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农业、食品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应用学科。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结合生物工程行业科技创新以及企业生产要求,全面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将微生物应用领域的最新设备、技术和工艺融入课程教学,课程内容新颖、丰富多彩。课程还从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多维度,整合“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工程案例、专题讨论、课堂穿插等多种手段融入教学内容。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按照“任务驱动-互动探究-高阶挑战”的模式组织教学,注重线上线下的交叉融合以及师生间全程互动。学校以过程性指标体系和OBE工程认证通用方法开展课程评价。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微生物学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主要课程,也是生命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农学等学科专业的考研专业课程。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内容以微生物在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领域内的应用为主线,讲授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营养、代谢、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病毒;微生物的遗传、基因表达的调控、生态;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感染与免疫,共12章。


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按照“任务驱动-互动探究-高阶挑战”的模式,设计混合式教学体系。(1)线上线下学时: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结合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线上教学24学时;考虑到本课程属基础性课程,涉及重点难点问题较多,设计线下教学48学时。(2)线上教学内容:学生利用线上提供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和阅读资料,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要求,自主完成相应知识点的学习;教师通过即时答疑、互动交流,跟踪监督学习过程。(3)线下教学内容:线下课堂教学以项目化教学为主,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外,主要通过科研或者工程项目案例的讲授、讨论,推动互动探究式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4)线上线下交叉:线上线下教学相互交叉,互为支撑。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学习基础理论,在项目化教学的互动探究中把握重点难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学科竞赛、“双创”活动,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本课程主要特点或亮点如下:(1)坚持立德树人,促进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按照微生物在工业、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特点,结合江苏沿海滩涂保护与绿色发展,在项目化教学中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将盐城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2)构建了面向行业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将微生物应用领域的最新设备、技术和工艺融入课程教学,注重知行合一,教学内容更加契合生物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3)形成了“任务驱动-互动探究-高阶挑战”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线上线下教学相互交叉,互为支撑,通过数字化赋能、项目化教学,提升了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促进学生的探究性、互动式学习。



授课目标

依据我校“立足盐城、服务江苏、面向全国”办学定位和培养服务地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总体目标,结合生物工程专业“重理论基础、重创新精神、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的“两重两强”人才培养要求,确立如下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

1.1 了解微生物学相关基本概念和发展前沿

1.2 理解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微生物基本生命活动规律

1.3 理解微生物分离纯化、生长代谢、遗传育种、基因调控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能力目标

2.1 具有一定的微生物选育、培养和工业化应用能力

2.2 具有利用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分析和解决生物工程问题的能力

2.3 具有微生物学基础科学综合和评价、研究和创新能力

3 素质目标

3.1 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2 具备适应现代生物工程行业工作环境的基本职业道德与素养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在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必须具备基础生物学、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等理论和实验知识。

参考资料

1 教学主要参考书目录

[1] 沈萍, 陈向东. 微生物学(第8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

[2] 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4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4.

[3] Madigan M T, Bender K S, Buckley D H, et al.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M]. 15th ed.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18.4

[4] 王宜磊, 方尚玲, 刘杰. 微生物学[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5.

[5] 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4.

[6] 诸葛健, 李华钟. 微生物学(第二版)[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9.

[7] 袁生. 微生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

[8] 沈萍, 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

[9] 周世宁.现代微生物生物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

[10] 闵航, 吴雪昌. 微生物学[M]. 北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

 

参考教学网站

[1]《微生物学》,武汉大学 - 爱课程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774.html

[2] 微生物学_华中农业大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HZAU-1002270005

[3] 南开大学微生物学-爱课程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3725.html

[4] 爱课程-浙江工业大学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633.html

[5] 丁香园-微生物学技术讨论版  https://www.dxy.cn/bbs/index.html

[6] 中国微生物信息网  https://www.ooobio.com/

 

国内外优秀学术期刊

[1] 微生物学报

[2] 生物工程学报

[3] 生态学报

[4] 微生物学通报

[5]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6]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7] 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

[8] ISME Journal

[9] Trends in Microbiology

[10] Bioresource Technology

[11]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常见问题

Q1 :  本课程有无认证证书?——A1 :  无认证证书。

Q 2:  本课程的教材是什么?——A2 :  本课程以沈萍和陈向东主编的《微生物学》(第8版)为主要教材,以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4版)为主要参考教材。