(字数不限,主要书写学习、实践创新方法的收获等)。
社会实践包括:
(1)创新五分钟
(2)摔不破的鸡蛋
(3)社会实践报告
课程大纲
线下(3课时)课程导学:开启创新之门
1.实训:寻找与创新无关的东西。
2.课程导学、答疑。
3.实训:妙解绳结
4.签署课程协议。
5.建立创新档案、创造力测试、开课调查问卷。
6.分组:每组人数3人。
小组活动:(1)自我介绍、相互了解、交流。(2)选出组长、副组长各一名。(3)为小组命名,并为自己的小组设计标识与口号等。(4)制定小组具体活动计划。
(5)汇报、总结。
线下(3课时)创新方法概述:创新•思维•方法
课时目标:认知目标1.掌握创新的含义、要素以及标准。2.了解创新思维的概念、特征。3.掌握创新方法的含义、分类。4.辩证认识创新方法的作用。5.理解学习和运用创新方法的原则。技能目标1.能运用创新的含义及其标准,准确分析有些事物是不是创新。2.掌握运用创新方法的注意事项。情感目标1.增强人人、时时、处处、事事皆能创新的信心。2.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让创新成为个人的自觉行为。3.激励和倡导全民族的创新。
第一节 创新:人人皆能,事事可创
第二节 创新思维:不同凡想
第三节 创新方法:打开创新大门的金钥匙
线上(3课时)联想类创新方法
课时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联想的含义,在分析联想的过程中理解联想创新的作用。2.了解联想的类型,并学会区分不同类型联想的特点。3.理解头脑风暴法、检核表法、和田十二法等的内容、特点和实施步骤。技能目标1.进行联想训练,提高联想能力,为学习运用联想类创新方法做好准备。2.运用联想发现有价值的创新点,或为创新研究课题找出路。3.能够从实际需要出发,应用头脑风暴法、检核表法、和田十二法等,针对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科技创新或管理制度等,提出具体创新项目,完成创新任务。情感目标1.增强联想的兴趣,喜欢联想训练,乐于在实践中进行联想创新。2.对头脑风暴法、检核表法、和田十二法及联想类其他创新方法产生兴趣,并善于在创新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
第一节 联想及其类型
第二节 头脑风暴法
第三节 检核表法
第四节 和田十二法
线下(3课时)联想类创新方法
课时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联想的含义,在分析联想的过程中理解联想创新的作用。2.了解联想的类型,并学会区分不同类型联想的特点。3.理解头脑风暴法、检核表法、和田十二法等的内容、特点和实施步骤。技能目标1.进行联想训练,提高联想能力,为学习运用联想类创新方法做好准备。2.运用联想发现有价值的创新点,或为创新研究课题找出路。3.能够从实际需要出发,应用头脑风暴法、检核表法、和田十二法等,针对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科技创新或管理制度等,提出具体创新项目,完成创新任务。情感目标1.增强联想的兴趣,喜欢联想训练,乐于在实践中进行联想创新。2.对头脑风暴法、检核表法、和田十二法及联想类其他创新方法产生兴趣,并善于在创新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
第一节 联想及其训练
第二节 头脑风暴法实训
第三节 检核表法实训
第四节 和田十二法实训
线上(3课时)组合类创新方法
课时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组合的含义,领会组合的内涵,分析说明组合在不同生活领域的表现形式及作用。2.学会区分不同组合类型的实用特点。3.理解形态分析法、信息交合法、焦点法等的具体内容、特点和实施步骤。技能目标1.进行组合训练,提高组合能力,为学习、运用好组合类创新方法做好准备。2.运用组合类创新方法发现有价值的创新点,或为创新选题、研究课题找出路。3.能够从实际需要出发,应用形态分析法、信息交合法、焦点法等,针对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科技创新或管理制度创新等,提出具体的创新设想,完成创新任务。情感目标1.增强对组合的兴趣,喜欢进行组合训练,善于在实践中进行组合创新。2.对形态分析法、信息交合法、焦点法等产生兴趣,乐于在创新实践中使用。
第一节 组合及其训练
第二节 形态分析法及其实训
第三节 信息交合法及其实训
线上(3课时)类比类创新方法
课时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类比的含义,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类比,并了解其特点及作用。2.了解类比推理的基本形式,明确其特点、作用。3.理解提喻法、等价变换法 的内容、特点和实施步骤。技能目标1.进行类比、类比推理能力训练,提高类比推理能力,为学习运用类比类创新方法做好准备。2.运用类比法,把表面看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异中求同,发现有价值的创新目标,或为待解决问题寻求突破的措施。3.能够从实际需要出发,应用提喻法、等价变换法等,针对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科技创新或管理制度等,提出具体创新项目,完成创新任务。情感目标1.增强对类比和类比推理的兴趣,喜欢进行提高类比推理能力的训练,乐于在实践中运用类比进行创新。2.对提喻法、等价变换法、仿生学法等产生兴趣,并善于在创新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
第一节 类比、类比推理及其训练
第二节 提喻法及其训练
第三节 等价变换法及其训练
线下(3课时)臻美类创新方法
课时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美及臻美的含义、表现及本质。2.理解臻美推理的形式,能阐述利用臻美推理的必备条件。3.了解臻美类创新方法的主要特点、适用范围和操作流程等,为能在具体创新项目中加以应用做好准备。技能目标1.能具备一定的美学基本知识与审美能力,善于进行臻美和臻美推理。2.能够从实际需要出发,应用补美法、希望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等,针对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科技创新或管理制度等,提出具体创新项目,完成创新任务。情感目标1.喜欢美、臻美和臻美推理。2.对补美法、希望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等产生兴趣。
第一节 美学研讨会
第二节 吹毛求疵。
第三节 摔不破的鸡蛋
线上(3课时)臻美类创新方法
课时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美及臻美的含义、表现及本质。2.理解臻美推理的形式,能阐述利用臻美推理的必备条件。3.了解臻美类创新方法的主要特点、适用范围和操作流程等,为能在具体创新项目中加以应用做好准备。技能目标1.能具备一定的美学基本知识与审美能力,善于进行臻美和臻美推理。2.能够从实际需要出发,应用补美法、希望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等,针对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科技创新或管理制度等,提出具体创新项目,完成创新任务。情感目标1.喜欢美、臻美和臻美推理。2.对补美法、希望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等产生兴趣。
第一节 美与臻美
第二节 补美法
第三节 希望点列举法
第四节 缺点列举法
线上(3课时)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形式:自主实习。
2.社会实践内容:选择一种创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社会实践总结:完成社会实践报告,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表。
线下(3课时)结业•作业互评
1.总结反馈与疑难解答。
2.实践:创新五分钟。
3.作业互评。
4.结课调查问卷
5.结业式。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在学习本课程,你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网络学习的基本能力,能使用个人电脑手机进行网页浏览、资料下载和简单软件安装,具备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学习的相关技能。学习本课程无需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1]刘仲林著.中西会通创造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2]夏昌祥等编.点燃创新之火:创造力开发读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裴晓敏主编.创造方法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4]陈爱玲主编.创新潜能开发实用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5]周苏等编著.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6]孙永伟等编著.TRIZ: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7]段轩如等编著.创意思维实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8]甘自恒著.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于惠玲等编.简明创新方法教程[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
常见问题
1.学习本课程有什么用?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可能你已经熟悉或学习过一些创新方法;可能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经验,有过创新成果,甚至取得了专利;也有可能你曾经的一个想法或做法就是创新,就是创新方法的运用,而你自己并未意识到。如果你能将自己已有的创新经历和强烈的创新诉求,与课程中各类创新方法的学习结合起来,多思考、多练习、多实践,你就会将自己之前不自觉、无意识的创新,转化为积极、主动、有意识、有目的的创新活动。你就会发现,运用创新方法进行创新是多么有趣、多么有用、多么有效。
2.怎样学好本课程?
建议你先通过阅读、听讲解或做测试题的方法,了解本课程的相关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认真参与本课程中提供的学习活动,进行实践学习。阅读时应从“导言”入手,思考案例,带着问题学习,并尝试完成章后的思考与训练。为了辅助学习,你还可以在每章的学习中绘制“思维导图”,将每章的重要概念、重要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示出来,这有助于你理清思维的脉络,掌握整个知识架构,促进知识的迁移。另外,你还要按照教学安排,登录课程网络平台,查阅各种资料和学习资源,观看微课,接受学习辅导,开展在线交流和分享,成为本课程的研究型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