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职业道德与责任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科技的发展已使当代工程的内涵远不止于技术本身,还有更广阔更复杂的社会元素,将伦理认知融入通识课程是新工科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一环。课程借鉴欧美工程伦理先进教育理念,针对当下中国社会现状,邀请多位各领域资深专家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以促进同学们逐步成长为兼具技术实力和价值判断力的社会栋梁。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工科通识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全人教育,为青年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坚实保障。价值观的核心是伦理道德意识,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伦理议题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变化发展中,不同社会角色间既有相同的使命和义务,也有与自身角色相关的特定职责。本课程着眼于现代科技活动中的人伦探讨,是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从持续发展和公正公义的角度,对伦理道德中的宏观层面问题与微观层面问题并重探讨,以塑造兼具技术实力和价值判断力的工程师。

课程首先探讨了解工程师的职责与社会历史义务的重要意义,再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公众健康、安全及职业伦理的角度分别探讨工程师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应承担的义务、职责及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最后探讨如何将这些认知贯穿于工程实践中,以促进技术的良性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课程学习和实践有助于学生树立以绿色环保技术造福万代的意识,并将这种认识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增强技术开发信心,使自身成长为才情兼备的社会栋梁。


授课目标

为应对ABET 2000(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有关工程伦理教育的要求,我们采用独立必修课的模式设置本课程,《工程师职业道德与责任》,以加强同学们对工程实践中伦理职责的认知,达到认证标准的能力条款6,而此条款又与条款8紧密相连,即具备理解工程技术广泛深远影响全社会的教育背景。

科技的快速发展已使当今的工科课程普遍比较繁密,同学们学业负担较重,所以此必修课安排为1个学分(16学时),面向大三年级,即已进行了各类实践项目,初步具备工程经验的新工科同学们,及社会人士。同时,鼓励在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中,进一步在课程实践环节将伦理意识教育与技术方案研讨相结合,让同学们更好地领悟职业道德是工程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课程学习在使同学们具备ABET 2000标准中能力要求6和8的同时,基于对职业内涵的理解,特别是工程师职责,掌握辨别伦理冲突的方法,并结合专业知识学习,对冲突因素评估,以找出可行解决方案;更进一步,在各类科技项目和课程/工程实践中,自主尝试从工程师职责的角度考量各事项,如产品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措施、环境影响评估等,使伦理思考成为工程实践中的自觉行为。

新工科通识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全人教育,为青年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坚实保障。价值观的核心是伦理道德意识,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伦理议题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变化发展中,不同社会角色间既有相同的使命和义务,也有与自身角色相关的特定职责。本课程着眼于现代科技活动中的人伦探讨,是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同学们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树立以绿色环保技术造福万代的意识,并将这种认识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增强技术开发信心,使自身成长为才情兼备的社会栋梁。


课程大纲
参考资料

|  王沛民﹒工程师的形成:挑战与决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  田秀云,白臣﹒当代社会责任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  罗延斌﹒对水利枢纽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分析与研究﹒农业与技术,2019(14)

|  刘则渊等﹒工程﹒技术﹒哲学﹒2002年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年鉴﹒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  王雨辰﹒ 技术祛魅与人的解放———评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伦理价值观﹒哲学研究,2006(12)

|  李功网等﹒ “双刃剑”与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  李醒民﹒科学是价值中性的吗﹒江苏社会科学,2006(1)

|  [美]雷切尔・卡尔森﹒寂静的春天﹒辛红娟 译﹒译林出版社,2018

|  石敏敏﹒希腊人文主义——论德性、教育与人的福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  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  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  李培超﹒自然与人文的和解——生态伦理学的新视野﹒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  Joel Moses. Foundat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System: A Framing Paper. March 2004. https://tesd.mit.edu/symposium/monograph.

|  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  徐生雄﹒大工程观视域下工程伦理原则和规范思考﹒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7

|  朱海林﹒技术伦理、利益伦理与责任伦理——工程伦理的三个基本维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12)

|  肖平,何德文﹒利益受损方视角下的工程责任问题﹒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0(1)

|  董水平,樊勇﹒工程决策主体伦理责任的缺失及其规避策略——以职业经理人为视角﹒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  ]哈尔·塔贝克,拉姆·拉姆那﹒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给环境专业人士的案例集锦. 罗三保,李瑶,杨钤[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  美]查尔斯·E ·哈里斯, 迈克尔·S ·普里查德, 迈克尔·J ·雷宾斯, 雷·詹姆斯, 伊莱恩·英格尔哈特. 工程伦理:概念与案例(第五版). 丛杭青, 沈琪, 魏丽娜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  [美]安妮·马克苏拉克. 环境工程:设计可持续的未来. 姜晨, 姜冬阳[译]. 科学出版社, 2011.

|  陶鑫良、袁真富﹒知识产权法总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  [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金海军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李杨﹒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及其未来模式﹒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  [英]边沁﹒道德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  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2010﹒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  胡波﹒专利法的伦理基础﹒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  彭立静﹒知识产权伦理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  沈铭贤等﹒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伦理委员会SCP解读﹒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

|  江畅﹒理论伦理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  卢先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与和平共处——从伦理视角解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伦理学研究,2008(6)

|  严永和,甘雪玲﹒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原则的历史传统与当代命运﹒知识产权,2012(9)

|  [加]尼科・斯特尔﹒知识社会﹒殷晓蓉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  李杨﹒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及其未来模式﹒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  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  苏敏﹒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哲学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5)

|  [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金海军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澳]达沃豪斯﹒信息封建主义﹒刘雪涛 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  郑万青﹒知识产权与信息自由权——一种全球治理的视角﹒学术论坛,2006(5)

|  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  [英]丹尼﹒风险与社会﹒马缓等 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  郭瑜桥等﹒技术风险与对策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4(2)

|  陈昌曙﹒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  颜烨﹒安全社会学:安全问题的社会学初探﹒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  [美]迈克・戴维斯﹒像工程师那样思考﹒丛杭青 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  张恒力﹒利益、风险与工程伦理﹒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5)

|  尹紫薇﹒工程伦理视角下的工程风险问题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  [美]迈克・戴维斯﹒像工程师那样思考﹒丛杭青 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  王健﹒现代技术伦理规约﹒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

|  王健﹒工程活动中的伦理责任及其实现机制﹒道德与文明,2011(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