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保继刚教授自1991年开始在中山大学讲授“旅游地理学”课程。自开设以来,该课程受到了旅游学院和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学生的广泛好评,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
“旅游地理学”课程采用保继刚教授与楚义芳教授合作编著的《旅游地理学》(第三版)教材。该教材自1993年推出以来,受到了各旅游及地理学等相关院系师生的普遍欢迎,于1995年获得教育部青年教师优秀教材奖。经过两次的修订、更新与补充,《旅游地理学》涵盖了旅游地理学的主要论题,系统全面的反映了国内外最新旅游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保继刚教授自1991年开始在中山大学讲授“旅游地理学”课程。自开设以来,该课程受到了旅游学院和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学生的广泛好评,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
“旅游地理学”课程采用保继刚教授与楚义芳教授合作编著的《旅游地理学》(第三版)教材。该教材自1993年推出以来,受到了各旅游及地理学等相关院系师生的普遍欢迎,于1995年获得教育部青年教师优秀教材奖。经过两次的修订、更新与补充,《旅游地理学》涵盖了旅游地理学的主要论题,系统全面的反映了国内外最新旅游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升,旅游需求快速增长,旅游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的时代。那么,什么是旅游?什么人可被称之为旅游者?旅游者为什么选择去旅游?如何对游客量进行预测?如何评价一个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质量?旅游地的发展有何规律?如何进行旅游规划?《旅游地理学》课程将带您走进旅游的世界。
旅游是一种地理现象,是旅游者从居住地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再回到居住地这一地理过程。旅游地理学是研究这种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
《旅游地理学》对于旅游专业的同学、旅游从业者或者是旅游者来说,都是非常实用和不可或缺的课程。学习《旅游地理学》,可以让您系统地了解旅游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培养专业意识、思维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学会预测游客数量、分析和评价旅游资源、测算旅游环境容量,掌握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管理要点,并帮助同学们从地理学的视角认识旅游现象,深入地了解人类旅游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综合地认识游客在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空间流动带来的效应和影响,系统地构建旅游地理知识体系,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大纲
第1讲 绪论
1.1 什么是旅游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2 旅游系统
第2讲 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1 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历史
2.2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史
2.3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问题与趋势
第3讲 旅游者行为
3.1 旅游者的定义、分类和动机
3.2 旅游动力
3.3 旅游决策的影响因素
3.4 旅游者空间行为与近邻效应
第4讲 旅游需求预测
4.1 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4.2 旅游时空分布的集中性
4.3 四个经典预测模型
第5讲 旅游资源评价
5.1 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其反思
5.2 一般体验性评价
5.3 美感质量评价的专家学派
5.4 美感质量评价的心理物理学派
5.5 美感质量评价的心理学派与现象学派
5.6 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
5.7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价
第6讲 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
6.1 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特征
6.2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六个阶段
6.3 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6.4 空间竞争的基本理论
6.5 空间竞争的其它理论与案例
第7讲 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
7.1 城市旅游吸引(资源)体系
7.2 城市旅游吸引的营造原则与营造内容
7.3 基于层次与等级的城市旅游供给分析
7.4 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7.5 主题公园的概念与特征、布局影响因素
第8讲 旅游环境容量
8.1 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8.2 环境容量的测度方法
8.3 环境容量的应用
第9讲 社区旅游
9.1 社区、社区旅游、社区参与的基本概念
9.2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
9.3 社区增权的分析框架
第10讲 新兴旅游
10.1 生态旅游、葡萄酒与茶旅游
10.2 遗产旅游
10.3 温泉旅游、事件旅游
10.4 冒险旅游与其它新兴旅游
第11讲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1.1 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11.2 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11.3 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
11.4 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第12讲 旅游规划
12.1 旅游规划编制的原则及程序
12.2 旅游规划的层次和内容
12.3 旅游发展规划
12.4 旅游地规划
12.5 主要专项规划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
《旅游地理学》(第三版),保继刚·楚义芳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