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认证学习
为你提供认证成绩和证书,以及AI高效学习服务
查看详情
大学

国家精品

认证学习

智慧课程

理学工学农学

计算机

经济管理

外语

音乐与艺术

心理学

文史哲法

医学与保健

教育教学

大学生竞赛

软件实训

人工智能

升学/择业

考研

期末突击

专升本

四六级

保研及论文

求职就业

专四专八

大学应试英语

期末资料

终身学习

名师专栏

兴趣技能

hi,小mooc
26考研数学暑期强化
期末考试会员
科技考古学概论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开课时间未定
学时安排: 待定
提前报名参加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开课信息 已有 190 人参加
立即参加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科技考古学是方兴未艾的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具有十分看好的发展前景。本课程对科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基本方法及其该学科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等,进行概括的阐述。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以上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和研究奠定相应的基础。
科技考古学是方兴未艾的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具有十分看好的发展前景。本课程对科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基本方法及其该学科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等,进行概括的阐述。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以上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和研究奠定相应的基础。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科技考古学概论课程在西北大学开设于 1988 年,当时主要授课对象为考古专业和文物保护专业的本科生,属专业基础课。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科技考古学学科的发展,对本课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充实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扩大授课对象,加强授课师资力量。课程中较大量增加了考古勘探,考古发掘现场遗迹、遗物保护,体质人类学以及学科理论方面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大幅度增加了形象化教学内涵,并开始尝试制作多媒体课件;授课对象扩大到考古和文物保护专业研究生;授课教师由原来两名主讲教师增加至六名。使教学规模与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扩大和提高。
  2000 年之后,科技考古学在理论探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课程中适时更新和充实了该方面内容。同时,根据考古学学科的特点,对课程结构作了大的调整,扩大了综合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面对教学手段全面提高的总趋势,全面完成了课程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现了本课程的数字化教学。
  这两次课程改革,使本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提高,最终达到成熟,被评为西北大学精品课程和陕西省精品课程。与本课程相配套的《科技考古学概论》教材。 2001 年,经申报被教育部批准列为国家“十五”规划教材。2006年正式出版发行,现已成为国内外第一本科技考古学教材和专门著作。 
    本课程目前已经形成自身明显的特色,即:文理渗透,多学科交叉,紧密结合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授课内容涉及现代考古工作的各个环节。
  在开课对象方面,本课程已经从面对单纯考古专业学生,发展到面对相近专业,如面对理科性质的文物保护专业、博物馆专业,也可为物理、化学、生物多学科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教授内容与讲授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多样化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我们在讲授中有着不同的讲课角度及方式,逐步做到:让各个学科的学生都来了解其所在学科,在考古工作中的作用及运用方法。


课程大纲

第一周    科技考古学的出现
    第一讲    绪论 

    第二讲    考古学自身的发展
    第三讲  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四讲  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周    科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
    第一讲    科技考古的定义
    第二讲    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第三讲  科技考古学的作用
第三周    科技考古学发展简史
    第一讲    萌芽期
    第二讲    形成与发展期
    第三讲    科技考古学前瞻
第四周    科技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讲    科技考古学的理论
    第二讲    科技考古学的基本方法
第五周    科技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讲    科技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第二讲    科技考古学与科学技术史的关系
    第三讲    科技考古学与相关自然学科的关系
第六周  考古勘探(一)
    第一讲  遥感与航空摄影
    第二讲  地面物探
第七周  考古勘探(二)

    第一讲  地球化学勘探
    第二讲  GPS、GIS在考古调查中的应用
第八周  水下考古
    第一讲      水下考古的特点
    第二讲     水下探测
    第三讲    水底打捞及其他
第九周  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与保存
    第一讲   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
    第二讲 出土文物的清理与修复
    第三讲 文物的保存
第十周  考古测年(一)
    第一讲  树木年轮断代方法
    第二讲  碳同位素测年技术
第十一周  考古测年(二)

    第一讲  释光断代
    第四讲  其他测年法
第十二周  文物形态结构与组成分析研究(一)
    第一讲    文物的形态分析
    第二讲    文物形象观察

第十三周  文物形态结构与组成分析研究(二)

    第一讲    文物的显微分析研究
    第二讲    文物成分、结构分析及制作工艺研究
第十四周  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
    第一讲 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的意义
    第二讲  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的分析方法
    第三讲 古代陶瓷与青铜文物的产地及矿料来源研究
第十五周  生业考古
    第一讲  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关系
    第二讲  动物考古研究
    第三讲  植物考古研究
    第四讲  古代人类食性研究
第十六周  古代人骨的研究
    第一讲  人骨的形态学研究
    第二讲  分子生物技术分析和遗传因子
    第三讲  牙齿人类学研究
    第四讲  骨骼病理的分析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证书要求

    证书等级分为合格(60≤得分<85)、优秀(85≤得分)两个等级。
    本课程成绩由单元测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课程参与成绩构成。
    单元测试占总成绩的40%,主要考察对本单元课程知识的了解程度。
    期末考试60分钟,占总成绩50%,以考察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为主。
    课程参与根据在学习者在“课堂讨论区”中发贴和回贴的数量确定(其它论坛中的发言不计参与分),合计参加讨论问题达到5次及以上为满分10分,占总成绩的10%。

参考资料

1.曹兵武.考古学:追寻人类遗失的过去.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2.崔银秋.新疆古代居民线粒体DNA研究―吐鲁番与罗布泊.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3.郭莉珠等.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舞阳贾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黄春长.环境变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贾文熙.文物养护复制适用技术.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
7.蒋宏耀,张立敏.考古地球物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金国樵等.物理考古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9.仇士华主编.中国14C年代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0.李安模,魏继中.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1.李士,秦广雍.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2.李树根,董加礼.模糊数学在管理中的应用.长春:吉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6
13.李余增.热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
14.陆守一等.地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15.马承源主编.文物保护科学论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6.马清林等.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7.沙因等主编.考古文物与现代科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8.沈同,王镜岩主编.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9.宋宝泉,邵锡惠.遥感考古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20.宋迪生等.文物与化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常见问题

    主教材:赵从苍主编,《科技考古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辅助教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科技考古的方法与应用》,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西北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赵丛苍

赵丛苍

教授

推荐课程

彭凯平教积极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328人参加

彭凯平教情绪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93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